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代驛路詩歌的藝術(shù)特質(zhì)

        2016-04-13 11:16:44
        關(guān)鍵詞:寫實性驛路詩人

        吳 淑 玲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

        唐代驛路詩歌的藝術(shù)特質(zhì)

        吳 淑 玲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唐代詩人在“相逢盡是塵中老”的驛路上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驛路詩歌,其數(shù)量幾乎占《全唐詩》的十分之一,其內(nèi)容的獨特和情感與常態(tài)的不同導(dǎo)致了驛路詩歌獨特的藝術(shù)特質(zhì):風(fēng)物描寫的寫實性;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的疏離性;情感審美的悲涼性。

        唐代詩人; 驛路詩歌; 藝術(shù)特質(zhì)

        唐代詩人在“相逢盡是塵中老”的驛路上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驛路詩歌,其數(shù)量幾乎占《全唐詩》的十分之一。由唐代驛路詩歌的內(nèi)容去追尋其藝術(shù)追求和藝術(shù)成就發(fā)現(xiàn):驛路詩歌中的寫景作品隨驛路變化,寫實性很強,并因此而具有地域性特征;驛路詩歌的內(nèi)容往往與紛繁復(fù)雜、熱火朝天的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距離,而更具個人色彩;由于驛路詩人往往獨宿孤眠、漂泊異鄉(xiāng)、思家戀闕,驛路詩歌往往有一種獨特的悲涼美。

        一、 風(fēng)物描寫的寫實性

        驛路詩歌以描寫風(fēng)物的作品為多,可以說,凡是關(guān)乎驛路的,幾乎都離不開風(fēng)物描寫。因為驛路詩歌的發(fā)生地基本是在館驛和驛路。散布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館驛,各有不同,館驛聚會的場景就不同;行走在驛路上的詩人,由于驛路地點的頻繁變換,視覺所受到的沖擊也在不停變化;不同的詩人觀察的角度不同,對所見所感亦不盡相同,因而驛路詩歌就出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樣貌。

        驛路詩歌是詩人對外在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感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fā)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fēng)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1]415劉勰說的是自然風(fēng)物對人的創(chuàng)作情感的影響。驛路詩歌的作者們,無論是館驛宴聚還是驛路行進,所觀所感的都是與驛路有關(guān)的物、人、事,當(dāng)驛路詩人將他們的筆觸指向風(fēng)物的時候,因為不同地域驛路風(fēng)物的不同,就自然呈現(xiàn)出閱讀感覺的不同。這種不同,就是因為驛路風(fēng)物的寫實性而導(dǎo)致的風(fēng)物描寫的地域性。

        (一)驛路詩歌的寫實性。一般人行走在驛路上或在館驛送別,都會有諸多感概,但只有能夠抒發(fā)內(nèi)心感情的詩人才能把這種感受訴諸文字,并以此感染他人。驛路詩歌的寫實性與它的發(fā)生地點和情感氛圍有非常直接的關(guān)系。劉勰說:“夫神思方運,萬途競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矣?!盵1]250觀山情在山,觀海意在海,驛路詩歌的作者們正是這樣面對自己身處的外界環(huán)境,或只是紀(jì)行寫景,或者是借景抒情,但都是要描寫身處的自然環(huán)境,這就必然帶來驛路詩歌的寫實性特征。

        其一,驛路景物描寫的寫實性。李德輝《唐宋館驛制度及其與文學(xué)之關(guān)系研究》在談及唐代驛路的綠化問題時說:“唐宋時期,水陸交通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陸路交通的發(fā)展尤大。許多唐宋文人,長期在驛道上穿行,熟知當(dāng)時各地驛道綠化的實況,并賦于詩文,流傳下來,成為唐宋驛道綠化狀況的實錄?!盵2]412通過唐代的詩文就能描述出當(dāng)時驛路的綠化狀況,這是史學(xué)的問題,可暫不談?wù)?。我們關(guān)注的是,為什么通過唐代的詩文就能描述出當(dāng)時驛路的綠化狀況?答案是:驛路詩歌的景物描寫基本是寫實的。王勃入蜀之時有三十首紀(jì)行詩歌,這三十首詩歌在《全唐詩》中已經(jīng)很難恢復(fù)其全貌了,但其《入蜀紀(jì)行詩序》明確指出了這一組詩所具有的寫實性特征:

