段曉芳
摘 要:本文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容和表現特點進行了梳理,根據實證調查,分析首都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及該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程度(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片面解讀甚至否定歷史,混淆大學生的歷史觀,模糊信仰,消解民族認同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阻礙了其唯物史觀的建構),并提出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大學生;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當下影響社會的重要社會思潮之一,傳播范圍較廣,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所謂歷史虛無主義,以“反思歷史”為名,歪曲黨的歷史和中國歷史,否定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以顛覆新中國成立以來史學領域既已修訂的歷史框架,從而重新塑造歷史面貌。
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容及其特點
歷史虛無主義發(fā)端于早期“全盤西化”的觀點,在今天的發(fā)展歷史階段中,有著更為復雜的內容和內涵。首先,歷史虛無主義輕蔑黃土文明、頌揚海洋文明(藍色文明)[1]?!捌帐纼r值論”可視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表征之一,這一思潮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視作所謂的“普世價值”,反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和社會主義制度,提出“憲政”“普世價值”等符合西方價值觀的思想內容,企圖用西方的價值核心取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傳統(tǒng)和意識形態(tài)。其次,歷史虛無主義否認革命、頌揚改良。歷史虛無主義用所謂的“現代化史觀”取代了“唯物史觀”,借以否定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斗爭。歷史虛無主義試圖歪曲近代中國歷史,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肆意抹黑,無視傳統(tǒng)文化中勤勞、勇敢的民族意識,把中國人民抹黑成為充滿所謂“奴性”的“丑陋的中國人”。最后,歷史虛無主義借著還原歷史的名義,顛倒對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評價,片面截取歷史材料,改變對歷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問題的判斷,以取得顛覆歷史之目的。
“歷史虛無主義是在西方各種以唯心主義歷史觀為哲學基礎的思潮影響下,適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政治需要和國內反社會主義勢力的策略變化,重新泛起的一種政治思潮。”[2]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政治性特點不言而喻,政治訴求表現明顯。通過否定革命歷史和革命領袖,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3]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竭力否定近代中國特別是“五四”以來愛國的、革命的傳統(tǒng),否認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效,把自由主義說成是最好的,鼓吹“和平演變”,以期實現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的政治目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同時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滲透性較強。歷史虛無主義善于偽裝在所謂的“學術研究”“理性思考”之下,在學術的“大帽子”下進行傳播,使其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難被人們識破。通過史學學術研究和文學、藝術和影視作品等形式,歷史虛無主義思想隱藏滲透在互聯網等各式各樣的傳播途徑中,對人們的歷史觀產生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廣泛,傳播途徑多樣化,對大學生這個處于認知階段的群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首都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知
為了研究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本調查選取了北京某“211工程”高校進行了調查。通過此次調查:一方面,了解了現在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了解了大學生群體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態(tài)度和看法,以及該思潮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程度。本次調查在這所學校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中進行,共發(fā)放問卷700份,收回677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問卷677份,基本能表現北京高校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知程度和被影響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出了共性,同時也顯示出巨大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
在調查中發(fā)現,全部受調查學生中,僅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明確表示了解歷史虛無主義,其他學生均表示不太了解,甚至“沒聽說過”。數據顯示:文科學生在這一領域的認知程度明顯高于理工科學生,研究生的認知程度明顯高于本科生。學生黨員在這一領域的表現與普通學生無異,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學生黨員明確表示了解歷史虛無主義。可見,大學生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了解十分欠缺,在相關概念、內容及表現等問題上,均表現出比較低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低,說明學生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缺乏常識認識,更不用提理性思考,而一旦接觸到包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相關內容,不能清晰地進行辨析,批判也就無從談起。雖然大部分學生并不十分了解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但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表現內容而言,仍然可以理性思考與應對。例如:在對個人價值的態(tài)度、對改革開放的看法、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解,以及對新媒體的態(tài)度和對西方思想的植入等方面都有相對較為理性的認知。
大學生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知整體程度不高,但是通過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歷史都有著較為正確的認知。例如:61.4%的學生認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革命是歷史的必然,推動了社會的前進”;69.6%的學生認為“社會主義選擇是近代史發(fā)展的必然,是歷史的選擇”;64.3%的學生認為“英雄永遠值得學習和尊敬”。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基礎。由此可見,大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經過適當的引導和教育,應該能夠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
首都大學生身處國家的政治中心,對于各種社會思潮的認知程度應高于京外高校的大學生。調查顯示:80%以上的首都大學生了解相關時政信息的渠道是網絡,這說明首都高校大學生對于時政的主動學習并不多。在思政課堂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多加強思想引導,教會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首都大學生的影響
1.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混淆學生歷史觀
歷史虛無主義否認歷史,有目的地對歷史進行篡改,混淆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讓大學生對歷史事實產生了懷疑,甚至錯誤的判斷。同時,大學生年輕氣盛、容易沖動,自身缺乏全面的知識儲備和理性分析,極易受到各類信息的影響,混淆歷史觀。在科學的歷史觀認識方面,有21.7%的學生認為近代革命有些阻礙了社會發(fā)展,甚至還有16.9%的學生認為近代革命造成了社會生產的大規(guī)模破壞,延緩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關于社會主義選擇的認識,有12.2%的學生認為是少數人意志的決定,13.7%的學生認為是歷史的偶然現象,剩余4.4%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關于對“英雄”的評價問題,有26.7%的學生認為和自己無關,甚至有9.0%的學生認為事跡夸大不實,自身已經表現出了歷史虛無主義;在對待 “民國熱”這一現象,大部分學生都能冷靜客觀地判斷,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認同回到民國。正確的歷史觀是學生認識社會和歷史的客觀前提,我們應該注意到,已經有一小部分學生深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喪失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論。如何強化這一部分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依然任重而道遠。
