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芳
莎士比亞曾說:“不應急于求成,應當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對象,鍥而不舍,時間會成全一切。”但是,時間的成全,也離不開自身的艱苦奮斗。對于一棵小樹而言,只有珍惜時間,既要努力向下扎根,又要努力向上攀登,才能成長為一棵大樹。
凡是大樹,必有深厚的根基以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在這個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永不間斷學習、如饑似渴學習就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根基。我們既要向書本學,也要向實踐學,更要時時處處向他人學——特別是要向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領導、同事和群眾學習。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凡事需從事中磨練方能出真知、長才干,這比單純讀書要強多了。凡是沒有本領恐慌意識,不堅持隨時隨地去學習的年輕人,最終都將被時代的“森林”所拋棄;只有那些將時時處處學習當作是生命必需品且樂在其中的年輕人,才能在經歷風雨后成長為“大樹”。
小樹都是通過朝著天空不斷向上生長而不是向旁邊生長才成為大樹的。而有志青年要想成為“大樹”,也離不開兩個“向上”。一是永葆“向上”之心。要懂得凡能成為“大樹”,必有“幾把刷子”,否則組織和群眾也不會輕易青睞。哪怕命運讓我們在幾棵“大樹”下成長,也絕不要自暴自棄。要始終聚焦目標,追求卓越,日夜向上,不停生長。要相信天道酬勤,只要自己不甘平庸,努力讓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更好一點,就會向好發(fā)展。二是多“向上”溝通。為什么同一個領導會對不同下級的同樣言行,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感情決定思考的方向”也值得我們多多揣摩。只有多“向上”溝通,才能使掌握話語權的人多了解自己,爭取到更多的陽光和雨露,起碼可減少被“大風”誤傷或被“歪風”刮倒的概率。
(作者系淮安市淮陰區(qū)副區(qū)長、民盟淮安市委副主委)
責任編輯: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