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廷霞
【摘 要】
梅是一種觀賞植物,在中國歷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詠梅詩更是數不勝數。梅之所以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青睞,與其外在的形態(tài)美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它被賦予的某種人格的象征意義有關,人們對它的喜愛,傳承相續(xù)而代代相傳。
【關鍵詞】
古詩文 梅 梅意象
梅花盛開于冬季,傲骨錚錚,又不與群芳爭奇斗艷,高雅脫俗。文人都喜歡把自己比作梅花,以此來表達自己淡泊名利,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古代文人大多有意于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然而奸臣當道,他們又都擁有文人所共有的傲氣,所以他們都“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遭排擠和流放。于是文人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說:“不與群芳爭奇斗艷?!?/p>
梅花位列“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冰之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迎接春的到來,同時梅花亦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推動力和感染力。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jié)可以說,寫意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均以喜梅而歌以詠志。
一、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梅屬于薔薇科,花先于葉在初春最先綻放,以白色淡色為主。果實味極酸,可食用、藥用,原產于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種類200多個,多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這里詳細介紹臘梅。梅是我國特有的珍貴花木種類之一,梅樹壽命比較長,可達百年以上。臘梅樹高可達四至五米,長叢生,葉對生,近革質橢圓狀。冬末先葉開花,花片呈螺旋狀排列,黃色,帶蠟質,有短柄和杯狀花托,花有濃郁的芳香,在12月——1月開放,在江南各地正是寒冬臘月盛開鮮花,所以梅花又稱為臘梅。臘梅在冰天雪地里傲然開放,花香似蠟,濃香撲鼻。梅主要分布在湖北、浙江、江蘇、四川和陜西等地,但作為有文化內涵的一種觀賞植物,因為它頗具中國園林特色的冬季典型花木,現(xiàn)在在全國各地均有廣泛栽培。臘梅配置于園林中,一般是以自然式的列植、對植、林植及花池、花臺等方式。神農架的臘梅橫檔懸?guī)r,開在冰柱嶺巔,迎風傲霜,寒冷雪后,又是另一番風光:“花外見晴雪,花里聞香風?!?/p>
古人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借助外物來抒發(fā)出來,其中梅花就是寄情于景的常用意象之一,如中小學課本中所選的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詩歌《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詩中作者王安石巧妙借用林逋《山園小梅》的詩句,在林逋的詩意基礎上推陳出新,他寫的梅花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潔白如雪散發(fā)著清香。詩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大加贊賞。又用沁人心脾的“暗香”點出梅勝于雪原因。寓意堅強高潔的君子,他們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反映的是作者王安石,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中積極的推行改革,但得不到支持的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心境。這與梅花“凌寒獨自開”自然有相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短小精悍,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二、梅花數枝獨自開,凌寒玉露暗香來
在困難面前,在風雪面前“梅花數枝獨自開”。而當你羨慕別人所取得的榮耀時,須知“凌寒雨露暗香來”。宋人尤喜以梅自況,是與歷史條件分不開的——宋朝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朝代,卻從建立到滅亡始終處于內憂外患中,許多有識之士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于是詠梅以自況,抒發(fā)志向尋求解脫。比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隱居不仕,高標遺世的林逋。他的代表作《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極盡幽逸之趣。在寒冬臘月的夜晚,遠離都市生活,萬籟俱寂,獨自享受梅花的體態(tài)與香氣,詩人尋求著梅花對自身性情的滿足。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隱喻作者的郁郁不得志,而詞的下篇“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則有意的表現(xiàn)了作者與排擠他的官僚爭奪榮華富貴,只求報國??v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的精神。在這里梅花更多的表現(xiàn)了他的不屈,在風雨中遁世獨立的品格。
三、梅的意象
梅與其他花木最為顯著的區(qū)別在于:絕大多數花在暖意融融冰雪融化的春天開放,而梅則不同,唯獨在冰天雪地的十一月蓄蕊,臘月綻放,恰如一位報春的仙子,在萬物蕭殺的嚴冬,給世界帶來一絲溫馨,把寒風凜冽的冬天裝點得有了生機與希望,似乎使人感受到了春意盎然。梅因為極為雅致的外在形態(tài)、疏朗有致的枝條和美而不妖的花朵,味道淡遠而清香,因而被文人雅士所廣泛喜愛。
古籍中有關梅的詩文數不勝數,梅與品格關系的記載論述也甚多。梅花表現(xiàn)出的一種堅貞傲岸的精神與不隨波逐流的品格,它的意象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高度契合。如《談苑》中說:“王曾在青州為舉人時,或令賦梅花詩,曾詩云:‘而今未說和羹用,用向百花頭上開。識者已許曾必狀元及第,仕官至宰相?!币虼耍缭诹宏悤r代,詠梅詩已經大興,因為在崇尚精巧構思的時代,浮艷文風日盛,在藝術仍存在著一些缺憾,在體驗方式上也表現(xiàn)的有些過于單一,但到了隋唐,特別到了宋代,詠梅詩無論在思想性還是在藝術性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由于詩歌本身的日趨完美有關,也與詩歌中梅意象的建立完善有關。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滲透,梅花歷來被許多文人所喜愛,致力于寫作、誦讀,是因為梅花本身的錚錚鐵骨對我們每個人心靈的震撼。它的敢于與風雪作斗爭的精神給我們一種激勵與啟迪。梅花也是冰清玉潔與高雅的象征,引導人們重視行為上與心靈上的純潔,追求美好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時梅花的這一性格也給了文人逃避現(xiàn)實社會的一個借口,即“不與群芳爭艷”,同意為不與消極的、腐敗的、落后的人同流合污。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梅花是孤獨的,但她有著婆娑美的姿態(tài),黯然銷魂的香味。傲雪綻放的性格和臨寒不屈的意志,受到歷代文人的贊美,成為古代詩人中常見的審美意象,梅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
【參考文獻】
【1】程杰.二十四番花信風考【J】,2010(1)
【2】四庫精華·東坡詞【D】.遠方出版社,2006(9)
【3】喻婷.論宋代文學中“梅”之意象【J】.廣西學院鹿山學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