2.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模糊學生信仰
在調查中,一半多的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表示并不懷疑,但仍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有些懷疑,甚至很是懷疑。在對待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效調查中,雖然有68.5%的大學生認為其“成果巨大,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仍有12.0%的大學生認為其“成果有限,人民沒有切實利益”,甚至有4.3%的大學生認為“不如西方私有制”。對待“和平演變”這一說法,對其較為了解的學生也僅占40%,超過一半的學生對其幾乎不了解。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已經模糊了一部分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黨的領導等方面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對“西化分化”沒有警惕性。深受西化影響的新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顯然對“和平演變”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警惕性。
3.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消解民族認同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否認歷史、否認傳統(tǒng)文化,逐漸消解人民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面對“中國威脅論”等不實言論,雖然有62.8%的學生能夠理性看待,但仍有20.8%的學生認為無所謂或者會感性看待;對待近代史上西方的入侵,仍有2.5%和6.9%的學生認為“沒什么害處”以及“沒什么侵略之說”??梢娪幸恍〔糠执髮W生民族感、愛國意識薄弱,國家意識較為冷漠。歷史虛無主義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進行否定,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認同感,使得群眾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逐漸淡漠,以達到分化社會主義陣營的目的。
對策研究
通過上述調查數據也可看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已經對首都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認識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影響程度之深、范圍之廣,值得大家警醒。社會思潮來勢洶洶,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無疑需要認真準備,重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加強唯物史觀教育,增強大學生群體對各種文化思潮的判斷力和批判力。
1.加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內塑大學生的唯物史觀
據調查結果可知,部分大學生已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影響,程度有深有淺。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堅決批判否認歷史、篡改歷史的不良企圖,教會學生辨析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引導大學生以審慎理性的分析眼光看待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傾向,吸收正確的知識,才能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蝕。
大學生們系統(tǒng)學習唯物史觀的途徑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首都高校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規(guī)范化程度較高,學生們對于時事政策的了解范圍較廣,認識也有一定深度。但在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從初中起就開始學習思政課,他們也早已不滿足于課堂的照本宣科,所以大學開設的思政課很難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一些學生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調查數據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思政課較為有意義。近年來,首都各高校進行了有效的思政課改革,出現了“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北京現象”,實踐教學、慕課、翻轉課堂、研究性教學等不同教學方式的應用,極大豐富了課堂,提升了思政課的實效性。調查顯示:時事報告、社會調研、網絡課堂、辯論、主題會以及微電影等形式的教學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鐘愛。由此顯現出多元化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對于思政課的期待,能夠更大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
2.從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其本身也是對歪曲歷史、消解民族認同的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有效抵制。首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一定不能忽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因為“傳統(tǒng)思想和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底蘊”[4]。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存在著碎片化式的理解,需要從課堂及大學文化建設的維度出發(fā),引導學生的認知逐步走向立體化的知識體系,才能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傳統(tǒng)、全面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問題,從而真正避免泛娛樂化方式的影響。其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更多地滲透于各種文化載體之中。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影響,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大學文化的培育,從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滲透和影響。例如:在愛國主義的教育中,從歷史人物及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愛國概念出發(fā),注重不同時期愛國概念的內涵與發(fā)展,闡述新時期愛國主義的真諦。最后,在對大學生的宣傳思想工作中,注重話語體系的轉換,通過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以文載道,更能貼近大學生,易于被學生接受。
3.樹立“三育人”理念,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還應從“三育人”出發(fā),全員參與,尤其要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師們既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同時又是各類思潮的傳播者。教師們在課堂上不僅教授知識,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掌握知識的方法論、認識世界的世界觀等。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對于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師德建設領域,還缺乏較為完整的工作體系,需要在這一領域加強工作體系創(chuàng)新,構建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體系。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增強其對時事熱點問題的認識、引導和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是加強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僅在思政課堂上,而且在整個大學的育人體系中,高校教師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課題“當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基于某高校的實證研究”(BJSZ2016YB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4.
[2]梅榮政,楊軍.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的透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5):42.
[3]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J].紅旗文稿,2009(9).
[4]馮剛.堅守核心價值觀必須發(fā)揮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報,2015-11-10.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