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林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充分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很有必要.這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發(fā)展,也能夠促進學生效地展開對于學過的知識的應用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前提.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選擇,并且要讓開放式的教學理念得到凸顯.
一、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知識結構
要想充分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就需要教師對于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都有更好的了解與獲知.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知識結構,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進行教學設計時的重要參照.教師只有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才能讓教學設計更富有針對性,這是提升知識教學效率的前提所在.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一些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了解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出現的反應.這能夠為教師的教學預設提供參照,并且能夠為教師的教學組織提供依據.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知識結構在實際教學中非常重要,這是體現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的前提所在.
例如,在講“數列”時,很多趣味題都涉及數列,學生對數列已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上課前,學生都能夠了解數列的定義.教師應當對于這些基本情況都有較好的獲知,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知識結構,然后以此為參照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教師就不需要在數列定義上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而將時間用于其他知識點的講解上,如通項公式、實質等.這不僅能夠節(jié)省教學時間,而且能夠讓知識教學的重點更加突出,深化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體會.
二、激發(fā)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
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透過各種生動化與趣味化的教學知識點的引入豐富課堂,并且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以生活為出發(fā)點開發(fā)各種趣味化的教學資源,或者是將理論性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融入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加以體驗.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切入點,不僅能夠豐富課堂,而且是對于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的一種凸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打造高質量的課堂,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在課堂上對于知識的有效掌握.
例如,在講“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時,對于“平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給我們以平面的形象,教師在上課剛開始就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并逐步引入幾何中平面的概念和特性,使學生能夠在形象的事物中理解抽象的平面,從而化解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難點.教師要透過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體會,這是提升學生教學參與熱情的前提.這些都是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的有效方式.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
在體現學生的教學主體性的過程中,教師同樣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習慣與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這對于數學教學而言非常重要.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對于自己在數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對于一些典型的解題過程或者是問題探究的過程也應當及時進行反思與梳理.這是對于知識應用的一種回顧,能夠讓學生在梳理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圓C的方程為x2+y2-8x+15=0,若直線y=kx-2上至少存在一點,使以該點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與圓C有公共點,求k的最大值.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解出此題.但此時并不是教學的終點,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反思,如本題主要考查哪些知識點,考查了哪些思想,解決本題的關鍵是什么,解決此題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和思路,等等.這些教學反思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問題后包含的知識點、解題方法與解題思路,透過有效的反思過程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
總之,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選擇.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知識結構,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進行教學設計時的重要參照.教師同樣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要透過各種生動化與趣味化的教學知識點的引入豐富課堂,并且提升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還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習慣與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這是對于知識應用的一種回顧,能夠讓學生在梳理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