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zhèn)黑山溝村,提起黨支部書記王愛忠,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他帶領全村群眾,經過9年的艱苦努力,卓有成效地探索出一條“以事跡求扶助,以輸血促造血”的脫貧致富路,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變成富裕村。他自己也成為“靠聲譽取得上級信任,靠實干贏得群眾擁護”的“名人”。
1980年,王愛忠高中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面對一窮二白的家鄉(xiāng)面貌及黨和國家富民惠民政策的強烈反差,他一邊在荒山荒坡上植樹造林,一邊經銷木材、開辦木材加工廠。憑借精明的頭腦、勤勞肯干和誠信經營,他很快成為王爺府鎮(zhèn)乃至喀喇沁旗的致富能人。富裕以后,他沒有忘記父老鄉(xiāng)親,經常接濟村里的貧困戶。
2006年,村黨支部改選,王愛忠被選為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的王愛忠意識到,自己拿錢再怎么接濟,也難以讓全村群眾都富起來。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想方設法帶領全村群眾找見脫貧致富路,過上好日子。從村里的實際出發(fā),王愛忠提出了生態(tài)立村、借力興村、產業(yè)富村、文明治村的發(fā)展思路。
興村“三頭鋤”
黑山溝村總面積16.7平方公里,地處喀喇沁旗的西南山區(qū),不臨主河、不靠公路、不近城鎮(zhèn),是山溝溝里的山溝兒。10年前,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幾乎沒有植被,山洪泛濫,村里連1畝水澆地都沒有。王愛忠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后,有力地砸下了改變全村面貌的“三頭鋤”。
植樹造林,是王愛忠砸下的第一鋤。黑山溝村是自治區(qū)級貧困村,水土流失嚴重。王愛忠通過多方努力,在全旗第一批京津風沙源項目中爭取到資金。為了把樹栽活、栽好,王愛忠?guī)ьI村“兩委”班子,制定出“劃定荒山,無償供苗,誰栽歸誰”的土政策,按照“先挖標準樹坑,檢查驗收,發(fā)苗栽樹,覆膜保墑”的程序,既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又保證了樹苗的成活率。當年,黑山溝村植樹成活率達到95%,被評為風沙源治理項目的優(yōu)質工程,受到風沙源項目主管部門的表彰,后續(xù)項目也得到連續(xù)扶持。通過接下來幾年的不懈努力,全村荒山荒灘完成綠化1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0%,水不再下山,土不再流失。
修渠打井,是王愛忠砸下的第二鋤。王愛忠上任前,黑山溝村“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再加上沒有水澆地,全村人的糧食短缺一直是村里的大難題。為此,他多次奔波爭取項目資金,組織群眾打井修渠。幾年間,先后打了大小機井72眼, 同時建設渠首工程,修水渠1700米,引錫伯河水入田,擴大水澆地面積600余畝,實現(xiàn)了全村人均七分水澆地,黑山溝村民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歷史。
筑壩修路,是王愛忠砸下的第三鋤。2007年以前,黑山溝村幾乎沒有路,每到夏季連畜力車都難以通行。“一到黑山溝,步步踩石頭,人在水中走,水在路上流”,是黑山溝村的真實寫照。王愛忠比誰都明白,要想富就修路,他找來專業(yè)人員搞設計、做預算,向村里對口幫扶單位爭取到購買原材料的資金。為動員全村群眾一起筑壩修路,王愛忠?guī)ь^趟泥下水,村里開不進大卡車,他們就用毛驢車、手推車,甚至肩挑人扛,把石料一點一點運進村里。經過整整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zhàn),一條長6公里的路壩一體工程全面竣工。那以后,水安其道,車行坦途,人走富路。
富民“三部曲”
黑山溝的山青了,旱解了,水順了,路通了。王愛忠又開始琢磨,下一步就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要一鼓作氣打贏這場硬仗。于是,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又唱響了讓全村人致富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找出路。2006年,黑山溝村被自治區(qū)確定為赤峰市11個貧困村之一。資金缺乏是群眾脫貧致富面臨的最大難題。王愛忠積極爭取資金支持。自2009年開始,黑山溝村累計投入產業(yè)化調整、災后重建、市級財政配套等項目資金320萬元。2011年,王愛忠抓住旗扶貧辦推進互助資金發(fā)展合作社的機遇,利用15萬元的專項資金,成立了“扶貧發(fā)展互助合作社”,入社社員171人,資金規(guī)模達130萬元,累計借款670萬元,到期還款率100%,累計受益2998人,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貸款難問題。