        總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長安觀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超元溪,歷翠阜,迨彌月而臻焉。若乃采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丹壑爭流,青峰雜起,陵濤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橫立,亦宇宙之絕觀者也。雖莊周詫呂梁之險,韓侯怯孟門之峻,曾何足云?蓋登培塿者,起衡霍之心,游涓澮者,發(fā)江湖之思。況乎躬覽勝事,足踐靈區(qū),煙霞為朝夕之資,風(fēng)月得林泉之助。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無情哉?爰成文律,用宣行唱,編為三十首,投諸好事焉。[3]1833

        這則序言告訴我們王勃的行程路線,也說明《入蜀紀(jì)行詩》中主要就是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真實描摹。而這種情形,幾乎是唐代紀(jì)行詩的共同特點。比如劉長卿有《湘中紀(jì)行十首》,十首詩歌都是對湘中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的真實描述。以第一首為例說明:

        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未作湘南雨,知為何處云。

        苔痕斷珠履,草色帶羅裙。莫唱迎仙曲,空山不可聞。[4]1519

        這是第一首《湘妃廟》的詩句,詩歌描寫了湘妃廟的荒涼、冷寂,讓我們看到了湘妃祠在劉長卿經(jīng)過湘中時的境況。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不多舉例。

        由于驛路景物的寫實性,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勾畫真實的唐代驛路兩旁的風(fēng)物畫面,恢復(fù)唐代驛路在初、盛、中、晚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情況。李德輝《唐宋館驛制度及其與文學(xué)之關(guān)系研究》第六章中就根據(jù)唐代詩歌描畫了唐代初、盛、中、晚驛路的綠化情況。根據(jù)李德輝的考察可知,東出都門的長樂坡、灞橋驛一帶驛路樹木以柳為主,盧綸《與從弟瑾同下第后出關(guān)言別》其二“雜花飛盡柳陰陰,官路逶迤綠草深”;李商隱《柳》“清明帶雨臨官道,晚日含風(fēng)拂野橋”;白居易《狐泉店前作》“野狐泉上柳花飛”,而據(jù)薛逢《座中走筆送前蕭使君》“槐柳陰陰五月天”;白居易《西還壽安路西歇馬》“槐陰歇鞍馬,柳絮惹衣巾”,又可知,這條驛路槐柳兼種。天寶以后,這條驛路上的官槐勝過柳樹,李肇《唐國史補》“東西列植,南北成行。繪影秦中,光臨關(guān)外”;武元衡《送唐次》“青槐驛路長,白日離尊晚”;韓愈《送進士劉師服東歸》“泥雨城東路,夏槐作云屯”;李賀《春歸昌谷》“春熱張鶴蓋,兔目官槐小”;白居易《贈皇甫賓客》“輕衣穩(wěn)馬槐陰路,漸近東來漸少塵”;羅鄴《入關(guān)》“古道槐花滿樹開”等,都可證明中晚唐時期確實槐花滿路,這就是寫實詩歌的作用。

        其二,驛路心態(tài)的寫實性。驛路上的詩人,常常言及自己行走在驛路上的孤獨和寂寞,這是心態(tài)的寫實。

        長時間的離開家鄉(xiāng)、親人和朋友,一個人行走在漫漫驛路,難免孤獨和寂寞,各種情愁隨之而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瀟灑如李白,也會被周邊的景物感染,如《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fēng)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5]890

        詩歌寫于詩人出蜀的路途上,夜宿巫山之時,深夜里傳來的聲聲猿鳴,白天所見的桃花綠水,都是詩人所聞所見,這首詩告訴我們,詩人出峽的時間是在三月。而在巫山,這個擁有宋玉寫《神女賦》傳說的地方,詩人不禁為懷才不遇的宋玉而感慨萬千。他是在傷宋玉,又何嘗不是為文人的命運而感傷?深情如李商隱,更會在驛路景色融入自己難以言說的哀愁,如《江亭散席循柳路吟》(歸官舍):

        春詠敢輕裁,銜辭入半杯。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爾,殷憂動即來。從詩得何報,惟感二毛催。[4]6148

