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揚
(首都經貿大學 北京 100070)
?
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中公民參與研究
——基于北京豐臺區(qū)花鄉(xiāng)市民調查
宋 揚
(首都經貿大學 北京 100070)
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fā)生,被報道出來的問題食品越來越多,大眾對食品安全治理問題的關注度隨著問題食品的發(fā)生而不斷提高,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也成為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重要內容。本文先對公民發(fā)放問卷,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找出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四個困境。經過對問題的分析后提出了四個完善公民參與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思路。希望通過這些政策能為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有用的思路,政府和公民攜手一起將食品安全問題解決。
公民參與;食品安全;多元治理
近幾年不斷被報道的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大眾的高度關注,大眾開始思考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是否到位,甚至質疑監(jiān)管部門的工作能力。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表明,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不只是監(jiān)管部門的責任,廣大消費者也有責任和義務進行監(jiān)管,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最終危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所以關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十分必要。
本研究對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情況進行調查,通過研究找到公民在參與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探究我國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中公民參與的動力、阻礙、環(huán)境、渠道等問題,探究阻礙公民參與的根本原因,針對我國的國情,探索出一條合理的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道路。
本研究選取豐臺區(qū)樊家村附近居民為范圍樣本,通過發(fā)放問卷,展開調查。該研究的問卷調查通過線下發(fā)放問卷以及網絡發(fā)放問卷的形式,兩種方式共發(fā)放了問卷150份,成功回收問卷144份,回收率96%。進行仔細篩選后,得到有效問卷共計138份,有效率為95.8%。
(一)調查基本情況分析
該項目對得到的138份有效問卷做了統(tǒng)計,其中個人基本資料部分,涉及到被調查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yè)等。參與調查的人員各項統(tǒng)計指標都比較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國情,被調查人員的年齡段在30歲到50歲之間,以中青年為主,大部分調查人員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普通群眾。因此,從基本情況來看,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調查結果分析
1.食品安全認知關注度的調查
公眾參與的基礎是關注,關注是參與的前提。所以該問卷首先對公民對食品安全治理的關注度進行調查,先搞清楚公民對食品安全治理的關注度,再看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可以說關注度是參與意愿的必要條件。
調查結果顯示,有22.4%的民眾關心食品安全問題,表示非常關心的有64.8%,這兩部分占總體比例較大,只有2.5%的人表示不關心,還有10.3%的少部分人表示無所謂。從調查可以看出,公民對食品安全問題還是比較關注的。
在調查為什么關心食品安全問題時,有48%的公民認為是“涉及個人利益”;將其看做是“社會責任”的占23.6%;認為是“公民義務”的占24.5%;3.9%的少部分人表示“說不清楚”。
2.公民對食品安全滿意度的調查
調查顯示,公民對我國現階段食品安全情況并不滿意。從圖3顯示的數據可以看出,公民表示“不滿意”的有63.2%,占總體的一半多,甚至還有11.2%的人對食品安全情況“非常不滿意”,公民表示“滿意”的僅占11.7%,還有一部分人(13.9%)表示“不予關注”。
這些年不斷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使公民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壓力,處于經常擔憂和惶恐的境地。在對“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調查時,大部分群眾(59.9%)認為“政府監(jiān)管不力”;有21.8%的人覺得是“處罰力度不夠”;還有11.8%的公民認為是“不法企業(yè)以及個人道德淪喪”;很少一部分人(6.5%)表示“說不清原因”。結果顯示,大部分公民認為,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政府應該承擔大部分責任,一些檢驗檢測機構、負責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企業(yè)以及個人在食品安全問題中也應負一部分責任。
3.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意愿調查
從調查結果來看,選擇“愿意”參與的民眾有61.7%,選擇“無所謂”的民眾有23.1%,只有15.2%的民眾表示“不愿意”。從另一方面看,政治身份不同選擇也不同,調查顯示,民主人士表示愿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人比較多,參與積極性較高。調查還發(fā)現,愿意參與的人群中,參與過治理的人只占4.5%,說明參與意愿與參與行動不成正比。
4.公民參與的行為能力與程度調查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認為在表達意見、反映問題時“非常方便”的人占3.1%,選擇“基本方便”的樣本占41.1%,選擇“不方便”的樣本占55.8%,超過了一半的人數。
我們還調查了導致反應問題“不方便”的原因,大部分公民表示反饋問題的“渠道少”以及“不了解有哪些渠道”,選擇這兩部分的人達到76.7%之多,還有23.3%的人認為不方便的原因是“渠道不暢通”。由此可以看出,存在政群溝通渠道仍不完全暢通并且低效的問題。
5.公民對參與結果的期望調查
在調查“覺得監(jiān)管部門是否能重視公民意見”時,選擇“得不到重視”的公民有52.3%,占一半多,有29.8%的公民覺得“少部分能得到重視”,只有13.8%的公民選擇“能得到重視”,還有4.1%的公民選擇“不清楚”。
