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碧榮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公興小學 628300)
如何糾正小學生作業(yè)中的錯別字
?蒲碧榮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都針對具體的考試試題,過于急功近利,而不能腳踏實地地從語文知識的基礎(chǔ)出發(fā).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其中的明顯一種表現(xiàn)便是對于小學生書寫作文答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別字現(xiàn)象視而不見.只關(guān)注他們能否切中了考點。這種舍本逐末的心理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以及小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應加以關(guān)注,把糾正小學生作業(yè)中的錯別字當成一項重要工作。
1.同音代替 如“戴”寫成“帶”,“九州”寫成“九洲”,“競”寫成“竟”,“暑假”寫成“署假”,“親人”寫成“情人”,“金碧輝煌”的“碧”寫成“壁”或“璧”字等。
2.畫蛇添足 如寫“試”“曉”“荒”等字時,常把“試”字多添一撇,“曉”和“荒”字多加一點。
3.偷工減料 如“夏、真、懼、俱、直、值”等字,常常少寫一橫;蒙的“蒙”字,禿寶蓋下是兩橫,學生就忘記一橫。裸露的“裸”,有同學將左邊衣字旁錯寫成“示”字旁。
4.形近干擾 如“亨”與“享”,“釣”與“鉤”,“己”與“已”,“拔”和“撥”,“辯”與“辨”,“候”和“侯”,“戍”和“戊”及“戌”等字,許多學生混用。
5.置換部首 如將“棉”寫成“綿”,“虛”寫成“慮”,等等。
6.變形金剛 如左右結(jié)構(gòu)的寫成上下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的寫成左右結(jié)構(gòu)。
1.結(jié)構(gòu)復雜 漢字結(jié)構(gòu)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jié)構(gòu)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個常用字中,每個字平均有11畫之多,其中在17畫以上的字就有221個;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成為不同的字或不成為字。例如:“未——末”,“酒——灑”。
2.強化干擾 小學生的視、聽、知覺是有選擇的,所接受信息的強弱程度影響他們的思考。強化了的信息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先入為主”效應容易掩蓋其他信息。如在教“稻”字時,因?qū)W生首次接觸“臼”這個極易和“白”相混的部分,教師便著力引導學生注意區(qū)分“臼”和“白”的字形、筆順相異之處。強化訓練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而在書寫生字“稻”時,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掉了右上角的“爪字頭”。再如“澆”、“燒”、“曉”這類字的右上角都沒有“點”,教師擔心學生寫錯而再三強調(diào),如這時又遇到“盞”、“或”等字,學生便容易犯“累積性錯誤”而少寫右上角的“點”。
3.同音字多 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jié)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diào),漢字僅有418音節(jié),每個音節(jié)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diào))、一音多字的現(xiàn)象。例如,“紀念——紀年”,“業(yè)績——業(yè)跡”等,都是因為音義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1.串聯(lián)積累掌握規(guī)律 漢字的構(gòu)字和用字是有規(guī)律的。合體字都是由基本字和部件構(gòu)成,基本字大多是漢字的偏旁,學生掌握了基本字和本義的關(guān)系后,就可以由一個字引出一串字,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比如“福”字,學生易把示字旁寫成衣字旁,我們可以把“福、祝、神、祥、禮、祖、祈、禱、祀”等字寫出,讓學生說說這些字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明白,這些由“示”字組成的字大都與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關(guān),與祭祀有關(guān)的活動都是示字旁。同時,引導學生了解衣字旁有關(guān)漢字的規(guī)律,“襯、衫、褂、褲、裙、襪、裸、衩、襖、袂、襟”等字都與衣服相關(guān)。學生掌握了這樣的規(guī)律,他們再寫這兩個偏旁的字就很少出錯了。
2.了解字義 有一些字學生常常用錯是因為不解其義。同音字互相替代而產(chǎn)生的別字屬于這種情況。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這類字,就必須讓學生把字義弄清楚。如果學生知道了“暮色”的“暮”是傍晚,“暮色”是傍晚昏暗的天色。“夜幕”的“幕”是覆蓋在上面的帳篷,在夜間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樣,所以叫“夜幕”,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字用錯了。
3.刨根問底追根溯源 我們常??吹綄W生把詞語中的某個字寫錯,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追根究源,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或出處,學生就不會再將詞語中的字寫錯。
如“再接再厲”的“厲”,許多學生誤將“厲”寫為“勵”?!霸俳釉賲枴弊鳛橐粋€成語,它是約定俗成的,且有一定的出處。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時斗雞游戲廣為流行?!霸俳釉賲枴背鲎皂n愈、孟郊的《斗雞聯(lián)句》中孟郊的詩句。接,作“交戰(zhàn)”講;“厲”通“礪”,名詞活用,作“磨快”講。意思是公雞相斗,每次交鋒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們常用“再接再厲”來比喻工作或?qū)W習要繼續(xù)努力,再加一把勁。學生了解了它的出處,明白了這一成語的意思后,就不會容易出錯了。
4.利用口訣、歌詞幫助識記難字和輕易混淆的字 口訣、兒歌、字謎幽默風趣、簡單易記,符合學生好奇的特點,對一些比較頑固的錯別字很適合。如學生對“未”與“末”混淆時,可根據(jù)字義編出兒歌:“未來遙遠,上短下長,末日到了,上長下短?!痹趯W習“柜”字時,根據(jù)部件就可編出一句字謎:“好大一棵樹”(或“參天大樹”)。在學習生字“?!睍r,用口訣“有衣穿,有飯吃,生活就富裕?!睂W生對這樣的識字方法感興趣,學得快,記得牢?!氨獭弊帧巴醮竽锖桶状竽锊⒓缱谑^上”等等。
5.及時反饋立即糾正 在批閱作業(yè)的時候,看到學生作業(yè)中的錯別字,就不要拖延時間糾錯,及時反饋,既容易讓學生改正錯別字又能牢牢的記住該字。
“撥”與“拔”二字,學生容易搞混淆。就這兩個字的不同之處,及時反饋給學生,讓他們比較差異,這時學生思維活躍,動眼、動腦,積極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字的區(qū)別只是“撥”字比“拔”字多了一豎,而“撥”是手腳或棍棒等橫著用力,使東西移開?!皳堋弊直取鞍巍弊侄喑龅囊回Q就好像是用手腳或棍棒移開的“東西”。這樣的及時訂正,學生不僅喜歡學,掌握牢,而且能提高用字的準確率。
總之,在作業(yè)書寫的過程中保持不寫錯別字,對于學生今后的影響以及漢語的健康發(fā)展,進而對到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把糾正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別字現(xiàn)象當成一項重大的任務來抓,并且要抓實,抓好。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公興小學 62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