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燕
一、情況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實施之前,我園的餐點管理都是整齊劃一的,幼兒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一起吃相同數(shù)量的點心,這樣直接導致的后果是:有的孩子三口兩口很快地吃完自己的那份,然后眼巴巴地看著你,舔著嘴唇追著老師說:“我還要吃?!庇械暮⒆影欀碱^,喃喃地念念有詞:“老師我吃不下,我只要吃一半。”甚至還會有些孩子偷偷將點心扔垃圾桶或藏到你不易發(fā)現(xiàn)的地方。這時候的老師猶如打仗,想盡各種辦法講故事、情境表演,向孩子宣傳餐點的生產(chǎn)過程、營養(yǎng)價值等,但效果不盡如人意;還有的老師失去耐性,大聲訓斥,孩子只能眼淚汪汪地吃完。每天的餐點時間是孩子出招,老師接招,再想盡辦法去拆招,想說“愛你”都不容易,怎一個“累”字了得。
二、產(chǎn)生原因
(一)囿于框架,老師習慣走流程
幼兒園管理層為了便于檢查,都會根據(jù)實際情況給老師搭一個框架,安排好一日活動時間。這種模式能讓教師知道各個時間段應該安排哪些具體的活動,引導孩子做些什么,以便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幼兒餐點就是一日活動安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久而久之,老師將框架當作“拐杖”,進而依賴“拐杖”,變成約定俗成的習慣,不想也不愿再去有所改變。
(二)便于管理,老師過于重視一致性
良好的班級常規(guī),離不開班上三位老師的通力合作,讓規(guī)則意識內化為幼兒的自覺行為,從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每天在規(guī)定時間、規(guī)定地點統(tǒng)一吃餐點,不但能長期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衛(wèi)生文明習慣,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在老師視線范圍內,誰吃餐點,誰不吃,都在老師的掌控中,沒有一個“漏網(wǎng)之魚”。
(三)安全束縛,老師不愿意放手
近年來,幼兒園的安全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老師迫于壓力,工作時畏首畏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總是不停地叮囑:“不要這樣,不許那樣,不能忘了……”在這種形勢下,幼兒園統(tǒng)一進行餐點管理就一點都不奇怪了,既省事,又省心。
(四)迎合家長,老師忽略了“以人為本”
我園有很多留守兒童,爺爺奶奶來接孩子時最關心的是今天吃了什么點心,什么午餐,吃了多少。問多了,老師就將家長的話記掛在心上,吃餐點時不管孩子的實際需要,強迫孩子吃下去,生怕哪個孩子漏吃了。
三、解決策略
《指南》頒布實施以來,我園組織教師學習討論,逐一解讀目標要求。在《指南》健康目標指導下,我們知道我園原來餐點管理搞“一刀切”的做法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限制了孩子自主發(fā)展的權利,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提出了以下解決策略。
(一)我的時間我做主
我們對小、中、大班每個幼兒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雙職工家庭孩子起床早,早餐早;而留守兒童及隔代教育家庭孩子晚睡晚起,早餐也晚。實施《指南》應把握的重要一點是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于是我們延長孩子吃早點的過程,根據(jù)自己不同的情況,確定吃早點的時間,做到“我的點心時間我做主”。這樣晚來的孩子由于剛剛吃飽就先去游戲區(qū)游戲,中途想吃點心了就出來洗手去吃;反之早來的孩子由于家長趕著上班,沒有充足的時間吃早餐,這些孩子就先吃早點,吃完后再去游戲。這樣一調整,孩子們一下子歡呼雀躍,卸下了包袱,每天不再為早點發(fā)愁,而且真正滿足了每個孩子的實際需要,有利于每個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
(二)我的地盤我做主
1.創(chuàng)設溫馨環(huán)境。