公民在回答參與作用大小時,有48.7%的公民選擇“作用較大”,有29.4%的人選擇了“一般”,有10.2%的公民認為公民參與“沒用”,還有12%的人持“不清楚”的態(tài)度。從調查可以看出,公民總體認可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的作用,因此公民參與管理有一定效果。
(一)關注度高,參與率低
通過對回收問卷的填寫內容進行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被調查的公民對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有關注,也有一定的參與意愿,有一多半的被調查市民表示愿意參與其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實質性的參與到治理中或采取行動,這與調查結果大相徑庭[5]。我國對公民參與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2009年頒發(fā)的食品安全法中就對公民參與食品安全監(jiān)管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第10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舉報食品生產經營中違反本法的行為,有權向有關部門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6]。該法規(guī)表明國家對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有明確規(guī)定,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公民對食品安全監(jiān)督有一定關注,但是參與情況還不甚理想,有參與的意愿,但是卻缺乏實質性的參與活動。
(二)渠道有限,溝通不暢
我國公民在參與食品治理方面的渠道非常有限,這導致公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在調查中發(fā)現,認為在表達意見、反映問題時“不方便”的公民占55.8%,說明我國在聽取公民意見方面做的還不到位,較多的受訪者表示不知該從何種渠道表達對食品安全的意見。從調查結果看,參與渠道有限是影響參與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溝通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太過緩慢,使得公民對相關辦事部門的辦事效率產生懷疑,而不信任政府部門。公民向食品安全治理部門提供信息,反映相關問題屬于公民的一種權利,公民會自己選擇是否使用該權利,如果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溝通渠道,公民反應問題后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其參與度自然會降低,參與積極性也會受打擊[7]。
(三)成本問題,阻礙維權
當消費者在購買食品過程中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如果要投訴,需要到相關投訴部門提交投訴申請,相關部門審核批準之后會給予反饋及解決方案。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的總花費由資金成本和機會成本構成。資金成本包括打印所需材料的打印費、來回路上的交通費、獲取其他相關信息的費用等等。機會成本主要是消費者花費的時間??梢哉f審批過程的時長是影響公民投訴成本的重要因素,時間越長,公民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大,這就導致部分消費者因較高的檢測花費放棄權利的維護。由于維權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金錢,并且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成本問題可以說是阻礙消費者進行維權的主要原因[8]。
(四)信息公開,力度不夠
信息公開的力度不夠會導致消費者對相關信息不了解,從而缺少參與的意愿,而選擇不采取任何行動。在發(fā)生食品安全問題后,公開的基本內容中,民眾只能查到部分相關信息,至于材料的銷毀、銷毀途徑等相關信息卻未能查到。我們在一些食品安全監(jiān)管網站上可以看到信息公開這一板塊,但是公開的信息主要以政策法規(guī)為主,很少有其他的信息公開,所以信息公開的范圍和力度不夠也是造成食品安全監(jiān)管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9]。在對相關信息報道內容進行調查時,我們發(fā)現政府信息公開的作用非常大,公民更傾向于相信權威部門和相關權威協會所披露的信息,然而我國現有的信息發(fā)布主體存在著信息分散、信息真實性低、信息內容少、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這會影響到公民的知情權以及影響對信息的正確把握,導致公民參與不足、反饋不足等情況出現,阻礙公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
(一)引導公民參與意識
自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經濟一直在增長,我國公民的參與意識也隨之有所增強,可是從實際情況看,參與水平依然較低[10]。有時候公民有參與決策的機會,但是因為不知所措而選擇不參與,或者由于隨大流的心態(tài)而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從這點來看,引導公民參與意識,首先要讓公民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對于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利益,既要高度關注,也要積極參與。政府對于公民參與的引導方式和做法也要隨著公民參與意識的提高而不斷改進。當公民在參與過程中取得突出成績時,相關部門要及時進行獎勵和激勵,使其行為得到強化。對公民在參與中的不理性行為,政府要采取理性的態(tài)度加以對待,用科學的利益表達機制等有效的方式來加以引導。
(二)拓寬參與渠道
就我國現階段情況來看,公民可參與治理渠道相對缺乏是造成公民較少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一個障礙[11]。所以,增強公民參與力度的一個關鍵舉措是不斷拓寬民眾參與渠道。現在網絡發(fā)展的非???,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信息快的特點,達到多渠道多層次收集公民反映的食品安全問題,如設立舉報郵箱、開通舉報微博微信賬號、建立專業(yè)舉報平臺等。而基層的政府部門亦可利用網絡將收集到的食品安全信息資料上傳給上級部門,以便上級部門及時準確做出決策,并便于分類歸檔[3]。另外,我們要改善群眾投訴舉報受理環(huán)境,在每個區(qū)域開通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舉報電話,以便及時處理、回復;我們可以通過選拔一些專業(yè)的食品安全專員,負責對被舉報對象進行明察暗訪,一旦被查情況屬實,就要上報上級機關嚴肅處理。我們還可以建立公民監(jiān)督機制,充分發(fā)揮公民的監(jiān)督作用,做到發(fā)現安全問題,監(jiān)督執(zhí)法工作,追蹤解決問題情況,使公民很好的參與到食品安全治理上來。
