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艷
什么樣的提問課堂問答活動是必須的、必要的、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發(fā)展的?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課堂觀察,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認為無論何種問題、何種方式,學生的表達應為教學的核心。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案例,談一談對此淺顯的認識。
Then and now是譯林新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 Story time板塊的內(nèi)容,主要知識點是關于過去和現(xiàn)在的對比,涉及到一些有關購物、聯(lián)絡、讀書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對文本解讀時,教師往往會根據(jù)文本的四個部分,提出不同的問題來捕捉細節(jié)信息,按部就班、逐段學習。筆者在教學時沒有受文本框架的限制,而是通過一個Guessing game,說明第二至第四部分中有關購物、聯(lián)絡、讀書等生活方式的轉變與Mobile phone之間的聯(lián)系,先行解決閱讀障礙,再進行文本精讀。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
T:I have a good friend.I can do many thingswith it.Twenty yearsago,Idid not have it.Now I use it everyday.What is it?
S1:Is it a computer?
T:It’ssmallerthan the computer.
S2:Is it a mobile?
T:Yes,it’s a mobile phone.I can do many things with it.What can I do with it?
S3:You can read.
S4:You can shop.
S5:You can call.
T:Yes.I can call people anywhere.Anything else?
S6: You can surf the Internet.
S7:You can read.
T:Right.I can read news and novels on the mobile.The mobile is just like an e-book.
...
(相機學習mobile phone,anywhere,news,e-books)
設計意圖:文本中提到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與手機、電子書、電腦、網(wǎng)絡有關,但逐一對應地講解將使課堂節(jié)奏顯得冗長而繁瑣。教師借助謎語,將智能手機的聯(lián)絡、網(wǎng)上購物、游戲、閱讀等功能一一呈現(xiàn),為學生進一步精讀文本做好了語言上的準備。
T:Mobile is changing our life.How about Mike’s family?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who are in the story.Open your exercise book and finish exercise 1 on P37.(見圖 a)
圖a
圖b
圖c
T:Look at this picture.(教師出示圖 b)He is Mike.Now,he is a young boy.Let’s guess,what can he do?
S1:He can play football.
S2:He can sing.
S3:He can write.
S4:He can do housework....
T:Now he can do...
Ss:...many things.(教師板書“can do many things”)
T:Look atthis picture.(教師出示圖 c)Who is he?Guess.
S5:Is he Mike?
T:He was Mike six years ago.Could Mike do all these things six years ago? What could he do?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the answer.
S6:Mike could read.
S7:Mike could draw.
T:Could he write?
S8:No.He could not write.
(教師出示表格,學生完成填空)
Name Six years ago Now Mike could read and draw,couldn’t write can do many things
設計意圖:教師拋出的問題并不多,但學生有話可說。通過圖b和圖c的對比,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在“Mike can...”句式操練中,自然總結出:He can do many things.有效促進知識的內(nèi)化和遷移。
T:Mike couldn’t write six years ago.Now he can write.He can do many things.Mike’s then and now are different.How about other people?What changes to their life? Read passage 2-4 and discuss in groups.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關于Mike’s Dad/Mum/Grandpa 三個部分的學習。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自行設計問題進行問答活動,如:Did Dad have a mobile twenty years ago?How did he keep contact with his friends? What did Grandpa read?What does he read now?How does Mum do shopping?/...并模仿上面的表格,以圖表的形式自行梳理文本。
Name ...years ago Now
設計意圖:由于是大班教學,為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語言活動中,教師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根據(jù)第一部分有關Mike的學習策略,自行閱讀、思考、討論、總結其余部分的學習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以上是一個典型的故事板塊教學,課堂上的問答活動難以適度,能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尤其是自學第2-4部分,學生討論的句式并不受文本中句式結構的限制,問答活動較為充分和自主。教師拋出的問題不多,共四個主要問題:1.猜謎“What is it?”相當于話引子,導入文本的學習;2.What can Mike do?學生看圖發(fā)揮想象力,以簡單的結構帶動話輪,豐富語言體驗;3.Could Mikedoallthese thingssix years ago?What could he do?引入過去式的句式表達;4.How about other people?What changes to their life?則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枯燥的敘述性文本材料通過學生的問答活動變得鮮活起來。
