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第一中學,福建漳浦363200)
高效地理課堂中教師肢體動作探析
范淵志
(漳浦第一中學,福建漳浦363200)
文章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總結了肢體動作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組織教學、輔助難點知識突破、協(xié)調師生關系等方面的作用,并舉例說明其具體應用。文章同時還例舉反思教師肢體動作使用應注意的事項。
肢體動作;作用;課堂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用準確的有聲語言和肢體動作表達所要教學的內容。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教學準備和實施教學過程中,均能充分重視有聲語言的組織和表達。遺憾的是,部分教師對肢體動作重視不夠,或者運用不盡恰當,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無法進一步提高。
實施地理教學,除了需要豐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需要掌握相應的教學技巧。在40或45分鐘的一節(jié)課內,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始終是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只有采用符合學科知識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來剖析難點,才能切實保證課堂效率。肢體動作便是一種教學技巧。若能結合教學內容和課堂實況合理應用,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地理課堂上,肢體動作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肢體動作與有聲語言相輔相成。在課堂導入和內容講授等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除了要有洪亮又富有感染力的有聲語言外,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親切友好的目光、自然放松的肢體動作可起到明顯的輔助作用。有時,一個簡單的手勢,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學科是一門頗為有趣的學科,挖掘其中的興趣點,并用形象的肢體動作演示,像是在平靜的“課堂湖面”投入一粒的“小石子”般,定會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一知識點講解之前,可先用手勢明確指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讓學生一起用手指出四個方向;指明之后,鼓勵學生再次用手,連貫指出當天白晝時的太陽方位變化。這類形象的“手勢法”,將抽象的知識點簡易化與趣味化。
又如,在講解等高線地形圖中兩地是否“可通視”這一知識點時,板圖出“上陡下陡”和“上緩下陡”地形示意圖后,教師模仿個孫悟空的招牌動作“手搭涼棚”,配以凝望的眼神,課堂的氣氛定不會再死氣沉沉。若再用語言加以引導,學生便能快速進入熱烈談論中。
2.輔助知識教學輕松突破難點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經(jīng)過實驗研究得出結論: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這意味著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實現(xiàn)高效學習,不僅僅要“聽到”,同時還要“看到”。結合教學實踐和聽課經(jīng)歷,教師若面無表情、站姿呆板生硬、低頭不與學生交流眼神,單純依靠聲音講解重難點,其教學效果十分有限。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形成過程等重難點,知識之間有嚴謹?shù)倪壿嬯P系,適用形象直觀的肢體動作演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如在講解“晝夜長短變化”這一難點時,在黑板上先畫出位置、大小適中的地球底圖,伸直左手橫于地球中部代表晨昏線,再伸出右手,讓右手上臂垂直于整只左手,表示太陽光線。由于太陽光線與晨昏線保持垂直,即右手上臂始終垂直于左手,隨著右手上臂在兩條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即表示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底圖中南北半球晝夜范圍與長度的變化便一目了然。
又如講解“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時,便可結合該理論的特點,采用肢體動作教學。“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小板塊交界處存在著相對或相離的運動,可用放平于胸前的兩只手臂演示。手臂相對運動模擬“消亡邊界”,手掌不斷向上表示隆起形成綿長的褶皺山脈;或指尖接觸后下凹表示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在交界處形成海溝;手臂相離運動模擬“生長邊界”,張裂處形成裂谷或海洋,十分形象直觀。
再如“大氣的受熱過程”知識點分析時,也可用“手勢法”。受熱過程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天氣狀況對太陽短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影響顯著??捎蒙熘钡氖直郾硎驹茖樱硪恢盅菔驹茖訉μ栞椛涞姆瓷渥饔煤蛯Φ孛娴谋刈饔?。
3.協(xié)調師生關系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
課堂環(huán)境,既包括硬件設施等物理環(huán)境,還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班風學風、課堂氛圍、師生關系等,都屬于課堂環(huán)境的范疇。
由于學科特點,難度較大的自然地理,足以讓學生出現(xiàn)畏難心理。知識探究過程中,學生遇到某個難點一時無法理解,眉頭緊鎖、眼神迷茫時,教師仍按照課前的預設按部就班,甚至提高聲調,出現(xiàn)責備、鄙夷的神情時,師生關系定會急轉直下,課堂環(huán)境立即惡化。出現(xiàn)類似情況,肢體動作就能發(fā)揮其獨有功能。教師帶著微笑的神情、熱情地鼓鼓掌,及時打破課堂上正在蔓延的消極情緒,鼓勵學生不要放棄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思考與突破;教師有意識地放慢語速,提高解說語言和動作演示的準確性、啟發(fā)性;同時鼓勵出現(xiàn)疲倦狀態(tài)的同學,動動身子等等。師生一心,加上方法得當,離突破難點就不遠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聲的語言表達能透露所思所想,肢體語言亦然。由于教師在課堂上一般具有絕對的話語主動權,是課堂實施教學的主導者和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者,有聲語言與肢體動作都會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日常教學活動中的肢體語言進行反思。
1.重視對肢體動作的設計
舞臺上的演員,唱、念、做、打、舞等都經(jīng)過嚴格訓練的。出色演員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就可以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深入人心。講臺上的教師不比演員,但也有必要課前預設并演練課堂上將使用的肢體動作。缺乏肢體動作,或是隨意的、凌亂無序的、過于頻繁的的肢體動作,不僅無法準確表達教學內容,甚至還可能干擾學生思維過程,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2.重視肢體動作的“形美”
形美,主要指的是教師肢體語言表達出的形象美。教師除注重自身身體鍛煉,有較好外在形體線條外,肢體動作應高雅講究,絕不能有粗鄙低俗動作。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用食指直指學生,而應用大拇指內收、四指并攏的“請”的手勢;回答完成后也可用同樣的動作示意其坐下。這樣,學生接收到的是富于尊重與安全感的信息。提示同學們靜下來時,可用雙手輕輕做“下壓”手勢或者食指放于唇上的“噓”的手勢,取代面紅耳赤、怒目圓睜、牙關緊咬的盛怒神情。
3.重視肢體動作的“意美”
意美,主要指的是教師的真誠性。進入教室時面帶微笑,傳遞著愉悅和喜愛的信息,讓學生如沐春風,在舒暢心情中開始一節(jié)課的學習;板書完成后,輕步移開,往不同角度側身,防止遮擋學生視線,這是換位思考后的貼心舉動;學生回答完成后,教師眼神誠懇、嘴角上揚地對著學生上挑大拇指或鼓掌,讓同學倍覺溫暖的鼓勵。學生能在老師這些細微的舉動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明顯提高。
4.重視合適的空間距離
教師若終日面部表情嚴肅、嘴唇緊抿、難見一笑,會讓學生感覺高傲冷淡,甚至是在有意疏遠;上課時教師全程置身于講臺上,手撐桌面,只顧低頭看教材、教案,也會讓同學感覺溝通存在障礙、不易親近。帶著微笑走下講臺,緩步于同學之間,其實拉近的不僅是師生的空間距離,還有心理上的距離。
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學,因知識、技能、學情、生情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會出現(xiàn)許多疑難困惑。肢體動作的合理設計及使用,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設計合理、親切友善的肢體動作,既能提高教授效率,還能打破師生之間的心理隔閡。多關愛學生,多換位思考,自然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定能明顯提高。
[1]華麗軍,孫玉江.肢體動作在教學過程中的影響力[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2).
[2]黃桂新.語文課堂中肢體動作的輔助演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3(23).
[3]元彩軍.淺析體態(tài)語言在中學足球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時空,2015(22).
(責任編輯:廖熾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