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羅根
沉默——和諧課堂的絆腳石——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構建讓學生樂于發(fā)言的和諧氛圍
文/周羅根
課堂是師生在學校共同生活的中心舞臺,可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卻遞減。新課程呼喚和諧課堂,可我們卻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年級升得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人越少!的確,小學低年級時小手如林,一個個恨不得把小手伸到天花板上才甘心,中級則逐漸稀疏,到了五、六舉手的已經是寥若晨星了,需要教師“威逼”的眼神才能使他們懶洋洋地舉手。究竟是什么使本應“童言無忌”的小學生在課堂上變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變得如此“不和諧”?
起初我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可能他們真的像成人一樣學會“保留意見”了。走進他們的心里,細細跟他們交談,才發(fā)現(xiàn)原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為此我分別同班級中學習成績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實地訪談,從中尋找有關“不舉手”的信息,發(fā)現(xiàn)他們在舉手前大多有豐富而激烈的心理活動和斗爭,不妨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生1:反正比較簡單的問題你不會叫我們,都會叫某某某、某某某(這些學生成績比較差,或上課總容易走神),除非這個問題很難,才可能叫到我。難的問題有時我也沒把握,干脆就別舉手了。
生2:有時我知道答案的,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說。而老師老問我們是怎么想的,我就想先自己在底下練一練,試說一下,再舉手,但你已經叫別人了。
生3:我覺得沒舉手你叫我回答問題,如果答錯了,還好一點;但舉了手,又回答錯了,好沒面子!雖然我沒舉手,但我挺想起來回答的。
生4:我最怕站起來發(fā)言了,因為我以前發(fā)言老是說錯,常常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我覺得很丟人,所以索性不舉手了。
生5:我舉手,可是老師好像都不叫我,久而久之,我就不舉手了,反正舉了也輪不到我。
細細品味學生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不舉手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如有些學生生性內向,不善言表;有些學生缺乏自信,害怕出丑;有學學生慣于依賴,懶得動腦;有些則好隨大流,人云亦云……但不可否認,造成這種現(xiàn)象,教師有不可推脫的責任。你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們慢慢思考嗎?你把機會公平地給每個學生了嗎?你對每個學生的回答都予以激勵了嗎?你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了嗎?
在我們的評價體系中,問題的答案往往只有兩種,錯或對。一旦舉手后回答失敗,則后果堪憂,且不說同學們幸災樂禍的眼神包含的用意,單是老師那頗有深意的一瞟,就更加加深了學生失敗者的情感體驗。所以高年級學生舉手時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完全可以用荊軻刺秦王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心情去衡量。既然舉手是如此的危險,相比較不舉手就安全多了,于是“沉默是金”,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十二成的把握,學生金手難抬。在這樣漫長的舉手生涯中,一次次失敗的體驗積累起來就變成了一種痛苦的經驗;一次次信心的打擊使學生形成了安全第一的準則。于是,出現(xiàn)臺上教師“聲嘶力竭”,臺下學生“鴉雀無聲”的不和諧現(xiàn)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么,究竟該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使課堂重新煥發(fā)生機,變得更加和諧呢?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為師者,需有平等之心,關愛之心,寬容之心,欣賞之心。我們的課堂不需要嚴厲和苛刻。學生是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老師親切的微笑、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話語就是他們的陽光、雨露?!澳阏嫘校僭囈辉?!”“你真棒,做得這么好!”等等諸如此類由衷的肯定、誠懇的激勵,帶給學生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感受,是暖意,是親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要灌輸“課堂上的錯誤是美麗的”的觀點——正因為一些同學的錯誤引起我們注意與思考,讓我們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課堂上的錯誤是美麗的。相反,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繃著面孔,不茍言笑,或嚴字當頭,居高臨下,“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笨!”“怎么又錯了?坐下去好好聽別人說!”教學氣氛必然緊張,學生易產生壓抑感,勢必影響學習效率,更不必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了。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tài)既能提高人的各種心理機能,也能降低各種心理機能,活動效率對心理狀態(tài)的依賴程度的變動幅度高達±70%。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的智力活動,能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學生心理在完全安全的狀態(tài)下,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敢想,敢說,敢于置疑,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因此,課堂教學中應提倡:答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許自己或者同學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問題允許發(fā)問,教師錯了歡迎學生指導,教師對學生發(fā)表意見應盡可能給予表揚。學生沒有被同學取笑的苦惱,沒有被教師批評的憂慮,能充分享受到發(fā)表意見的樂趣。如此,課堂氣氛才會融洽,才有可能達到“啞巴也想唱歌”的境界。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學《燕子》一課時,有這樣的片斷:
生:于老師,燕子在水上飛行,為什么常用尾尖或翼尖點水?
師:這樣,燕子在吃水中的小魚小蝦時,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不會一下栽到水里。
生:于老師,您說得不對,燕子不吃魚、蝦,它是吃水面上的飛蟲,我在農村親眼見過,書上也是這么寫的。
師:謝謝你!回去我再查看有關資料。
當證實了學生說得對后,于老師不但表揚這位學生,還向學生鞠了一躬。試問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下,哪一個學生又會不敢說、不愛說呢?
