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麗(內蒙古文聯呼和浩特010000)
重拾藍色高原的唐卡記憶
——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斯吉如格”蒙薩派唯一代表性傳承人布仁札特爾訪談
鮑麗麗
(內蒙古文聯呼和浩特010000)
唐卡簡介:唐卡是藏語的音譯(又名唐嘎),意為卷軸畫。是藏族傳統藝術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形式,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唐卡最早出現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其題材內容涉及藏族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從元朝開始,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廣泛而深入的傳播,給蒙古族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至今依然可見。作為佛教藝術的一個門類,蒙古族唐卡的起源與發(fā)展,可以認為是伴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族地區(qū)的發(fā)揚光大而逐步興盛發(fā)展起來的。蒙古族唐卡,蒙語音譯為“布斯吉如格”,其題材、結構、內涵,大都以藏傳佛教為本源,但同時又有自己的特色。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寄托著蒙古族人民對宗教的虔誠、對生活的熱愛。這些精湛的藝術作品構成了蒙古族宗教文明中璀璨奪目的重要詩篇。
鮑麗麗:今天非常高興能請到布仁札特爾接受我們的專訪。眾所周知,唐卡藝術在藏族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有藏民族“百科全書”之稱,并在2006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我們今天主要談論的是蒙古族唐卡這個古老而又鮮有人論及的話題,你作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唐卡蒙薩派唯一代表性傳承人,能不能首先介紹下你的從藝經歷?
布仁札特爾[1]:我小的時候對繪畫比較感興趣。6歲時,有幸在涼城縣拜齊白石的弟子朱家騏為師學習中國畫和篆刻。9歲時,又拜在張大千的弟子趙有明門下,成為趙老師的關門弟子。我的繪畫功底在這幾年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還有一些字畫、壁畫的修復和裝裱技藝也都是在那時最先接觸的,這為我后來從事唐卡藝術打下了基礎。
鮑麗麗:你起初學的是國畫,后來是怎么走上繪制唐卡這條路的?
布仁札特爾:趙有明老師對引導我走上唐卡繪制這條道路起了重要作用,我至今都十分感激。跟趙老師學壁畫臨摹的時候,我問老師這種畫除了畫在墻壁上還有沒有其他形式,老師告訴我還可以畫在棉布或紙上,方法是一樣的,還拿了一些唐卡的照片給我看。后來趙老師發(fā)現我非常感興趣,就建議我專攻唐卡。父親帶著我先后去過湟中縣、塔爾寺、西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熱貢吾屯村,反正能去的地方都去過,人也找了很多,但是很波折,不是年齡問題、就是戶籍問題,還有招收對象等的限制,總之是四處碰壁??赡苁枪Ψ虿回撚行娜税?,終于在2006年,輾轉通過趙有明老師引薦,以張大千徒孫的身份拜熱貢著名唐卡畫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讓[2]為師。通常一個孩子被送到老師家里,會被留下來觀察一段時間,來判斷其是否具有學習唐卡的潛質。還好,之前我有一些國畫的基礎,老師就沒趕我走(笑)。此外,唐卡繪制講究的是以文作畫,師父在教授我繪畫技法的同時,還要求我入寺學習有關佛教造像的經書。學經非常重要,因為經書里對諸佛、菩薩、護法等的造型特征和身體各部位的度量比例以及寺廟比例、佛塔比例和顏料配方都有詳細嚴格的規(guī)定和論述,是唐卡繪制的前提和基礎,必須熟記。因此學習唐卡繪制的頭三年,我一直都在學經,包括現在還在學習。
在甘肅、青海兩地的學習生活也很清苦,我點著蠟燭住在山洞,一周也難得改善一下伙食,把省下來的錢都用來買畫具。2011年,通過別人的介紹,又回到了西北民族大學找到了楊旦春老師。通過楊老師的指導,在唐卡培訓班前后學習了三個多月。在外學習的這六七年,我經常坐火車,往返兩地的火車由綠皮車換成紅皮車,由紅皮車又換成藍皮車,坐得久了,列車員都認識我了。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對唐卡藝術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受到夏吾才讓老師的啟發(fā),我開始思考去接觸瀕臨失傳的蒙古族唐卡藝術。
鮑麗麗:那你又是怎么接觸到蒙古族唐卡的?