        詩題告訴我們,這是詩人參加了一次江亭宴聚之后沿官路返回官舍。在詩人的感覺世界里,江水映柳,已非柳之本貌,雪花掩映梅花,更是遮住梅花的姿色。在遮掩真相的世界里,詩人曲高和寡,屢遭構(gòu)陷,只覺得歲月悠悠,鬢毛添霜,老大無成。這正是夾在“牛李黨爭”的縫隙中的李商隱最為真實的人生感受,借一彎江柳發(fā)抒。避世如楊衡,曾經(jīng)的驛路生活也讓他滿懷傷感,如《旅次江亭》:

        扣舷不能寐,皓露清衣襟。彌傷孤舟夜,遠結(jié)萬里心。

        幽興惜瑤草,素懷寄鳴琴。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4]5279

        據(jù)《唐才子傳》說,楊衡與符載、李群、李渤等避世于廬山,在五老峰下結(jié)草堂而居,號“山中四友”,為什么會隱居?看一看這首詩,或許就會明白一二。曾經(jīng)的奏章,應(yīng)該有詩人報國的忠心,然而,奏章上達九重天,卻無人過問,就如泥牛入海,這應(yīng)該是詩人“扣舷不能寐”的真實原因,而詩人“彌傷孤舟夜,遠結(jié)萬里心”也應(yīng)該是無奈的選擇。

        心態(tài),完全由心境決定,故而,驛路景物雖然沒有變化,但當(dāng)詩人用不同的心境去觀照時,讀者獲得的詩人的心態(tài)就會完全不同,這也是驛路詩歌寫實性的重要側(cè)面。

        其三,情感的寫實性。這里主要是針對驛路酬唱、奉送、送別的詩歌而言。曾經(jīng)有不少人對酬唱、奉作、送別等詩歌中的人際交往因素給予了過高的估計,認為因為人際交往的因素,此類詩歌中有不少詩作缺乏感情色彩,或者無病呻吟,或者虛與委蛇。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頗。人際交往的因素不可避免,勉強之作也委實不少,但其中的情感卻不一定就是假的。因為人就是人,即使之前沒有多少情感,但在驛路、館驛這樣特定的場合,情緒是容易被傳染的。當(dāng)這種被傳染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中時,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情感的真實性。有一個不恰當(dāng)?shù)谋确剑何覀內(nèi)绻陔娨暽峡匆粓龈栉柰頃?,就有很多挑剔,就有很多不滿,覺得有些作品水平實在一般,不配搬上舞臺。可當(dāng)我們身臨現(xiàn)場時,尤其是觀賞我們身邊的人參加演出時,我們卻對一些并不高明的演唱給予很高的熱情,因為在場和不在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場的人,會被現(xiàn)場的氣氛裹挾。驛路詩歌中的情感訴說,很多也是被現(xiàn)場裹挾。當(dāng)詩人融入驛路生活的情景之時,其情感也就自然帶有很大程度的真實性。

        二、 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的疏離性

        疏離,是一種隔膜,一種距離,一種沒有深入其間,是一種不在場。唐代的詩人并非沒有生活在現(xiàn)實,也并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在場,但唐代的驛路詩歌,從內(nèi)容上分析,有羈旅行愁、思親念友、驛路風(fēng)物、唱和贈答、驛路別詩等類型。這五類作品,都沒有直接觸及唐朝的現(xiàn)實生活,我們這里主要指政治、民生、戰(zhàn)爭等,故而現(xiàn)實指向性并不很強,與陳子昂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fēng)》、杜甫的《兵車行》、“三吏”、“三別”、《悲陳陶》、《悲青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韋莊的《秦婦吟》之類的現(xiàn)實感很強的作品相較而言,驛路詩歌的關(guān)注點在于自己、親人、朋友和驛路風(fēng)物,它并不脫離現(xiàn)實,只不過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另一種形態(tài),但它又確乎沒有直指現(xiàn)實社會的深處,似乎游離于有著尖銳的社會問題的現(xiàn)實之外,故而,我們可以認為,驛路詩歌的內(nèi)容確實與現(xiàn)實生活存在著一定的疏離性。

