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鴻,閔飛燕,張佛華,張正濤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昆明 650011)
?
棉線繩三點一側胃管固定法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董燕鴻,閔飛燕,張佛華,張正濤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昆明 650011)
摘要:目的 探討改良胃管固定法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5—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收治的53例留置胃管的腦卒中患者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胃管固定方法。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61例患者為觀察組,采用棉線繩改良法三點一側固定胃管,比較兩組患者胃管意外脫管率、局部皮膚受損率及平均日護理工時情況。結果 采用棉線繩改良法固定胃管后,觀察組患者胃管脫管率、局部皮膚受損率、平均日護理工時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棉線繩改良法三點一側固定胃管,可有效降低胃管脫管發(fā)生率、粘膠布局部皮膚受損率、減少平均日護理工時,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確?;颊叩闹霉馨踩?。
關鍵詞:腦卒中;鼻飼;胃管固定;脫管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腦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喪失或吞咽功能障礙,常需要留置胃管進行鼻飼[1]。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胃管意外脫出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大了護士的工作量。朱勝春等[2]關于住院患者意外脫管的調查研究顯示,意外脫管中,胃腸減壓管脫管率占30.91%,鼻飼管脫管率占29.09%,兩項合計占意外脫管的比率近60%。其中神經(jīng)內、外科及ICU是發(fā)生意外脫管的高危科室,可能與這些科室意識模糊、煩躁患者較多有關。康群等[3]的調查研究顯示,發(fā)生意外拔管的原因中,患者因素占28.6%,護士因素占21.4%,固定方式不妥占19.0%。除了對患者因素進行干預、加強護士培訓外,留置胃管的固定也是困擾臨床的難題??剖彝ㄟ^改良胃管固定方法有效降低了胃管的意外脫出率,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采取方便抽樣法,選擇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的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均因治療需要留置胃管。選擇2014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3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齡39~92歲,平均年齡(65.3±11.3)歲;腦梗死45例,腦出血8例。選擇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61例患者為觀察組,男39例,女22例,年齡38~88歲,平均年齡(64.6±12.1)歲;腦梗死50例,腦出血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病情、置管情況等方面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胃管固定方法 所有患者均留置相同廠家生產(chǎn)的一次性胃管,由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工作3年以上的護士完成胃管置管、固定。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固定方法,準備2條長10 cm、寬1.5 cm的布膠布,先將膠布中點粘貼于胃管下方,再向上交叉粘貼于鼻翼部,另一膠布交叉固定于同側臉頰部,每天更換膠布。
1.2.2 觀察組 采取棉線繩改良法“三點一側”固定胃管。
1.2.2.1 材料與方法 如圖1。采用1根90 cm棉線繩,1根56~58 cm長塑料管,塑料管可以取自一次性輸液器,并在對折處偏左或右1 cm處剪一小孔,長度約1 cm,胃管從哪側鼻腔插入小孔就偏向哪側。采取常規(guī)方法置入胃管,操作者確認置管成功后在近鼻孔端的胃管外壁做好標記。準備帶鉤細鐵絲一根作為導絲,用導絲勾住棉線繩,穿過輸液管,從小孔處穿出來,將棉線纏繞在胃管標記處打一外科結后,將穿出小孔的棉線再次通過導絲沿小孔穿入對側輸液管內,輸液管兩邊繞過患者耳廓,到枕后,將穿出輸液管的兩端棉線在枕后打活結,調節(jié)輸液管至松緊度適宜,以能放入一指為宜。
圖1 棉線繩改良法固定胃管
1.2.2.2 “三點一側”胃管固定法 “三點”是指:用棉線纏繞固定胃管近鼻端、在患者面頰部用膠布將胃管與輸液管兩者纏繞固定、用橡皮筋雙折將胃管用別針固定在患者的衣服或枕巾上,胃管的末端朝上。經(jīng)?;顒诱呶腹芄潭ㄔ谝路?,長期臥床者、活動量小的患者胃管固定在枕上。“一側”是將胃管固定在患者的偏癱側,目的是減少或避免患者健側上肢接觸到胃管,防止意外拔出胃管。此法固定胃管,輸液管和棉線繩在無污染的情況下,每周更換2次。在三點一側妥善固定胃管的基礎上,重視提高護士的安全意識,加強腦卒中患者的導管風險評估,針對非計劃性拔管高?;颊呒訌娦毯脱惨暎⒔o予適當約束等相應防范措施。