第二部曲,養(yǎng)肉牛。村“兩委”明確發(fā)展思路后,重點鼓勵山區(qū)組農戶發(fā)展肉牛產業(yè)。王愛忠牽頭成立了“養(yǎng)牛扶貧互助合作社”,為村民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提供了資金保證。村里改變了“包送牛包建舍”的傳統(tǒng)做法,制定了每買一頭牛補貼1000元,每建一處圈舍補貼全部費用60%的政策,激發(fā)群眾自我造血。當時有一些特別貧困的村民除項目資金的補貼外,還缺不少錢,王愛忠就拿出自家的錢借給這些村民,并承諾“賺了錢是你們的,賠了算我白送”。一大批農戶通過扶貧項目的扶持和王愛忠的幫助賺到第一桶金,摘下了貧困帽子。目前,全村肉牛棚圈面積達6000平方米,年出欄育肥牛1000頭,年收入200萬元。
第三部曲,建大棚。2009年,黑山溝村利用扶貧開發(fā)“整村推進”資金,在平川組發(fā)展設施農業(yè),通過建一個棚補貼4000元的政策,積極鼓勵本地農民建棚。村里每隔30米打小土井1眼,提高了灌溉保證系數(shù)。王愛忠還多次請鎮(zhèn)里的農業(yè)技術員和鄰村的蔬菜種植能手到村里講課,進行現(xiàn)場指導。當年,黑山溝建成高標準冷棚120畝,每畝棚收入都在萬元以上。現(xiàn)在,全村大棚面積已發(fā)展到400畝,戶均2畝,設施農業(yè)已成為黑山溝村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yè)。
發(fā)展“三張牌”
砸好“三頭鋤”,唱響“三部曲”,黑山溝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群眾說,沒有王書記,就沒有現(xiàn)在的黑山溝,他是把鄉(xiāng)親們放到心窩里的人。黑山溝的發(fā)展和王愛忠的事跡,得到多方的認可和贊譽,也讓黑山溝獲得了比其他貧困村更多的扶貧開發(fā)項目,王愛忠趁熱打鐵地帶領村民相繼打出發(fā)展“三張牌”。
強筋壯骨,是王愛忠打出的第一張牌。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改善后,在王愛忠的多方協(xié)調下,現(xiàn)在的黑山溝村家家看上了有線電視,戶戶通了固定電話和有線寬帶,多數(shù)農戶吃上了自來水,移動信號塔也矗立在了這個小山村。近幾年,借助扶貧項目和財政“一事一議”項目,黑山溝村完成主干道硬化6公里,栽植經濟林1200畝。他們又借助退耕還林后續(xù)項目資金,組織群眾在路兩側的荒坡荒灘栽植安果梨、123小蘋果、蘋果梨等果樹600畝。
改容修貌,是王愛忠打出的第二張牌。2013年,王愛忠根據(jù)村民的意愿,積極爭取新農村建設項目,建設通組通戶硬化街道8公里、兩側各加寬1米,硬化水泥路兩側3200延長米,村民實現(xiàn)了多年來“車行公路塵不揚,人出院落土不沾”的夢想。按紅頂、白墻、塑鋼門窗的統(tǒng)一標準,維修加固村民房屋170多戶,維修院墻1.5萬處,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01個,修建通村公路沿線兩側護坡989延長米及長城垛389米。
建秀造美,是王愛忠打出的第三張牌。2014年以來,黑山溝村煥然一新。全村沿村路兩側栽植棉槐6公里,栽植櫻桃樹、銀杉松、連翹等4萬株,村路兩側和溝道已栽滿植被。新建花墻2360延長米,土石墻翻建2000延長米,在民居外建微型花池和菜園200多個,在村內主干路兩側安裝太陽能路燈136盞?!安粌H綠化了環(huán)境,還增加了收入?!蓖鯋壑易院赖卣f。
現(xiàn)在的黑山溝村人均純收入已由2006年不足1500元增加到現(xiàn)在的上萬元,村里有山皆綠、有水皆清、有路皆平。黑山溝村先后榮獲“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自治區(qū)“美麗鄉(xiāng)村”等榮譽稱號,是自治區(qū)新農村建設和農業(yè)部“美麗鄉(xiāng)村”試點村。村黨總支被評為自治區(qū)先進基層黨組織和自治區(qū)級基層黨建示范點。即使這樣,王愛忠仍然覺得自己還有許多工作沒做好,又開始思謀著全村新的發(fā)展藍圖。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夸獎,這就是王愛忠始終堅守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