        這是一個必然的問題。羈旅行愁往往是詩人在長久的驛路生活中的被擱置感,更關(guān)注詩作者此時的狀況;思親念友是在詩人消磨羈旅行愁時對親朋好友的牽掛,詩作者所關(guān)注的是自己所關(guān)注的人的狀況和他們對自己的情感;驛路風(fēng)物是詩人眼觀耳聞的一切,與地域特點聯(lián)系更加緊密;唱和贈答其實就是一種交際應(yīng)酬,關(guān)系稍微疏遠的,所寫內(nèi)容就不關(guān)痛癢,關(guān)系不錯的,也只是強調(diào)彼此,很少觸及社會實質(zhì)性內(nèi)容;驛路別詩更在乎的是一種分別的殷殷情意,哪里還有更多心思關(guān)注社會、民生?所以,驛路詩歌從內(nèi)容寫作的實際需求看,是相對難以觸及社會深層問題的,這是驛路詩歌與現(xiàn)實疏離的重要因素。

        當(dāng)然,難以觸及,不是完全不觸及。有些驛路詩歌也是能夠碰觸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的,比如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寫于與劉禹錫初識時的揚州館驛宴聚: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fēng)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6]557

        承認劉禹錫的“詩稱國手”,但國手又如何?不過“徒為爾”,“滿朝官職”,皇帝隨口一封就是一個,但劉禹錫卻“獨蹉跎”,有才而不被重用,這難道不是現(xiàn)實的重要問題嗎?但白居易也只說到這種程度。韓愈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寫于被貶謫的藍田驛: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4]3860

        這是韓愈在被貶路途上行至藍田驛時,侄孫韓湘趕來送行寫下的一首詩歌。詩歌的前四句,不就是司馬遷說屈原時的“忠而被貶,信而見疑”的情況嗎,但韓愈“欲為圣明除弊事”,竟然被貶,這不是暴露了皇帝的昏庸難諫嗎?韓愈那是一顆忠心可表,有怨艾,有控訴,有憤懣,有無奈。從中我們似乎也能體味韓愈在諫迎佛骨事件中所遭受的打擊。

        但更多的驛路詩歌,因為以“行驛”之人的自我關(guān)注為主要寫作方向,故而,必然與深廣的社會現(xiàn)實有很多的不同,也就不自覺地遠離了以政治為關(guān)注點的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成為與現(xiàn)實關(guān)注相疏離的一種特有存在。

        總體來看,驛路詩歌是以驛路本身為原點,向與驛路生活本身相關(guān)的方向拓展內(nèi)容,而不輕易延展其社會內(nèi)容,這就注定了驛路詩歌與現(xiàn)實生活的疏離性。這種疏離不是有意識的,是驛路生活本身決定的,而其實質(zhì),是唐代士人另一面生活的現(xiàn)實展示。

        三、 情感審美的悲涼性

        通讀唐代的驛路詩歌,無論就其實際的情形還是就其象喻的人生,不管前面的路是坦途萬里,還是崎嶇曲折,詩歌中都很少那種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的場面,也很少那種橫眉立目憤怒激昂的場面。由于驛路生活的特性和驛路詩歌發(fā)生的特定場景,驛路詩歌整體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幽怨的特質(zhì)。

        (一)因故鄉(xiāng)情形成的悲涼感。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驛路生活的本質(zhì),驛路生活對于中國人而言是非正常的,反生活的,也是反人情的。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傳統(tǒng)觀念中,“父母在,不遠游”、“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笑戲彩斑衣”、“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等觀念相當(dāng)濃郁,它缺乏海洋民族的那種闖蕩精神和四海為家的生存理念,認為“四海為家此路窮”(李嶠語),認為只有九州多事才四海為家,而一旦生逢四海為家日,那一定是“故壘蕭蕭蘆荻秋”(劉禹錫語)了。因此,離家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艱難的選擇,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對故土、親情的留戀和這種留戀的不可保有,使得踏上或即將踏上驛路的人們心生悲涼,送別者也在這樣的悲情中感受到同樣的心境。情感的相通,使得擁有寫作能力的詩人們(無論是踏上或即將踏上驛路者抑或是送別者),都會被這種濃郁的氛圍裹挾著,由此成為觸發(fā)點的詩歌,自然容易帶有悲涼的特性。