布仁札特爾:夏吾才讓老師曾和我提過蒙古族也有唐卡,繪制方法和藏族唐卡差不多,主要區(qū)別在顏料配方和個別人物造像上。我回到內蒙古后,特別想學習蒙古族唐卡,也去過很多寺院,但都沒有找到了解蒙古族唐卡的人。也是機緣巧合,后來我在走親戚的時候認識了美岱召的嘎日迪(賽金嘎)師父。從嘎日迪師父那里我得知蒙古族也有自己的唐卡,而且內蒙古的蒙古族唐卡還有自己的流派,是源于青海熱貢的蒙薩派,當時的繪制基地就在涼城的彙祥寺布斯圖印經處。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研究蒙古族唐卡,并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做了一些嘗試。令人惋惜的是,在我隨嘎日迪師父學習三個月后,老人圓寂了。事實表明,蒙古族唐卡的確有自己的流派風格,從中可以反映出蒙藏民族在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交融以及蒙古族對唐卡藝術的解讀。
鮑麗麗:請你詳細地談談蒙古族唐卡的發(fā)展脈絡。
布仁札特爾:佛教傳入以前的蒙古族繪畫比較單一,保存下來的繪畫作品也不多,能夠考證的最多的就是薩滿教的古老巖畫和壁畫。蒙古族唐卡是自明朝藏傳佛教大規(guī)模進入蒙古地區(qū),成為蒙古族的民間信仰后,才逐步在蒙古地區(qū)真正形成。佛教傳入期間,許多蒙古族畫工、僧人參與寺院壁畫、唐卡的繪制,久而久之許多蒙古族元素相繼在這些繪畫中得以體現,通過長期的積淀與發(fā)展,逐漸自成一派。其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蒙元時期,蒙古族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且主要局限在上層社會,這時的蒙古族唐卡只是具備了初步的形態(tài);第二階段是在明朝,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蒙古地區(qū)的廣泛傳播,佛教藝術的各個領域都隨之在民間有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特別是隆慶和議[3]后,蒙古族的佛教藝術包括唐卡在內,又受到了來自漢地文化因素的影響,使之形式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時的蒙古族唐卡藝術變得越來越成熟;第三階段是在滿清時期,由于統治階級極為推崇佛教在蒙藏地區(qū)的傳播,在皇宮內部也注重佛教藝術的發(fā)展,包括唐卡在內,被深深地烙印上了皇室之風。清代的唐卡繪制最為鼎盛,畫工也是最好的。
鮑麗麗:請你介紹一下蒙古族唐卡的發(fā)展現狀。
布仁札特爾:據我的研究和理解,蒙古族唐卡現在主要分三個流派,包括:內蒙古的蒙薩派,早期稱蒙唐派,源于青海熱貢的曼唐畫派;新疆的覺朗派,源于四川地區(qū)的覺囊畫派;蒙古國的喀爾喀派,風格接近后藏地區(qū)的齊岡畫派。蒙薩派是歷史上從藝人數最多,但目前從藝人數最少的畫派。此外,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等蒙古族聚居的地區(qū)也有蒙古族唐卡。但總體來說,蒙古族地區(qū)從事這項藝術的人越來越少,蒙古族唐卡的傳承確實在一步步淡出我們的視線。
鮑麗麗:你怎么看蒙古族唐卡和藏族唐卡之間的關系?
