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云 張平安(通訊作者)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武漢 430060
?
動態(tài)檢測血清S100B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
李先云張平安(通訊作者)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武漢430060
【摘要】目的探討動態(tài)檢測血清S100B蛋白和Hcy水平對急性腦梗死(ACI)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72例ACI患者按病情分為輕、中、重型損傷3組各24例,于患者發(fā)病后首日及第3、6、14天采樣進行血清S100B和Hcy檢測,并對患者進行NIHSS評分,同期選擇正常人24例測定血清S100B和Hcy,4組結果進行比較并分析S100B和Hcy與病情、NIHSS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除發(fā)病第14天輕型組血清S100B、Hcy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外,其他時間點測定結果均為S100B、Hcy水平重型組>中型組>輕型組>對照組 (P均<0.05);血清Hcy、S100B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同期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結論血清Hcy、S100B聯合檢測是診斷ACI早期、特異、準確的檢查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S100B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急性腦梗死
急性腦梗死(ACI)臨床中較為常見,且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目前,臨床工作中對ACI主要依靠影像技術進行定位和梗死面積判定,但傳統的影像學檢查不能早期準確反映病情變化、做好預后評估;而實驗室檢測手段方面,有研究表明相關生化指標水平改變有助于早期腦梗死的診治和病情評估,特別是S100B蛋白,被一度認為是腦的“C反應蛋白”[1],而同型半胱氨酸(Hcy)則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性ACI發(fā)生的危險因子[2]。本研究分析ACI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 Hcy 聯合檢測在ACI中的診斷價值及對預后的評估作用,現報道如下。
1材料方法
1.1一般材料選取2011-01—2014-01于我院就診的ACI患者72例,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且經CT和(或)MRI確診,排除嚴重慢性病史及心、肝、肺、腎等功能障礙者,病情嚴重程度依CT、MRI檢查結果和NDS評分[3]分為輕型組(0~15分)、中型組(16~30分)、重型組(31~45分)各24例,3組男分別為12、13、15例,女9、8、6例;平均年齡分別為(60.7±11.2)歲、(61.8±12.5)歲、(61.6±11.3)歲。同時選擇健康體檢者24例為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63.1±12.0)歲。各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樣本采集:抽取患者起病第1、3、6、14天各個時間點空腹靜脈血5 mL,抗凝、混勻后立即低溫離心,分離出血清于-20 ℃低溫保存。對照組在體檢當天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處理同觀察組,并在發(fā)病后首日、第3、6、14天由統一評估者進行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
1.2.2試驗方法:血清S100B蛋白采用ELESA法,使用北京普朗MK3酶標儀,試劑由上海恒遠科技公司提供;血清Hcy采用ELESA法,使用Labsystems公司Wellscan K3酶標儀,試劑由美國DI-AZYME Laboratorie公司提供。操作規(guī)范,均有統一操作者進行檢測。
1.3觀察指標注意觀察記錄患者發(fā)病首日及發(fā)病后第3、6、14天血清S100B、Hcy水平并進行組間比較;探討當血清S100B、Hcy達到峰值時其水平與ACI病情嚴重程度及同期NIHSS評分之間的相關關系。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多組間比較先采用Bartlettχ2方差齊性檢驗證明組間有可比性,再行t檢驗;血清S100B蛋白水平、Hcy峰值水平與同期NIHSS評分之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4組血清S100B、Hcy各時間點水平比較Bartlettχ2檢驗證實4組結果均方差齊性,可以進行兩兩比較;除發(fā)病第14天輕型ACI患者血清S100B、Hcy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外,其他時間點測定結果均為S100B、Hcy水平重型組>中型組>輕型組>對照組 (P<0.05);且發(fā)病后第3天ACI患者的血清S100B、Hcy水平達到峰值,而第6天已呈現下降趨勢。見表1。
2.2S100B、Hcy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同期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Hcy與損傷程度、同期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關系(r=0.254、0.292,P均<0.05);而S100B水平也呈正相關(r=0.461、0.487,P均<0.05)。證明發(fā)病后第3天S100B、Hcy的峰值濃度高低與ACI患者的病情及同期NIHSS有關。見表2。
表1 4組血清S100B(μg/L)、Hcy(μmol/L)各時間點水平比較
表2 S100B、Hcy水平與患者病情、NIHSS評分的
3討論
S100B蛋白是神經膠質的標記蛋白,存在位置主要為周圍神經的施旺細胞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的包漿及突觸中[4],機體處于正常狀態(tài)下時因S100B 蛋白無法通過血腦屏障而含量極低;當急性腦缺血時星形膠質細胞壞死、活化,合成S100B蛋白增多以及血腦屏障由于缺血導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性損傷,血清S100B 蛋白可釋放入外周血、濃度迅速提高,可以說,神經元以及膠質細胞的受損越嚴重,患者血清中的S100B 蛋白變化越高[5];且國內俞一歆等[6]報道證實,人體外周血S100B蛋白水平與CT顯示的腦損傷程度密切相關,可用于預測ACI患者的預后,對于反映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程度極有針對性;而國內部分學者認為,由于S100B與組成血腦屏障的神經膠質細胞的特殊關系,其血漿濃度的高低還能反映屏障的受損及其通透性改變的情況[7];同時,S100B蛋白對于機體存在雙向作用,低水平時,S100B能夠營養(yǎng)神經,作用于患者神經元以及神經膠質細胞促進其生長以及修復,并具有誘導反應性突觸發(fā)生和可塑性過程的有益作用;而高水平時,其具有刺激膠質細胞產生大量致炎因子和一氧化氮(NO),并通過NO依賴途徑導致神經元功能障礙、誘導細胞死亡的有害作用及直接神經毒作用。又因S100B 蛋白的半衰期約為2 h,半衰期較短,所以在腦組織損傷修復后的較短時間內S100B蛋白濃度即會迅速下降[8]??梢哉f,其對ACI病情的判斷具有相當高的準確性和特異性。