        初唐詩人宋之問,弱冠知名,卻節(jié)操有虧,因受到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賞識,便傾心歸附。后張易之事敗,宋之問被貶到邊遠荒僻的嶺南瀧州(今廣東羅定縣)。那里古稱蠻荒之地,物質(zhì)生活極其匱乏,加上又是政治上失意,宋之問精神壓力極大。在貶往南國的路途中,寫有一些驛路詩歌,一改其在館閣之時的柔靡綺艷風(fēng)格,在孤獨郁悶中更多的是因思鄉(xiāng)情愁而形成的幽凄風(fēng)格。如《初宿淮口》:

        孤舟汴河水,去國情無已。晚泊投楚鄉(xiāng),明月清淮里。

        汴河?xùn)|瀉路窮茲,洛陽西顧日增悲。夜聞楚歌思欲斷,況值淮南木落時。[4]628

        《晚泊湘江》:

        五嶺恓惶客,三湘憔悴顏。況復(fù)秋雨霽,表里見衡山。

        路逐鵬南轉(zhuǎn),心依雁北還。唯馀望鄉(xiāng)淚,更染竹成斑。[4]639

        《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觌S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4]641

        這些詩歌都是詩人在赴往蠻荒貶所的驛路上創(chuàng)作的詩歌。我們這里不質(zhì)疑宋之問的為人,只從其驛路作品的情感基調(diào)審視,宋之問的作品確實具有一種幽怨悲凄的閱讀感受,作者那種去國離鄉(xiāng)不能遏止的強烈情感,那種回望故鄉(xiāng)悲傷欲絕的情態(tài),那種盼望北歸的熱切心愿,都足以令每一位心懷鄉(xiāng)園的讀者動容。

        如果說,宋之問詩歌所代表的是貶謫詩人的特有情結(jié)——我們也必須承認,確實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那么,我們可以把目光轉(zhuǎn)向那些有豪放心態(tài)、走上理想之路的詩人的驛路詩歌,這種悲涼格調(diào)依然十分濃烈。

        李白作為中國古代最豪放的浪漫主義詩人,對于感情,沒有人說李白不能夠拿得起放得下,他對未來的充滿信心,是在多么不得意的時候都不會放棄的,就在他感慨著“多歧路,今安在”的時候,他仍然能夠激發(fā)出“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激情。就是這樣一個詩人,當(dāng)他帶著對未來的期望離開故鄉(xiāng)時,其驛路詩歌也熔鑄著淡淡的悲涼格調(diào)。《峨眉山月歌》只有四句: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的驛路詩歌特點,安旗指出:“前人多次稱道此詩四句之中連用五個地名而不露痕跡、不嫌重復(fù),其所以能夠這樣,就是因為詩中所用的地名不僅為紀(jì)行所需,而且在寫景抒情中也自有它們的作用。試將詩中的地名略去,成為‘山月半輪秋,影入江水流’,就失去了‘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特殊情境,而流于一般化,詩人的行蹤和當(dāng)時的思想感情也就無從得知了?!盵7]153-154峨眉山上的半輪秋月,跟隨著詩人的萬里行程,她像一個情深意重的情人,注目著詩人的萬里行舟,而詩人也對這神仙眷屬一般的情人默默矚目,直到舟入渝州,山月西斜。詩人對即將遠離的故鄉(xiāng)的情愁,就在這一個個地名中與詩人深情告別,而詩人也就在這些地名中感受到故鄉(xiāng)的漸行漸遠,絲絲幽怨情愁入于字里行間。李白另一首著名的驛路詩歌《渡荊門送別》也呈現(xiàn)出這樣的特色,這里只分析其幽怨格調(diào)。詩中有一聯(lián)“仍連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痹姼杷鶎懯求A路送別,地點在荊門,已經(jīng)遠離李白的故鄉(xiāng)。李白這首送別詩很獨特,是自己寫給自己的送別詩。李白用萬里故鄉(xiāng)水,化為送別自己的朋友,表達了濃郁的鄉(xiāng)情,也傳達了李白對這一脈江水的深情——他的心,仍留在故鄉(xiāng)的山水之中,那一種依依不舍中蘊藏著多少的無奈。