布仁札特爾:蒙古族唐卡,蒙語音譯為“布斯吉如格”,是唐卡藝術眾多流派風格中的一種。蒙古族唐卡作為佛教藝術的一個門類,其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是隨著藏傳佛教寺院在蒙古地區(qū)的建立和興起,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發(fā)展,同時也更加豐富了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內涵。上面提到的蒙古族唐卡的三個流派都是源于藏族唐卡??梢哉f,蒙古族藝術家從藏族藝術家那里吸收了繪制唐卡的精湛技藝,其題材、結構、內涵,大都以藏傳佛教為本源,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蒙古族唐卡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藏族唐卡基本相似,但也表現出了許多蒙古族對于唐卡的理解。和藏族唐卡相比,蒙古族唐卡保留下來的相對要少,但因為和清廷的地緣關系,歐美一些古董收藏者最早接觸的唐卡反而是蒙古族唐卡。
鮑麗麗:蒙古國現在有一種繪畫叫“哈那卓日格”,你怎么看它和唐卡的關系?
布仁札特爾:“哈那卓日格”,意為“蒙古包支架畫”,亦稱“哈那畫”。它的畫風和造型有唐卡的特點,但整體的畫面構圖較為簡單,畫法輕松隨意,沒有受到嚴格意義上的唐卡度量經的約束,設色也沒有唐卡艷麗。在繪畫技法上吸收了俄羅斯素描和油畫的特點,但人物造型和整體繪畫風格有強烈的蒙古民族特色。我見過一幅描繪吉祥天母的哈那畫,整體畫面色彩簡單,陪襯物也不多,主尊是典型的唐卡造像風格,但坐騎是駱駝,而藏族唐卡吉祥天母的坐騎是騾子??傊?,哈那畫題材廣泛,除了有唐卡中出現的宗教題材外,還有人物、風景、民俗、歷史事件等,既有現代,也有古代內容??梢哉f哈那畫是新時期佛教繪畫的延伸以及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
鮑麗麗:蒙古族唐卡都有哪些獨特之處?
布仁札特爾:蒙古族唐卡在構圖上基本延續(xù)了藏族唐卡的框架,但在造型上有的略有區(qū)別。除了剛才提到的騎駱駝的吉祥天母,藏區(qū)的黃財神也稱“多聞子天王或財寶天王”,其坐騎是獅子,獅子呈白身綠毛,看起來十分雄壯;而蒙古族地區(qū)的黃財神稱為“那姆斯萊佛”,坐騎是一匹馬,綠身紅鬃。用色上,蒙古族唐卡也有自己的特點。在繼承藏傳佛教繪畫傳統顏色的基礎上,蒙古族唐卡擅于運用本民族崇尚的青色,美術術語稱為“群青”,但較少使用黑色。如在描繪背景或天空時,擅用蘇麻離青礦石研磨出的大片青色來表現,描繪草地時擅用大片石綠色,這兩種顏色純度高但不刺眼,畫面醒目,莊重大方。這除了和蒙古族尚青、尚綠的民族習慣有關外,同時也是受了清朝宮廷繪畫用色的影響,因為當時就有“青金之色,滿蒙可用”的說法。
在內容方面,除了傳統的佛教題材外,蒙古族唐卡增加了宗教化了的世俗人物,如歷代可汗、英雄人物、戰(zhàn)神以及重要歷史事件的描繪,還有的體現了原始宗教的遺風。在蒙古族信仰佛教之前,信仰的是薩滿教。藏傳佛教傳入后,民間信仰仍舊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的特點。最顯著的例子是,蒙古人歷來崇拜長生天,以“蒼天”為永恒最高神,故謂“長生天”(蒙語讀作“孟克騰格里”,意為永恒的蒼天,筆者注)。“成吉思汗”其含義就是“賴長生天之力而為汗者”。在一些唐卡中除了佛教題材的本尊以外,在四周的其他位置你會看到有些盔甲和服飾都是空的,里面沒有真身,但卻像有人穿著那樣立在那里,這就是薩滿教“空靈”的表現。這類唐卡就是薩滿教和藏傳佛教相結合的產物。制作技法上,阿拉善盟還傳承著蒙古族傳統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制作技藝,蒙古國的刻金唐卡[4]也很有代表性。
鮑麗麗:你現在被確定為蒙薩派唐卡藝術的傳承人,請介紹一下蒙薩派。
布仁札特爾:蒙薩派唐卡源于青海熱貢。據《蒙古佛教史》《青海大明王廳儀碑》《吾屯下寺寺院年記》等史料記載,明萬歷年間,唐卡從今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傳入阿拉善盟一帶,在額濟納旗境內的黑水城遺址中曾出土過壇城唐卡,后傳到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等地,再從中部一路向東發(fā)展。從呼和浩特向東傳承的第一站便是今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再往東便是內蒙古東部地區(qū)。蒙薩派唐卡在構圖上繼承了青海熱貢畫派的精細和嚴謹,構圖規(guī)矩,特別傳統的東西保留了下來,但同時又有自己的突破。蒙薩派唐卡的主要制作基地就是涼城縣彙祥寺。我的師父嘎日迪就是在那里出家,蒙薩派唐卡的傳承算上我再往上數三代都是單傳,也就是說已經四代單傳了,這在《蒙古唐卡度量如意經》里有記載。
鮑麗麗:蒙薩派唐卡都有哪些特點呢?
