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庭勇
一、問題背景
平面向量是教材改革的新增內容之一,并在高中數(shù)學學習中突顯了它的重要地位。近年來,關于向量共線的考查,成為向量概念應用的一個深入。關于向量的概念,只有兩個要素,一是大小,二是方向。但在向量這一章,有一個很關鍵的元素——零向量,值得注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一些有關零向量的命題,學生總是把握不準,心存疑惑,甚至提出質疑。例如,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問題一:設b是a的相反向量,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與b的長度必相等
B.a∥b
C.a與b一定不相等
D.a是b的相反向量
答案選C(當a=b=0時)。
問題二:已知下列命題:
①若a=b,b=c,則a=c;
②若a∥b,b∥c,則a∥c;
③若a=b,則a∥b;
④若a∥b,則a與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其中正確命題的序號是①③。
分析:利用平行向量的定義判定時,還需注意零向量與任意向量平行這一特殊情形。
對于①,當a=b≠0時,由相等向量定義知,a與b同向,同理,b與c同向,從而a與c同向,又它們的模相等,所以a=c;當a=b=0時,由b=c推出c=0,所以a=c,故恒有a=c。
對于②,當b=0時,a與c是非零向量,且a與c方向不是相同或相反時,條件成立,但結論不成立。
對于③,由①的結論知其成立。
對于④,a∥b,若a=0時,與b是平行向量,但零向量方向任意,命題不成立。
通過教學的效果來看,部分學生聽完講解后,還是沒有真正理解解決問題的關鍵,總感覺對于零向量這個特殊向量的辨析有些牽強,有的同學甚至提出質疑,“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可以隨意指定它的方向,想它是什么方向它就應該是什么方向?!彼?,為了徹底消除顧慮,我與他們在課余做了一次探究。
二、探究過程
“ 一、教材分析
細胞的全能性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由高度分化的細胞能否繼續(xù)進行分化引出細胞的全能性,在細胞全能性教學中,盡量以圖片實物等感官教學為主,以使學生易于理解。
二、教學目標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三、教學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導入
幻燈片展示“胎兒發(fā)育的過程圖”,設計問題:你是由什么細胞發(fā)育而來的?成年后你身體內大約有多少個細胞?你知道你身體內的細胞有多少種嗎?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學生思考得出“人是從受精卵發(fā)育而來,成年后大致有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這是通過細胞的分裂形成的,這些細胞分為200多種?!睆亩稣n題“細胞的分化”。
2.通過資料分析,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總結細胞分化的定義等
指導學生觀察PPT上展示的幾種人體細胞,提出問題:①已經(jīng)分化的人體細胞最初來源于哪個細胞?②它們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同?③它們還能再變回受精卵嗎?通過課題引入的問題分析以及圖片,學生能夠明確這些已經(jīng)分化的體細胞都是受精卵的后代,它們在形態(tài)和生理功能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細胞分化”的定義。
3.分析細胞分裂與分化的關系,認清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引導學生分析PPT展示的圖片,思考:(1)①過程表示什么過程?引起了怎樣的變化?各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改變了嗎?(2)②過程表示什么過程?引起了怎樣的變化?各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改變了嗎?
4.利用自制教具,引導學生探究細胞分化的機理
引導學生思考“細胞分化是由細胞中的什么物質決定的?”,引發(fā)學生提出假說:假說①:細胞的分化是由遺傳物質(DNA)決定的;假說②:細胞的分化是由蛋白質決定的。教師將學生的爭論擱置,展示資料,思考:通過資料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得出了哪些結論?為什么各細胞中的基因相同,而蛋白質種類不同呢?
5.看圖說話,親眼觀察組培樣品,體會細胞全能性的應用
展示蘭花的圖片以及大理蘭花價格“跳水”的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出斯圖爾德的“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19頁有關內容,請學生能根據(jù)圖片復述出實驗的大致過程。思考:斯圖爾德切去的胡蘿卜的韌皮部的組織是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嗎?實驗的結果怎樣?這體現(xiàn)了植物細胞怎樣的特性呢?通過這兩個活動,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
在教學中,結合組織培養(yǎng)實物標本的展示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有利于本節(jié)的教學。
?誗編輯 董慧紅教材在講述平行向量的定義時,明確指出: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與任意向量平行?!睂τ谶@一規(guī)定性定義的解讀,我們認為:零向量的方向具有不確定性,它與非零向量共線是由它的特殊性決定的,不能指定它與已知非零向量同向或反向,那樣的話,就人為地給零向量施加了限定性條件,違背了規(guī)定性定義的本源。
以舉例中的一個命題為例:
向量a與b共線,則a與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判斷該命題的真假。
甲生:真命題。若a≠0,b≠0,顯然成立;若a=0,b≠0,零向量方向任意,可以指定它與b同向或反向。
乙生:假命題。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我們可以隨意去理解它的方向,所以與b不一定是同向或反向。
看到自己的學生能夠大膽質疑,說明他們已經(jīng)研究到了問題的本質,但是針對這樣的特殊問題,如何準確抓住性質的本源,引導學生跳出泥淖呢?
師:仍然要立足于教材,“我們規(guī)定,零向量與任意向量平行”,這是由它的方向任意這一特殊性而定的,不能根據(jù)解題需要而指定它的方向,如果一味強調個人指定的話,甚至可以指定說,零向量與已知非零向量垂直,連共線也不成立了,這不就等于違反教材所給的定義了嗎?
所以,不能指定零向量的方向與誰相同或者相反。只能維持原判“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與任意向量共線”,誰也不能指定它的方向。
同學們豁然開朗,然后我給出了一道高考題,讓學生去考證所思。
例:給出下列命題:
①向量a與b平行,則a與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②在△ABC中,必有■+■+■=■。
③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
④如果非零向量a與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那么a+b的方向必與a,b之一的方向相同。
其中成立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①中,當a=0時命題不成立。④中當a+b=0時命題不成立,故正確答案選D。
三、歸納與反思
從一個有爭議的命題的質疑開始,師生經(jīng)歷了分析查證、合作探索、形成認知的整個過程,讓學生由被動聽取轉變?yōu)樽灾魈骄?,發(fā)展了他們的深入理解、遷移推廣的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興趣和好奇心,這樣的素材在學習和作業(yè)中處處存在,老師善于提問,學生勤于質疑,這樣的教與學的方式才符合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理念,也是本文的一個出發(fā)點。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