筆者認為,有話語質(zhì)量和語言魅力的課堂問答活動,問題的有效性最為關鍵。什么是有效性提問?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chǎn)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能激發(f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刺激學生的課堂參與。恰到好處的提問是把握故事主要內(nèi)容、梳理故事脈絡的重要支架。如何挖掘故事中的關鍵點、幫助學生帶著興趣和思考進行文本學習,如何進行課堂有效提問呢?筆者有以下四點思考: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活動,以及各種強調(diào)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角度考慮,把教學內(nèi)容放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體現(xiàn)“語言教學真實性”的教學原則,建構和完善學生的思維體系,使其在學中用、用中學。
小學英語課堂中語境創(chuàng)設非常常見,但一般只是虛擬一個話題背景,趣味性、挑戰(zhàn)性不夠。如何使語境和語用既具體又生動,渾然天成?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話題討論非常關鍵。本案中文本的第二部分 Mike’s Dad和朋友聯(lián)系方式的變化,第三部分 Mike’s Grandpa了解新聞方式的變化,第四部分Mike’s Mum購物、交友的變化,這些事情若逐個學習,會使學生感到疲憊和厭煩。筆者從整個文本出發(fā),從Mobile入手,由于學生對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的多種功能如數(shù)家珍,他們能通過已有的知識儲備表達call people,write emails,read news,surf the Internet,read ebooks,make e-fiend,do shopping,watch time...等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句子。這樣的語言活動有語言情境,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思維,使其產(chǎn)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筆者始終相信,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小學生學習外語,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又因為學習的時間多數(shù)集中在課堂短短的40分鐘,教師問題的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不但要有語言情境,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無意注意、輕松愉快的形式下,在用英語做事情的過程中,能恰當?shù)?、自如地使用語言。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角度考慮,緊扣目標語言,建構和完善學生的思維體系,設計聽說讀寫綜合化的活動,逐步內(nèi)化學習內(nèi)容。本案中Listen and guess活動,學生需認真傾聽;Talk about the mobile活動,學生需說出盡可能多的手機用途;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活動,培養(yǎng)學生讀寫能力。以上一系列的活動都緊扣文本目標語言,各環(huán)節(jié)話題上統(tǒng)一,聽說讀寫跟上,整個過程中教學任務明確服務于教學目標。
教師提問要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出發(fā),多問一些真正有趣味、能發(fā)人深思的問題,少問或不問泄露或誘導答案的問題,或答案只有“Yes”或“No”等令學生索然寡味的問題。課堂提問要量力而行。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和實際生活經(jīng)驗,把比較深奧或范圍太廣的問題轉化為一系列的小問題,或以舊探新,或同類啟發(fā),化難為易,形成一定的梯度。教師的提問如能“量力而行”,學生思考問題就會“盡力而為”。學生只有有話可說,才能有話想說。本案中教師通過Guessing game,引出Mobile的用途這一話題?!安轮i游戲”時學生需要認真傾聽謎面,并在頭腦中分析、提煉得到的信息,同時滲透“do many things with it”這一重要句式表達。更重要的是,“猜謎”不是猜完就完,而是話題的繼續(xù),且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更易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
像“Then and now”這樣篇幅較長、內(nèi)容較多的文本,筆者建議教師分層次、分部分進行教學。分層次意指遞進式梳理文本脈絡,提的問題由易到難;分部分意指教師有效提問,指導學生抓住文本關鍵信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后,小組內(nèi)有能力合作學習其余部分的內(nèi)容。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在做學習匯報時側重點不同,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和點撥,盡可能地發(fā)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于課文的四個部分,教師采取面向全體學生“扶著走、半扶半放、放手走”的教學策略。對于第一部分關于Mike的過去和現(xiàn)在,通過讀圖認識“He is Mike.” 和 “He was Mike.”,具體內(nèi)容的問題設計非常自然,學生有能力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回答問題,并補充自己的一些想法。師生問答的過程中,重點句式多次反復,最后用表格的形式指導學生梳理脈絡,條理清晰。在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問題精確、精準、直指重點,學生敢表達、想表達、會表達。不僅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規(guī)范度及語篇理解能力,同時從中總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小組自行完成其余部分的學習。整節(jié)課層次分明,梯度合理,小組合作更是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自主學習。
當然,小學英語課堂問答活動及提問策略遠不止本文所表述的幾種,其關鍵在于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特點進行精心設計,不僅要“善問”、“巧問”,更關鍵的是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教師應把“表達”作為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語用和提升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通過有質(zhì)有量的問答活動內(nèi)化語言,通過有問有答的互動語言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