        岑參,也是一位很追求事功的文人,他有兩次出塞的經(jīng)歷。第一次是到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職;第二次是到北庭(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職。在第一次從軍入幕時的天寶八載(749),岑參帶著“功名只應(yīng)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和“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理想奔赴邊塞,進入邊塞后所寫的邊塞詩多數(shù)是昂揚樂觀的,表現(xiàn)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是,再堅強的心,遇到鄉(xiāng)思鄉(xiāng)愁,也會柔軟,寫下了《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熱海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豪邁詩歌的詩人,就在第一次奔赴邊塞的路途上,遭遇了鄉(xiāng)情的折磨,其《逢入京使》所表現(xiàn)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真摯思念。在“故園東望路漫漫”的一步一回頭中,在“雙袖龍鐘淚不干”的憂傷中,我們看到了岑參不愿離開故鄉(xiāng)的滿腹柔腸,而在“相逢馬上無紙筆”的環(huán)境下,詩人只能“憑君傳語報平安”。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離故鄉(xiāng)漸行漸遠的悲涼。

        (二)因異鄉(xiāng)感生成的悲涼格調(diào)

        行走在驛路上的人們,是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生存環(huán)境的一群。那曾經(jīng)的熱鬧場景、曾經(jīng)熟悉的面孔、曾經(jīng)熟悉的一草一木,都漸行漸遠,代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強烈的生疏和不適應(yīng),強烈的隔絕和不適強化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獨和寂寞,當(dāng)詩人將筆觸指向這些異鄉(xiāng)感很強的風(fēng)物時,也容易形成悲涼的格調(diào)。如宋之問的《過蠻洞》:

        越嶺千重合,蠻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徑,萍匝釣人家。

        林暗交楓葉,園香覆橘花。誰憐在荒外,孤賞足云霞。[4]639

        詩題“過蠻洞”,詩中“蠻溪十里斜”,都在強調(diào)一個“蠻”字,盡顯了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遠離,突出了所在之地的異質(zhì)環(huán)境氛圍,彰顯了自己不屬于此地的隔膜感,故而,“誰憐在荒外,孤賞足云霞”,就凸顯了“荒外”的孤獨者,在“荒外”與“孤”的對比中生成悲涼的格調(diào)。又如楊發(fā)的《宿黃花館》:

        孤館蕭條槐葉稀,暮蟬聲隔水聲微。年年為客路無盡,日日送人身未歸。

        何處迷鴻離浦月,誰家愁婦搗霜衣。夜深不臥簾猶卷,數(shù)點殘螢入戶飛。[4]5906

        館驛的生活,與“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的生活當(dāng)然迥然不同,與“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溫馨畫面更是相去甚遠,獨處的詩人所能關(guān)注到的,也盡是一些令人傷感的畫面:稀疏的槐葉,蕭條的孤館,薄暮的蟬聲,送人的場景,都足以令詩人切身地感受到一種自身不歸的傷感,諸多的帶有傷情的風(fēng)物,組成一幅幽凄悲涼的畫面,映襯著詩人仰望“迷鴻”的無限彷徨和相伴“數(shù)點殘螢”的可憐兮兮。

        (三)因分別之苦而生成的悲涼格調(diào)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的特性喜聚厭離,中國人尤其如此。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為家庭生計、為前程大計、為家國事務(wù),都不得不面臨一種很殘酷的現(xiàn)實——分別。分別的悲涼在于,自此之后天各一方,會期難定;天涯海角,或各終老。當(dāng)驛路分別之時,踏上驛路的是飄萍不定、孤篷萬里的征程,此時此刻,去者有依依不舍之意,留者多憂心忡忡之情。這種情緒的流露,給所有的驛路分別的詩歌都帶來了濃郁的悲涼色調(diào),這對于即使是處于昂揚心態(tài)的詩人的作品亦不例外。

        談到唐詩中頗具昂揚心態(tài)的驛路送別詩,我們自然首先會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經(jīng)成為人們在分別之時互相勸慰和鼓勵的經(jīng)典詩句,但就是這樣一首詩歌,我們仔細品味,那“風(fēng)煙望五津”中,是對友人驛路行程的絲絲牽掛,那“同是宦游人”中,是人生身不由己的種種無奈,那“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中的惜別,不是也有壓抑柔弱、揩干淚水的悲涼嗎?