1.3 觀察指標 ①胃管滑脫率:以留置胃管時標記的刻度為標準,脫出3 cm以上為胃管脫出[1]。②皮膚受損情況:固定胃管處皮膚出現(xiàn)紅、癢、皮疹等。③平均日護理工時:統(tǒng)計患者1周內更換胃管膠布、固定胃管的護理工時,計算出平均每日護理工時,不含插胃管時間[4]。相關指標均由經(jīng)培訓的、??乒ぷ?年以上的護士觀察及測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胃管滑脫情況及護理用時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管滑脫情況及護理用時比較(例,分,ˉx±s)
3.1 改良胃管固定法可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胃管的意外脫管率 胃管固定的牢固與否,是體現(xiàn)護理質量高低的關鍵[5]。傳統(tǒng)的固定方法是采用2條膠布將胃管固定于鼻翼和臉頰上,膠布交叉后與皮膚粘合處有縫隙,膠布易翹起松脫、出現(xiàn)脫管[6-7]。同時,人體鼻翼及面部腺體豐富、油脂分泌多,且膠布的粘性受氣溫、時間、患者活動度等因素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局部皮脂分泌,其粘性明顯降低[5]。神經(jīng)內科患者多伴有意識障礙,需要定時翻身、叩背,進行有效咳嗽等,更增加了胃管脫落的危險。棉線繩三點一側胃管固定法是將棉線穿入輸液管固定胃管,繞過雙側耳廓,在枕后棉線打活結,偏癱側面頰部用膠布將輸液管與胃管再次加強固定、胃管固定在患者偏癱側的枕上或衣服上,加上適當?shù)募s束,有效避免了患者自行拔管。臨床實踐證明,患者由于留置胃管,舒適度發(fā)生改變,健側上肢會不由自主地拉拔胃管造成胃管的意外脫管。將胃管固定于患者的偏癱側,增加了健側肢體與胃管之間的距離,從而避免或減少了意外脫管的發(fā)生率。
3.2 改良胃管固定法可減少局部皮膚受損,減輕患者痛苦 傳統(tǒng)胃管固定方法,第1條膠帶粘貼于胃管下方后再交叉上提粘貼于鼻梁部,其上提的拉力易造成胃管緊貼鼻翼部黏膜,導致壓瘡的發(fā)生率增加,增加患者的痛苦[8]。觀察組用三點一側法固定胃管,輸液管小孔向下,以棉線固定胃管,使胃管在鼻孔中處于自然位置,胃管與鼻孔間存在一定空隙,避免了管道直接壓迫皮膚,減少了管道與皮膚的摩擦。據(jù)何華英等[9]報道,不適當?shù)厥褂媚z布將導致對鼻翼的拉力增大,鼻翼部皮膚易壞死、產(chǎn)生壓瘡。觀察組方法制作簡單、取材方便、經(jīng)濟適用,較傳統(tǒng)的膠布固定法更舒適、美觀,避免了因布膠布粘貼所導致的面部皮膚過敏以及破潰。
3.3 改良胃管固定法可減少平均日護理工時 傳統(tǒng)的膠布固定法,因各種原因導致導管易松脫,需反復更換膠布,以保證胃管的有效固定[10]。拆除膠布、清理膠布痕跡等均增加了護士工作量。三點一側胃管固定法持續(xù)固定良好,不用更換膠布,在無污染的情況下每周更換2次輸液管及棉線即可,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減輕了護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采用棉線繩三點一側固定法可有效固定胃管,減少局部皮膚受損,減少因更換胃管膠布的耗時,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效率,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梁妙玲,李潔霞,滕金蓉,等.腦卒中患者兩種胃管固定方法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0):61.
[2]朱勝春,金鈺梅.住院患者意外拔(脫)管臨床特征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56-258.
[3]康群,儲小紅,賈曉斌.前饋控制預防腦卒中患者意外拔(脫)管的效果[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3,12(10):23-26.
[4]劉華平,鞏玉秀,么莉,等.護理工時測量方法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7,7(10):27-29.
[5]晏莉.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在神經(jīng)外科的應用[J].中國臨床護理,2013,5(3):211-212.
[6]張華芳.胃管固定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J].全科護理,2010,8 (29):2686-2687.
[7]陳佩蓮,郭金梅.改良式經(jīng)鼻腔多管道固定方法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4):2335.
[8]葉向紅,彭南海,倪元紅,等.介紹三種腸內營養(yǎng)管固定的方法[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09,16(2):127-128.
[9]何華英,杜俊,王素芳,等.壓瘡危險因素預測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0(9):803-805.
[10]王輝艷.高舉平臺法在管道固定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3):160-162.
·信 息·
作者簡介:董燕鴻(1976—),女,主管護師,本科,從事神經(jīng)內科護理管理。
收稿日期:2015-06-30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399(2016)02-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