(三)降低公民參與成本
公民獲得的食品信息與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獲得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便造成公民處于不對等的弱勢地位。消費者在參與食品安全監(jiān)管過程中,需要搜集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信息,因此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信息交易成本,這其中包括搜尋成本和分析成本。就我國情況來說,若要降低公民參與成本,可以通過了解公民對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對相關食品安全知識進行宣傳普及,指導群眾判斷食品是否符合標準,以及該如何處理出現問題的食品,有食品安全常識,進而參與到食品安全治理中。為降低公民參與成本可以建立成本補償機制,對舉報人在維權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成本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按實憑票補償,以降低舉報人舉報費用。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可以通過制定法規(guī)來規(guī)范民眾所要監(jiān)督的目標以及監(jiān)督方法等內容,切實保障公民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做好事后保障工作,消除公民的擔憂。
(四)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在市場中,只有食品生產廠家才明確知道食品的質量情況,而部分生產者為了謀求利潤最大化,會降低生產質量標準,從而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如果沒有相應地監(jiān)管機制,企業(yè)會進一步降低質量標準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從而形成充斥著問題食品的“檸檬市場”[1]。政府相關部門可以要求食品生產廠家對所生產的商品信息進行公開,并建立第三方考核監(jiān)督制度,向公民展示生產企業(yè)的生產過程,并頒發(fā)相關的資質認證,加大對涉及虛假宣傳企業(yè)的處罰力度。消費者主要通過公民信息平臺實現食品安全的知情權,并依托有資質的科學檢驗機構,否則難以遏制假冒偽劣等行為,也不能正確的辨別信息是否真實。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要將信息公開作為一項義務上升到法律層面。對于食品生產者,應公開食品生產信息;對于政府部門,應公開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理措施,并應隨時接受公民的監(jiān)督及相關信息公開申請。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嚴重,需要公民與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形成良好的互動,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要根據我國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將信息公開定位到法律層面,形成法律保障[12]。
食品安全具有明顯的公共特征,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不讓公民的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社會大眾的參與必不可少。使公民參與到治理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不斷的發(fā)掘公民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研究,發(fā)放的問卷數量有限調查導致結果缺乏有力的支撐,說服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并且調查問卷主要是來自于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以及學校附近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調查出的結果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本項目在一些具體細節(jié)方面還有待改進,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一步挖掘出更多的內容,在以后研究中引入更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更為全面的分析,這也是我們在之后的研究中完善研究的方向。
[1]蔣衛(wèi)衛(wèi).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jiān)管路徑的探索及完善[D].蘇州大學,2014.
[2]丁奎.淺析公民參與和公共管理的實現[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3(04),14-18.
[3]尹春,唐曉純.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的公民參與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3(07),5-9.
[4]張金冉.治理理論視角下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參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
[5]湯金寶.食品安全管制中公眾參與現狀的調查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1(04),29-30.
[6]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7]潭志哲.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之公民參與:借鑒與創(chuàng)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27-31.
[8]阿東.維權靠什么[J].現代商業(yè),2014(10),26-31.
[9]康貞花.論食品安全行政檢查信息公開的不足及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08-111.
[10]彭嘉麗.社會治理視角下我國公民參與的路徑選擇[J].企業(yè)文化,2015,289.
[11]王世俊.淺析公民參與對食品安全的作用[J].消費導刊,2014,4-5.
[12]湯金寶.我國食品安全管制中公眾參與問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宋揚(1990-),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治理與行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