        李白的豪氣,在很多的驛路送別詩中都體現(xiàn)得非常清晰。這位說過“何必兒女仁,相看淚成行”的大詩人,在他的《送友人》中說: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其實詩中的景色還是頗陽光的,是一幅寥廓秀麗的山水圖景。告別的景色并無陰沉氛圍,這是對前程充滿熱望的盛唐詩人們內(nèi)心開朗的時代精神的寫照,也是李白不少送別詩的主基調(diào)。但這絕不是說,李白不懂得情感。中間兩聯(lián)切題,寫離別的深情,在對友人的牽掛中注入了絲絲悲涼:“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以“一”對“萬”,突出分別后相隔遙遠,用“孤蓬”與“萬里”的對舉,以渺小對闊大,襯托友人在茫茫世界中的孤單。詩人已經(jīng)設(shè)想到友人此去獨闖天涯,就像孤篷飄泊在千里萬里的海面,路途遙遙,風(fēng)里浪里,友人的前途將是千驚萬險。而到尾聯(lián)兩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情意更切,用“揮手”這一分離時的動作傳達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別的痛苦,用“蕭蕭班馬鳴”的場景,借馬的悲鳴寫人情的傷感。唐汝詢云:“揮手就道,不復(fù)能留,惟聞班馬之聲而已,黯然消魂之思,見于言外。”[8]886

        盛唐時期的豪放詩人李白尚且如此,他人可知。像綦毋潛《送宋秀才》中的“秋風(fēng)一送別,江上黯消魂”;孺復(fù)《送房杭州》的“風(fēng)雨吳門夜,惻愴別情多”;韓愈《送李員外院長分司東都》的“飲中相顧色,送后獨歸情。兩地?zé)o千里,因風(fēng)數(shù)寄聲”;杜牧《送友人》中的“都門五十里,馳馬逐雞聲”,等等,無不充滿著因分別之苦而帶來的人生的悲涼之感。但唐代驛路送別詩中的這種悲涼之感,并不給人帶來消極負面的情緒,而是展示著人生中最具人情的一面,使閱讀者感受到彼此間的絲絲牽掛,體味到有情人生的溫馨,從而更加珍重這一份情感。

        [1]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李德輝.唐宋館驛制度及其與文學(xué)之關(guān)系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3]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白居易.白居易集[M].顧學(xué)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7]韓兆琦.唐詩選注匯評[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

        [8]唐汝詢.唐詩解[M].王振漢,點校.石家莊: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1.

        [責(zé)任編輯:王建科責(zé)任校對:王建科陳 曦]

        2016-04-01

        2016-05-20

        吳淑玲(1963-),女,文學(xué)博士,河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為唐代文學(xué)。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驛傳與唐詩發(fā)展之關(guān)系”(11BZW038)

        I206.2

        A

        1673-2936(2016)03-0043-06

        猜你喜歡
        寫實性驛路詩人
        驛路桃花
        淺析電影《驛路》中人性的隱惡
        戲劇之家(2019年23期)2019-08-21 12:00:10
        從《驛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戀觀
        戲劇之家(2019年24期)2019-08-21 12:00:00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蘄春縣踏紅亭
        西方美術(shù)中的女性人體藝術(shù)
        藝海(2016年11期)2017-02-21 15:20:38
        論西方戲劇的寫實主義對當(dāng)代戲曲的影響
        戲劇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0:05:48
        趙建成水墨人物畫的中西方元素
        藝海(2015年4期)2015-11-02 16:13:41
        一二区成人影院电影网| 久久国产劲爆内射日本| 男人的天堂av你懂得|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91国语对白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亚洲久无码中文字幕热|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州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操逼视频|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 亚洲天堂一二三四区在线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 真实单亲乱l仑对白视频| 成人亚洲欧美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91高清在线|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黑丝美女办公室激情啪啪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女女女女女裸体处开bbb| 日韩AVAV天堂AV在线| 亚洲天堂色婷婷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v卡二|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性色av| 日韩在线视频专区九区|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两个黑人大战嫩白金发美女| 女女同性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不卡|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中出高潮了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高清| 丰满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国产亚洲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