提問是教學藝術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問法新穎、形式靈活、富有情味的問題,才會為學生喜聞樂答。
首先,可以設計具有情感性的課堂提問。特級教師支玉恒在講《西門豹》一課時,當學生細讀課文之后,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讀了這篇課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二是讀了這篇課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三是讀了這篇課文你心中有沒有憤恨?四是讀了這篇課文你心中有沒有同情?五是課文中有沒有什么使你奇怪?由于這些問題緊扣學生的內心感受,把學習課文與學生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因此,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飛揚。
其次,可以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課堂提問。皮亞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庇腥さ膯栴}具有很強的魅力,更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教學變得趣味盎然。著名特級教師徐善俊教《赤壁之戰(zhàn)》有一個精彩的設計:課文學完后,他問學生:“大戰(zhàn)結束后,周瑜在慶功會上會怎樣向將士總結這次取勝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會說什么?同樣,曹操也會總結這次大戰(zhàn)失敗的教訓,如果你是曹操,會怎樣向部下總結?”
再次,可以設計具有思辨性的課堂提問。思辨性的問題易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深入研究、探討,在思維的撞擊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孫雙金老師在教《落花生》這節(jié)課中,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采用了靈活開放的辯論會形式,引導學生就“是做一個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和“還是做像花生那樣的人”的主題分兩派展開辯論,結果學生非常樂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
總之,在平時教學實踐中,需要教者重視提問,注意優(yōu)化表達形式,提高提問的藝術性,努力使課堂具有吸引力,充滿活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杜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諷刺挖苦的行為,同時避免“廉價的表揚”,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注重感情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樣一個“好”,可以說得平平淡淡,使人感到勉強應付之嫌,也可以說得激情滿懷,讓人感到是發(fā)自內心的贊賞。老師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情感影響很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影響下一次發(fā)言的積極性。
試看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的教學中的課堂評價。
師:冰心奶奶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呢?
生:因為兒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麗的地方。
師:說得真好,原來是“兒童多處春光美”呀?。ò鍟?/p>
生:我覺得兒童很有發(fā)現(xiàn)的眼力。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拉著一個忸怩的……”(讀第七自然段)從那個男孩說,就是開得旺嘛!我看出孩子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師:真聰明!孩子們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你也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有更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歡兒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寫得這樣飽滿,這樣爛漫,實際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這樣飽滿,這樣爛漫。
師:你真有一雙慧眼,把藏在背后的東西也讀出來了。
學生成長發(fā)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師充滿真情的激勵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獲得走向成功的動力。以上的片段中,“說得真好”“真聰明!”“發(fā)現(xiàn)得好!”“你真有一雙慧眼,把藏在背后的東西也讀出來了!”這一句句話語就像蜜汁一樣流進學生的心田,化作前進的不竭源泉。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及時對學生運用肯定性、激勵性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產生強大的內驅力,更加樂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評價要注意個性特點 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性格等存在著差異,同樣的評價對這個學生是合適的,但卻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學生。所以對待不同的學生,評價應當有所區(qū)別。對基礎好的學生,應激勵他們求異創(chuàng)新;對沖動型的學生,則重在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基礎差的學生,評價則重在鼓勵參與。這樣,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了老師的關心、幫助,也會帶著積極向上的情感投入到新的學習過程中。
細細品味課堂上的提問和答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關注更多的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體驗快樂變成了反應靈敏、成績優(yōu)異者的專利。以班級中的優(yōu)生為參照,那么大多數(shù)中、下等水平的學生只是背景,他們成了陪襯優(yōu)等生的失敗者,成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思考不成熟和反應遲緩者得到的永遠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連這個問題也不會?”很多學生就在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提問與答問中磨滅了舉手回答問題的沖動,選擇了消極坐等,久而久之,學生動腦習慣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大部分同學成了課堂上的“看客”,或沉寂漠然,或冷眼旁觀就不難理解了。其實并不是他們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們真的“連這個問題都不會”,而是在問與答的過程中,他們得不到仔細思考、判斷的時間和空間。因為我們的教師往往不能面對全體學生,尤其是成績較差的學生。誰敢于自信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呢?恐怕踴躍發(fā)言的都是尖子生。課堂豈不成了尖子生展示的舞臺,而再無普通學生的鍛煉機會了?那樣的教育不是素質教育,而是精英教育了。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面向全體學生,更應充分關注“弱勢群體”。落實到操作層面,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要具有層次性,要視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不同難易坡度,找到每個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最易被忽略的中等生有機會展示自己,讓缺乏自信的學困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吞吞吐吐答不上來時,應耐心引導,而不是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或請優(yōu)等生代勞;當學生回答錯誤惹了笑話陷入尷尬時,應當幽默地幫他解圍而不是一笑置之。當學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師所尊重、所欣賞、所關注的時候,深藏于內心的自信被喚醒,踴躍發(fā)言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fā)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我想,只要我們教師心中有學生,積極創(chuàng)建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一定能流淌出和諧融洽的旋律。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鎮(zhèn)麾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