本研究證實,ACI患者發(fā)病首日及發(fā)病后第3、6、14天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除輕型患者發(fā)病后第14天的測定結果外,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ACI患者中,重型組>中型組>輕型組(P均<0.05);當發(fā)病后第3天血清S100B水平達到峰值后緩慢降低,第14天時,輕型組患者的水平甚至能降低至與正常對照人群相近(P>0.05);而相關性分析顯示,當S100B水平達到峰值時,其高低與病情嚴重程度、同期NIHSS評分呈正相關。上述結論也與腦缺血后發(fā)生組織損傷、水腫等病理生理改變的時間相對應,且進一步證實了損傷越嚴重、S100B的峰值越高、恢復越緩慢的觀點,這也與國內同期研究結果一致[9]。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fā)病,主要發(fā)病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10]。而Hcy是蛋氨酸去甲基后的中間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血清水平較低,但某些病理情況下其濃度會增加超過正常范圍,稱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15 μmol/L),國外研究發(fā)現[11],高水平Hcy是動脈粥樣硬化性ACI的高危獨立影響因素;而國內顧亞蘭[12]也通過臨床觀察及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Hcy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國內大樣本研究也發(fā)現,超過45%的ACI患者有高Hcy血癥[13]。這主要因Hcy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中蛋白酶的表達,損傷血管平滑肌細胞并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時高Hcy自動氧化生成的高活性氧能夠抑制內皮細胞分泌NO,造成血管平滑肌持續(xù)性收縮,誘導平滑肌細胞增殖,增加粥樣斑塊形成的趨勢;且能夠促進膠原的合成,加速粥樣斑塊的形成和破裂,加劇缺血組織的氧化應激損傷和炎性反應[14]。本研究證實,ACI患者Hcy水平與S100B變化相似,發(fā)病首日及第3、6、14天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第3天達到濃度峰值,以后逐漸回落,但輕型患者于發(fā)病第14天時已降至與對照組相近的水平;而相關性分析顯示,Hcy水平達到峰值時,其高低與病情嚴重程度、同期NIHSS評分有相關性,但r僅為0.254、0.292,這也進一步說明血清Hcy水平的測定對于ACI特別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的ACI擁有較高的確診率,但對于病情嚴重程度的反映卻不如S100B。
綜上所述,雖然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對于研究中S100B、Hcy與病情、NIHSS評分我們只采用了相關性分析而未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對于ACI病人的預后情況及其與發(fā)病時的S100B、Hcy水平之間的關系并未加以分析。但我們認為臨床上一個理想的腦卒中診斷標志物應該滿足如下幾方面:早期能夠準確診斷;對于腦梗死還是腦出血能夠有效鑒別;能夠排除短暫性腦缺血;能反映治療效果和預后。血清S100B蛋白可滿足對于腦梗死的早期診斷,能夠有效反映治療效果及預后,而Hcy卻對ACI特別是動脈粥樣硬化性ACI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兩種標記物聯合檢測對于ACI的早期診斷、病情判斷、預后評估均有較大的意義,能夠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指導急性期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
4參考文獻
[1]Naess H,Waje-Andreassen U.Review of long 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10,17(1):17-22.
[2]馬志華,王軍,李薇,等.血清S100B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動態(tài)變化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J].河北醫(yī)藥,2014,36(12):1 841-1 842.
[3]毛必來,陳松芳.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水平變化[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36):72-79.
[4]袁遠,高旭光.S100B與缺血性卒中[J].中國卒中雜志,2010,5(9):778-781.
[5]湯菲,安黎云,賈志然.動態(tài)觀察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表達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關系[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16):2 216-2 217.
[6]俞一歆,陳文輝,賴旭鋒.ACI患者血漿S100B濃度和CT表現的相關性分析[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2,25(4):451-453.
[7]吳松笛,韓仰東,夏峰.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動態(tài)變化的臨床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10):1 308-1 310.
[8]楊蕾,王宇航,李玉成,等.大劑量阿托伐他汀鈣對內囊預警綜合征進展為腦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4):4-7.
[9]劉衛(wèi)芳,馬文靜,張俊豪.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S100蛋白B及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1):33-35.
[10]張永祥,王霆,江宏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梗死面積及病情進展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2):12-14.
[11]Han IB,Kim OJ,Ahn JY,er al.Association of meth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 677C>T and 1298A>C)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s with silent brain infaretion and homocysteine levels in a Korean Population[J].Yonsei Med J,2010,51(2):253-260.
[12]顧亞蘭.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19-20.
[13]張芳,李世學,孫艷霞.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急性腦梗死關系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0):64.
[14]陳志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6):70-71.
(收稿2015-03-16)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4-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