《指南》中的教育建議指出:營造溫暖、輕松的環(huán)境。溫馨的餐點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幼兒自主進餐的前提。為便于操作,各班在靠近喝水區(qū)的附近開辟一個生活區(qū),里面擺上兩張小方桌,鋪上漂亮花紋的桌墊,三三兩兩排上小椅子。桌上擺著牛奶、餅干、蛋糕等,便于孩子自取。生活區(qū)墻壁上貼著師幼共同完成的“今天你吃點心了嗎?”各式展板或圖片。小籃子里擺著孩子自己制作的個性標牌。在長長的區(qū)域游戲時間內,孩子自主吃完后將標牌或插、或夾、或貼在展板相應的位置,這樣老師就能了解所有孩子吃點心的信息,并及時提醒還沒用點心的幼兒。在這種溫馨、親切的環(huán)境中享用餐點,幼兒尤其珍惜勞動成果,吃點心的興致別提有多高了。
2.滿足游戲愿望。
孩子都是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在游戲中,孩子愿意做事,想做事,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和專注。例如:中二班的李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拿著點心,端著牛奶跑到走廊上去吃,百思不得其解,觀察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里有一個角色游戲區(qū)“休閑一條街”。于是老師撤掉原先的生活區(qū),將孩子吃早點的地方搬到“休閑一條街”,重新創(chuàng)設“茶點吧”。孩子們在吧臺上喝著牛奶,吃著蛋糕、餅干,在柔和的背景音樂中和好朋友談談愉快的事情,場面真是溫馨感人。后來李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從走廊到活動室倒水不方便,就從家里帶來小水壺,于是就增加了“茶點吧”的服務員為顧客倒茶、續(xù)茶情節(jié),吃點心、喝茶、做游戲三不誤,忙得不亦樂乎。大二班的高老師無意中將牛奶、餅干放在了“中華美食”的柜臺上,等辦完事再回來時,發(fā)現(xiàn)孩子自己將餐點取出,在柜臺后叫賣起來:“新鮮的豆?jié){,誰要喝,快來買啊”、“又香又脆的餅干真好吃”,這一叫賣,吸引了眾多的顧客前來購買,服務員、收銀員各就其位,招呼著客人。就這樣,大二班的餐點地點就順其自然地改在了“中華美食”的商店里,每天都有新的服務員,也有不同的顧客,迎來送往,生意興隆。
(三)我的伙伴我做主
1.設立好朋友桌。
一日生活皆課程。為減緩小班幼兒的分離焦慮,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在餐點時間我們另外設立一張供兩人坐的小桌子——“好朋友桌”,盡可能讓每個孩子接觸班上的每個人,為他們創(chuàng)造交朋友的機會。幼兒每天輪流做主人,有權利邀請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共進早點和午餐,孩子們圍坐在桌旁非常輕松愉快,他們都盼望著輪到坐那張桌子。
2.自主選擇伙伴。
在交往中互相學習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之一。大班的幼兒有了自主選擇意識,在游戲中往往會選擇興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這不,幾個娃娃家的孩子們相約過來了,他們互相提醒要先洗手,你幫我拿餅干,我?guī)湍愕古D蹋瓦@樣幾個伙伴邊吃邊說悄悄話,吃完后互相提醒插上標牌,餐點時間成了孩子一日生活中的快樂時光。
(四)我的成長我做主
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的發(fā)展。
大班的孩子獨立性更強,針對餐點前后雜亂無序,一片狼藉的狀況,我們將餐點管理的主動權下放給幼兒,讓他們商量解決。很快方案出來了,每天選兩位值日生來為大家服務,和保育老師一起分發(fā)食品,提醒幼兒洗手、講究衛(wèi)生、不要浪費,吃完后和老師一起收拾餐具、抹桌子。老師“放手不放眼”,以“值日生”的方式,幫助孩子打開自我管理的一扇門。
時間長了,孩子們不再滿足于讓值日生為自己服務,紛紛表示自己也能動手盛飯、盛湯……老師在講清要求后就做起“甩手掌柜”。一開始孩子們盛飯的手在抖,湯在潑,菜在灑,不過他們沒有退縮,一次次練習,輕輕地盛,小心翼翼地端,從笨拙到嫻熟,沒有碰撞,沒有灑落?!白约簞邮?,豐衣足食”不但給孩子帶來快樂和自信,還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為自己的成長做了一回主。
在《指南》指導下,我們老師學會了用“火眼金睛”觀察兒童,用“善解人意”解讀兒童,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時機,滿足了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讓他們獲得了自主成長的空間,讓生命輕舞飛揚,讓我園原本整齊劃一、死板教條的餐點管理變得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