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羅根
朗讀·感悟:讓學生走進語文世界——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感悟的誤區(qū)及策略研究
文/周羅根
語文新課標崇尚學生自主閱讀實踐,反對教師煩瑣的分析?!霸诶首x中感悟”作為如今閱讀教學之重要手段,激活了沉悶的課堂,強化了情感的熏陶,闡釋了語文之精神?!霸诶首x中感悟”,具體地說,就是把朗讀和語言的感悟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詞句,在“讀”中去感悟情境,在“讀”中去積累運用語言。從而使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在鮮活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體驗領悟、積累運用。
新課標呼吁朗讀,提倡感悟。但是有些老師對“朗讀”和“感悟”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所以在教學實踐中不知不覺走入了一些誤區(qū)。
只“讀”不“悟”時下,為了追求“書聲瑯瑯的課堂”,有的教師絞盡腦汁,在課堂上安排了各種形式的讀,有默讀、輕讀、速讀、慢讀、齊讀、分角色讀等等,但實質(zhì)上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什么,理解什么,指向性并不明確,學生讀完后感知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有了什么進步和提高也不得而知。學生的朗讀只是在一個平臺上推移,沒有層層深入,達到感悟的目的。顯然,“課堂沒有書聲是語文教育的悲哀,課堂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育的倒退”。
重“悟”輕“讀”“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孩子能說會道,個性更張揚”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理念,這固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一味地追求讓孩子們“說理解”“談體會”,那么,一篇好好的課文,就會被表面上熱熱鬧鬧的問答,分解得支離破碎。殊不知,“讀”是“悟”的基礎,沒有充分的“讀”,又何來真正的“悟”呢?
朗讀、感悟是語文課永恒的主旋律。兩者在課堂上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確處理好讀和悟的關系,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讀悟并重,雙管齊下閱讀教學中,朗讀和感悟是一座無形的天平。課堂上稍有偏失,就會失衡。唯有把兩者置于同一高度,做到讀悟并重,雙管齊下,才能收到“雙贏”的高效。
邊讀邊悟,齊頭并進朗讀、感悟是語文課上解不開的兩條繩索。正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所云:“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活動時,總是邊讀邊悟的?!边呑x邊悟,齊頭并進,才是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
邊讀邊想象,讓朗讀感悟豐盈可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文字變?yōu)轷r明生動、具體的場景,從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進而結合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
某語文網(wǎng)刊載了一篇教學實錄:
有一天,魯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用竹篙撐船十分吃力。等把船撐到對岸,老艄公已經(jīng)累得滿頭大汗了。(課文第一自然段)
師:請小朋友把這段話多讀幾遍,一邊讀一邊想象,你仿佛看見了什么?仿佛聽見了什么?
(學生自由閱讀文本,邊讀邊想象。)
師:讀了這段話,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見了老艄公滿頭大汗的樣子。
師:很好,你抓住“滿頭大汗”這個語展開了想象。
生:我仿佛看見了老艄公使勁撐竹篙的樣子。
師:真了不起,你已經(jīng)會運用我們前天學習的“使勁”一詞了!
生: 我仿佛看見了老艄公十分吃力的樣子。
師:那么,你們又仿佛聽見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聽見了老艄公的汗水掉下來,滴答滴答的聲音。
生:我仿佛聽見了老艄公粗粗的喘氣聲音。
生:我仿佛聽見了老艄公氣喘吁吁的聲音。
特級教師王崧舟說得好,語文是用形象作詞、用感情譜曲的。對初涉語文的低年級小朋友來說,他們正處于感性發(fā)展時期,大多是形象直觀長于抽象演繹,想象再現(xiàn)強于邏輯推理。這一時期的學生,是在大量接觸感性的語文材料、參加感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語文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邊讀邊想象”的方法,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感性形象的畫面、聲音,使語言文字成了一種形象化的展示,讓學生真切地觸摸語言,感悟文本。
角色扮演,讓朗讀感悟情趣盎然學生的情感是粗線條的,他們不容易進入課文中的情感世界,進入了往往又會因教師的一時不介意而離情遠去。只有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們對課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角色扮演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能讓學生“披文入境”,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學校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時,兩次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進行角色體驗。課始,請學生演一演驕傲得意的小松樹,讓小朋友站到小凳子上,表演朗讀小松樹那目中無人的問話:“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課堂接近尾聲時,該教師又一次引領小朋友演一演知錯認錯的小松樹,讓他們根據(jù)文本語言“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眮碚f一說:此時,小松樹會說些什么呢?兩次角色扮演,形成鮮明的對比,無須多講,文章的意旨學生已了然于胸了。兩次角色扮演,學生演繹了課堂的精彩,也讓朗讀感悟因此情趣盎然。
推敲揣摩,讓朗讀感悟滋味濃香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教學時,教師有意引導學生進行推敲、揣摩,可以讓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
學校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荷花》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p>
師:小朋友,讀了這句話,你覺得這“冒”是什么意思?
生:“冒”就是“長”。
生:“冒”就是“鉆”。
師:那我們就把“冒”換成“長”,或者換成“鉆”,好嗎?
生:不好?。ù藭r,他們的回答是條件反射似的,是不假思索的,并非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繼續(xù)引導)
師:那請大家再細細地讀讀這句話,說說你的理由。(數(shù)分鐘之后,開始有學生舉手了。)
生:因為“冒”讓我感覺到荷花好像是迅速長出來的。
生:因為“冒”寫出了荷花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生:因為“冒”好像寫出了荷花是迫不及待地長出來的。
生:因為“冒”寫出了荷花是爭先恐后地長出來的。
……
師:是呀,文中不用“長”,也不用“鉆”,而用這個傳神的“冒”,讓我們感受到了荷花蓬勃的生命力,也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夏日荷花爭先恐后、競相開放的情形。
教學中,教師只有經(jīng)常有意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范文詞句“看似尋常最崎嶇”的精妙與深遠的意蘊,才能有助于學生咀嚼出語言文字的“濃香滋味”。
鏈接生活,讓朗讀感悟真情流露情感教育是心靈與真情的沐浴,它牽引著人們回到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回到本原的心靈感覺,去體悟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靈性之光。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本與生活鏈接,實現(xiàn)“情涌課堂,愛潤心田”的美好境界。
情感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也是作品的生命力。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善于精心捕捉文中“情感焦點”,充分挖掘語言的情感因素,喚醒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那學生在朗讀感悟中自然就會真情流露的。
有感而發(fā),讓朗讀感悟意蘊深遠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誠然,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
教學《掌聲》一課接近尾聲時,教師深情地告訴學生:老師想給掌聲下個定義——掌聲是白帆,讓小船兒揚帆遠航!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躍躍欲試:掌聲是藍天,讓小鳥自由飛翔;掌聲是土壤,讓花兒充滿生機;掌聲是清泉,讓小魚兒快樂嬉戲;掌聲是雨露,滋潤了萬物;掌聲是太陽,給了大家溫暖;掌聲是信心,讓深處困難的人繼續(xù)向前走……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點燃了學生的激情,噴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更可貴的是,它激發(fā)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感悟,讓感悟因此而意蘊深遠。
朗讀、感悟是學生親近語文、學習語文、享受語文的金鑰匙。讓我們正確把握好兩者的關系,采取多樣有效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真正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讓學校的語文課堂,也因朗讀感悟而精彩紛呈!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鎮(zhèn)麾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