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田墩中學 黃 靜
試論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教學的整合策略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田墩中學 黃 靜
本文主要就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教學的現(xiàn)狀和整合的原則加以闡述,然后結(jié)合實際對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教學的整合策略進行詳細探究,以期對實際教學發(fā)展有所裨益。
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整合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由于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大大阻礙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文章結(jié)合筆者實際教學經(jīng)驗對初中英語的聽、說、讀、寫教學整合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期對實際教學發(fā)展有所裨益。
2.1 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從初中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在聽、說、讀、寫方面的教學還有著諸多問題,主要就是在教學的科學性方面沒有得到有效呈現(xiàn)。在英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對學生的英語教學不注重實踐能力的應用,只是片面追求分數(shù),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違背了英語教學的素質(zhì)教學發(fā)展要求(王初明2014)。這些教學方面的問題,大大阻礙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2.2 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教學整合策略的特點
初中英語聽、說、讀、寫整合教學模式注重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技能,通過對英語教材以及教學方式的整合,將這四個方面的教學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同時改變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改革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擺脫陳舊的英語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
3.1 培養(yǎng)學生聽的技能
在英語的學習中,聽力的技能培養(yǎng)應該放在首位,只有聽懂了,學生才有會說的基礎。因此要開設專門的聽力課,給學生講解英語語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讓學生了解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發(fā)音的不同,以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同時,要反復讓學生聽一些聽力材料,學習里面的語音、語調(diào),培養(yǎng)英語語感。
3.2 強化口語訓練
英語首先是一門語言,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方便人們溝通交流。英語作為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已經(jīng)普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在課堂教授英語單詞之后,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進行口語訓練。
許多學生不敢開口說,是因為怕說錯,怕被同學笑話,怕沒面子。教師應該多關注那些自卑、內(nèi)向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每次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留出5分鐘,讓學生輪流到講臺講故事或者笑話。
另外,教師可以多開展豐富有趣的英語課外活動,例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唱大賽,等等,也可以在課間開設英語角。
3.3 強化閱讀訓練
教師首先要選擇適合學生的讀物,難度一定要符合學生現(xiàn)有水平,同時兼顧趣味性。在閱讀方式方面,可以考慮跟讀、閱讀、朗讀、解讀等方式。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段落、語句進行結(jié)構(gòu)分析,并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后寫簡評的習慣,由教師進行批改和提出建議。最后,在進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忽視詞匯教學。如果將學習英語比作建筑大廈,單詞就是這座大廈的磚頭?,F(xiàn)在初中生厭煩學習英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厭煩記單詞。記憶單詞如果不注重方法很容易今天記、明天忘。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把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教給學生,譬如單詞最好是結(jié)合句子一起記,又或者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或詞根記憶等方法。
3.4 強化寫作訓練
教師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教師應立足教材,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訓練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寫作方面的相關詞匯、句型,然后幫助學生搭建文章框架,建構(gòu)思路,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不知道寫什么而畏懼寫作。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應指導學生多背誦美文好句。最后,學生的作文可以通過學生互評或集體批改的方式,讓學生取長補短,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寫作潛力。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教師應合理整合這四項技能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讓英語真正成為學生的交際語言,進而在生活實踐中靈活自如地運用英語。
王初明. 2014. 從外語學習角度看大學英語教學和考試的改革[J].外語界(1).
王洪淵,杜軍. 2014. 西部少兒英語教學現(xiàn)狀和問題與對策[J].繼續(xù)教育研究(3).
王曉光,郭文軒,孫立新. 2015. 英語“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教學改革的嘗試[J].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3).
楊麗珍. 2014. 淺談聽說領先,讀寫跟上[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