布仁札特爾:剛才介紹的薩滿唐卡還有蘇麻離青礦物原料的運用,是蒙薩派突出的創(chuàng)作特點。還有一些細節(jié)上的特點,如構圖時主尊位置稍靠下,體現出天大地小,人物也給人一種敦實的感覺;蒙薩派唐卡初學者學習時由難到易,先學習金剛憤怒像的刻畫,再學習佛、菩薩等慈悲相的刻畫,而藏族正相反,對金剛面部表情的刻畫要求很高,筆法精細,這可能與蒙古族尚武有關;藏族唐卡在起稿時所畫的四角對角線的中心往往正是所繪主尊的肚臍,而蒙古族唐卡四角對角線的中心是正胸位置?;鸺y一般為雙鉤紋。在唐卡的裝裱方面,上開天窗下有門,團龍在上,有通靈之意,與蒙古包上開天窗有相同寓意,都是表達了對長生天的敬意。天窗兩側是天道邊,再外側是碧璽,也叫香囊,里面裝有香藥,有辟邪及防腐的作用。側幅兩側有行龍和祥云,兩側地玉有踢水紋,殊地位置有萬字紋。
鮑麗麗:蒙薩派唐卡現在還有傳承人實屬不易,因此對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顯得十分必要。聽說你現在已經成功申報了縣、市、自治區(qū)三級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名錄,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布仁札特爾:2012年之前,蒙薩派唐卡還沒有進入大家的視野。當我在天津舉辦的全國中等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上巧遇康·格桑益希[5]老師后,他的一席話使我很受啟發(fā)。老師告訴我他正在做一項全國范圍內的唐卡普查調研,尋找藏區(qū)以外的唐卡傳承人,但結果令他非常失望。他正準備將內蒙古的蒙古族唐卡和滿族、達斡爾族唐卡列為失傳項目。當他看到我的作品后非常高興,還讓我把一些古老的蒙古族唐卡復原出來,其中包括成吉思汗像、昭君出塞、那姆斯萊佛和吉祥天母等,并建議我回去申報非遺保護項目。我回來后就開始著手這件事,也很順利,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2012年,我申報的蒙古族唐卡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涼城縣立項,2014年通過烏蘭察布市市級非遺項目審批,2015年10月30日通過自治區(qū)非遺項目審批。
鮑麗麗:為了更好地傳承蒙古族唐卡,你創(chuàng)辦了布斯吉如格藝術畫院和蒙古族唐卡傳習所,分別在內蒙古和新疆各設兩所分院。對于下一步的傳承,你有什么想法?
布仁札特爾:等畫院走上正軌后,我會帶一些學生。至于生源情況,我不會去打廣告,主要靠展覽、電視紀錄片和一些專訪吸引學生,讓他們慕名而來。這樣招來的學生不是一時沖動,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歡這門藝術,從而保證生源質量。傳承民族文化是畫院的責任和價值所在。在授課方面,不僅僅是傳授技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每一個佛像、圖案背后的歷史和內涵。除了繪制唐卡,還準備開設類似于孔子學院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四書五經、書法等內容。這樣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面,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對自身而言,我打算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重回韓國東國大學繼續(xù)我的佛教美術專業(yè)的學習,這對于我今后的創(chuàng)作肯定是有幫助的。今后還要繼續(xù)舉辦畫展,向更多的人展示唐卡的魅力,讓全國乃至世界的收藏家們,將注視藏族唐卡的目光也能在蒙古族唐卡上停留。此外,我還要申請國家級的非遺保護項目。
鮑麗麗:下一步你的創(chuàng)作重心是什么,有沒有什么具體的打算?
