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冬
在生物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的興趣、情感、動機和意志等。他們雖然與學生的智力水平無直接關系,但這些因素能最促進智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主動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促進智力水平的提升。只有當非智力因素參與到智力因素的認識活動中,智力活動才會被激活,學生對學習才會表現(xiàn)出最大的積極性。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效用?!蔽以谥袑W生物教學中體會到,必須把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注意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在生物教學中的催化劑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如何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fā)學生的智力因素呢?
一、生物教學應回歸生活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huán)境,其認識發(fā)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huán)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學中應把教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fā),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習生物學知識。如在講“生物間的相互影響”一節(jié)時,我就舉了學生熟知的“鯊魚和牙簽鳥的故事”及生活中最平常的例子“人吃菜”、“人澆花”。而在講“蒸騰作用”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植物的蒸騰作用能降低葉面的溫度”這一知識點,我就舉了“大樹底下好乘涼”這一實例。講“植物吸水、失水”時,我就引導學生回顧“糖拌西紅柿”及“菜農常給菜灑水”等現(xiàn)象。這樣,一個個平常可見的生活例子,在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重溫,使學生在“同化”中很快理解、掌握文中知識,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物教學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必須制定各學科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分解、貫徹到各相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由此可見,結合生物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生物教師緊迫的任務。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應該從生物學的特點出發(fā),認真發(fā)揮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點,尋找知識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點,在對學生的知識傳授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如在上“我國的植物資源”一課時,我首先借助各種資料,有感情地介紹了地大物博的中國資源是何等豐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隨后利用資料及課本內容講述我國資源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危機感激發(fā)學生更深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保護環(huán)境、愛護祖國的緊迫感和為我國生物科學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努力的責任感。
當然,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從具體事例入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圍繞教學目的,使生物科學知識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生物教學應注重氛圍地營造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在“實驗法的步驟”中,我先以一個響尾蛇捉老鼠的故事引入,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不會感到“實驗法的步驟”知識點單調枯燥。而在講《我國動物資源及保護》時,我以《獵人與藏羚羊的故事》引入,學生的感情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積極地投入到新內容的學習中。當然,生物教學大多內容還是實驗為主,因此營造“參與”氛圍,讓學生動手實驗,也是實驗教學中應注重的一點。因為中學生往往不滿足于觀察等直接感受,會進一步要求親自參與實踐,渴求以自己的操作活動對所感興趣的事物加深理解,這是真正將興趣轉化為主動學習的開端,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參與”氛圍,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試驗。比如讓學生動手解剖雞翅膀,動手鑒定骨的稱謂,了解骨的結構,動手檢驗淀粉酶的分解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使生物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參與”情境中,“問題”情景的適當結合,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教師應遵循教材內容,特別是在直觀教學、啟發(fā)觀察、動手實驗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結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層層設疑,步步緊扣,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
四、生物教學中應滲透美育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審美教育就沒有任何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后形成的教育。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中蘊涵豐富的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生活美的內容。因此,在生物教學中美育的滲透也是必需的。如在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時就可讓學生體會到凱巴森林的和諧之美。而在講人體的結構時,腎、肺、眼睛、四肢等這些人體具有的左右結構的對稱就可引導學感受其中的對稱之美。同樣,《植物的生命史》中從植物的開花、傳粉、受精并產生種子、種子萌發(fā)形成幼苗,到幼苗發(fā)育成為成熟植株并繁衍后代。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其中的美妙變化及當中的韻律之美。再如,講到《心臟的結構》時,可出示模型演示給學生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裝置、拆卸、親自操作,讓學生體驗其形象之美。
當然,生物教學中的美育不是為美而美,而是要貫穿生物教學全過程,并對生物教學的智育、德育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因此,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接受美育,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美育合理滲透的重要課改任務。
總之,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學生探求生物知識的欲望,使素質教育寓生物教學工作之中,是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