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社會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同時,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卻被某些思想所解構,因此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而《論語》作為中國儒家文化經(jīng)典之一,其內在映射現(xiàn)世社會的文化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本文從《論語》中表現(xiàn)出的仁、惻隱之心、忠恕思想以及新儒學對儒家思想的闡釋來談《論語》中體現(xiàn)的“我們”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
關鍵詞:“我們”文化;仁;惻隱之心;忠??;新儒學;現(xiàn)代意義
作者簡介:張依婷(1991.12-),女,甘肅金昌人,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先秦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02
“我們”是一個常用代詞,是指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干人。就中國文化而言,“我們”一詞所蘊含的是區(qū)別于西方個人主義的集體主義意識。縱觀整部《論語》,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及行為禮儀中,在許多方面都談到了“我們”文化。
一、“仁”與“我們”文化
談到《論語》中的“仁”,馮鐵流在《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中提到:“仁是在周人逐漸產(chǎn)生出來的文化中本身所含的人倫觀念??鬃诱驹谡{和主義的立場,把它重新表述出來,形成了《論語》中的仁?!笨梢姡叭省钡囊庾R在先秦時代已經(jīng)是大眾意識了,孔子只是把他做了概括和表達。依楊伯峻注本,“仁”一字在整部《論語》中總共出現(xiàn)了一百零九次,所表達的內在含義是一種尊崇孝悌之道,克己復禮,愛人的內在修養(yǎng)?!墩f文解字》也對仁做出了類似的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卑脆嵭ⅲ骸叭收呒鎼?,故從二如鄰切?!币簿褪钦f,是由兩個人才能表現(xiàn)出仁的意思,是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才能形成“仁”的文化圈,由此來說便是一種個人意識的傳播,即是從愛己到愛人,從我到我們。那么具有“仁”這種品格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孔子以仁的思想框架建構出來的立體形象就是孔子口中的君子?!熬印痹干鐣匚?,隨著時代的變化,漸漸成為具有美好人格之士的專稱。《論語》中提到了君子的三種生存狀態(tài)。第一種狀態(tài)是“吾日三省吾身?!奔匆惶熘卸啻畏词∽约旱乃魉鶠椋@種反省自身的做法,正是在關照“我們”這個群體,將自身利益與群體利益區(qū)分開來而又有機的結合,考慮自身行為是否與群體中的“我們”利益相悖,這樣就可能與群體達成一致,使“我”與群體更加融合,從而由“我”過渡到“我們”。第二種狀態(tài)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币馑际菦]有了“義”,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也如浮云,不值一提。也就是說當義與利發(fā)生沖突時,君子必定舍利取義。當我們面對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時,如何取舍是決定我們個人發(fā)展的關鍵。而當我們選擇為義而放棄利時,“我們”這種文化就會在我們的周圍形成。第三種狀態(tài)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強烈的社會關懷意識,即“任重而道遠”的社會責任感,“仁以為己任”的使命感,“死而后已”的自我犧牲精神,這是一個人由“我”到“我們”的巨大跨越,犧牲自我,奉獻社會,將“大家”的利益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將“我們”的利益始終擔在肩上。立足當今社會,只有人人都將社會當作自己的家,努力建設和關懷我們的“大家”,才能使自己的“小家”受益。
二、“惻隱之心”與“我們”文化
從《論語》中不難看出,孔子對整個社會懷有極深切的悲憫之心?!墩撜Z》中有許多篇章可以為證。首先,對于自己親近的人,孔子有惻隱之心。《論語·先進》中有“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顏淵是孔子最心愛的弟子,也是在眾多弟子中受孔子稱贊最多的,當自己朝夕相處的人去世后,傷心是最尋常不過的了。說明孔子這位圣人也有著普通人最尋常的感情。其次,對待朋友,孔子也有真切的同情心?!墩撜Z·鄉(xiāng)黨》:“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笨梢?,對待朋友,孔子也有著真摯的關懷,當朋友去世后沒有得到應有的禮葬,便傷心的親自來埋葬他。再次,孔子對于陌生人,也有惻隱之心?!墩撜Z·述而》:“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笨梢娝麑τ谀吧说乃劳?,也有發(fā)自內心的關懷。而這些惻隱之心,這些對陌生人的關懷與同情,就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互愛互助的“我們”文化圈。這與當代社會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有很大的共性。和諧社會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用關懷代替冷漠,用友愛之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這種對于陌生人的惻隱之心,顯然在行為上可以形成“我們”文化圈。
三、“忠恕”與“我們”文化
孔子曾說自己的道是“一以貫之”,《論語·里仁》中有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另有《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簿褪钦f“恕”是可以用來終身信奉的行為標準。那么“忠恕”二字到底應該怎么解釋呢?章太炎解釋說“周以察物曰忠,心能推度曰恕。”《說文解字》中說:“中心為忠,如心為恕?!绷簡⒊秃m也都認為,孔子的忠恕即‘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綜上所述,“忠恕”即一種利人、達人的文化價值觀,是在告訴我們在行為處事方面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其實也是在建構一種“我們”的群體觀念。
四、新儒學中的“我們”文化觀
20世紀以來,學術界掀起了一股“新儒學”熱潮,新儒學研究者對于儒學的現(xiàn)代闡釋值得我們深思。美籍華人杜維明將儒家的“仁”解釋為一個同心圓,是由個體到社會共同體的映照,是從內到外,由私到公的。這個觀念有其現(xiàn)實性。《論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文化便是指引我們要從自己利益關照集體利益,發(fā)揮仁愛的精神,對他人包含寬容與惻隱之心,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金耀基在研究儒商文化中對儒商定義時,其中除了對個人修養(yǎng)的要求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義制利,要有廣博的關懷意識”。近代最早興起的民族企業(yè),都是本著實業(yè)救國的終極目的,都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筆者認為,這種行為舉動就很好的再現(xiàn)了《論語》中“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的“我們”文化。他們把整個國家乃至社會看作是自己的責任。這是仁的最高境界。
五、“我們”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人與人之間怎樣形成“我們”?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愛,就無法形成“我們”。只有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關懷,現(xiàn)代社會才能走向良好的一端,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體現(xiàn)和諧、友善,筆者認為,踐行由“我”到我們的思想觀念轉化,才能從經(jīng)濟、文化、政治上實現(xiàn)質的飛越。當代中國儼然已進入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然而,金錢的副產(chǎn)品也已凸顯,面對金錢的誘惑,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已岌岌可危。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使得人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人們似乎已經(jīng)喪失了精神家園。而西方理念和西方價值觀的大量涌入,也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遭到了解構,如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庸俗化、娛樂化等現(xiàn)象充斥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國人正逐漸地在混亂的文化中迷失。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與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提醒我們不得不重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孔子那里重新找尋正在漸漸消失的中國精神。在自我主義橫行的當代,我們更應該從《論語》中學習儒家的“仁道”,以愛和寬容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自身立場考慮他人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對他人和社會懷有惻隱之心,用自身的友愛和良善幫助他人;我們年輕人更要有社會責任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約束自己行為的同時,報答社會,奉獻社會,真正的建立起一個和諧的“我們”群體。這就是論語中“我們”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商務印書館.2011.
[2]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國學概論[M].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
[3]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商務印書館.2011.
[4]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J].浙江大學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