布仁札特爾:我最大的一個構想是創(chuàng)作一幅999米長的以蒙元文化為主題的長卷唐卡。內容包含歐亞通商、世界大同、西藏劃歸中華版圖等景象。其次是根據師父傳下來的度量經,我準備還原一幅成吉思汗的坐像唐卡,現在已經通過電腦做出了一個草圖。此外,還計劃創(chuàng)作一批蒙醫(yī)藥唐卡,包含病理、藥理以及醫(yī)療器械類的內容。
鮑麗麗:對于蒙古族唐卡面向市場,你有哪些想法?
布仁札特爾:我認為發(fā)揚這門古老的藝術,必須要高調,讓人們對蒙古族唐卡廣泛熟知和認可。為了使蒙古族唐卡更廣泛的推廣,我在作品中也會加入一些現代社會的新事物及國際性元素,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這門瀕臨失傳的藝術。但不論怎樣,我都會堅守唐卡傳統的顏料配方,不會用廣告顏料來替代礦物質顏料,寧可少出作品,也不會粗制濫造。目前我的作品已注冊了商標,并且在作品中加入了防偽標記,以后還會把作品都編上號,并錄入數據庫。對于唐卡市場化,我不避諱走產業(yè)化發(fā)展道路,但是會分兩條路走,一種是生產性保護,即畫院接訂單,按照客戶要求進行繪制;一種是封存性保護,按照傳統唐卡的繪制方法繪制、復制一些有代表性的唐卡,自己收藏或者由博物館收藏。
鮑麗麗:
謝謝布仁札特爾,與我們分享了你的創(chuàng)作經歷和蒙古族唐卡的相關知識,讓我們很欣慰地看到歷經數百年,蒙古族依然有自己的唐卡及傳承,同時也了解到一代代蒙古族畫師在默默堅守著這項瀕臨失傳的民族工藝美術,讓我們感到由衷敬佩。這些寶貴的資料是我們研究民族藝術的重要參考和不竭動力,以后我們還要更深更細地進行保護和發(fā)掘。再次感謝你接受專訪,并祝愿你事業(yè)順利,學業(yè)有成!
注釋:
[1]布仁札特爾:(1994年~),男,蒙古族。漢名李鑫。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人。(蒙古札剌亦兒部,成吉思汗左手萬戶官、太師國王木華黎之二十九世孫)。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斯吉如格(蒙古族唐卡)蒙薩派(即蒙唐派)唯一代表性傳承人。布斯吉如格藝術畫院創(chuàng)辦人。蒙古族唐卡傳習所主要創(chuàng)辦人。創(chuàng)作《三世佛十八羅漢圖》《五部護法》《盛世中華》《四臂觀音》《風馬圖》等唐卡作品30余幅,作品多次在國內獲獎并展出。曾參與過故宮、雍和宮、呼市大召寺、山西雁門關等地的壁畫和唐卡修復工作,通曉蒙古語文、藏語文、滿語文、韓語文和八思巴文、梵文。
[2]夏吾才讓是熱貢唐卡的代表人物。15歲時跟隨多結賢畫師到塔爾寺作畫,在塔爾寺巧遇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師徒二人便拜張大千為師。1940年夏吾才讓作為張大千的助手一同前往敦煌石窟臨摹壁畫,兩年多,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3]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蒙古土默特部達成了對阿拉坦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議,史稱“隆慶和議”。
[4]刻金唐卡是蒙古族銀飾制作工藝與唐卡繪制技藝結合的一種技法,主要原料為金、銀、銅等金屬,做出來的唐卡呈金屬原色,很有金屬質感和立體感。
[5]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