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芳 鄧云華
(1.長沙南方職業(yè)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8; 2.湖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
漢英原因關(guān)系詞“因為”和“because”句法的歷時演變
(1.長沙南方職業(yè)學院, 湖南長沙410208; 2.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南長沙410081)
摘要:文章通過展示漢語“因為”和英語“because”的具體演變過程,揭示了它們歷時演變的句法特征。漢語和英語原因詞“因為”和“because”都結(jié)合自實詞或較實的詞,經(jīng)歷了語法化,基本上用作連詞,結(jié)構(gòu)越來越固化。對英漢原因詞演變路徑的歷時了解和研究有助于人們更有效地習得英漢原因詞和句式,也有助于此語法現(xiàn)象的教學和研究。
關(guān)鍵詞:因為; because; 句法; 歷時演變
一、引言
徐盛桓、李淑靜(2005)通過“原因句嬗變理論框架”對英語原因句的嬗變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原因句發(fā)生語用嬗變是語言運用常見的現(xiàn)象;邢福義(2001)描寫概括了漢語因果關(guān)系詞的句法和語義特征;儲澤祥、陶伏平(2008)基于“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研究了漢語因果復(fù)句的關(guān)聯(lián)標記模式(即因果關(guān)系詞的位置和標記模式);鄧云華、儲澤祥(2004)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分析比較了英漢主從關(guān)系連接詞(含原因關(guān)系詞)的語法化特征和語法化理據(jù);鄧云華(2005)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討了英漢跨分句結(jié)構(gòu)(含因果復(fù)句)的語法化的特點、認知基礎(chǔ)和語法化理據(jù);牛保義(2006)從認知的角度對英漢因果復(fù)句和關(guān)系詞進行了深入的共性比較分析;董佳(2012)提出,“……,因為……”作為一種語用的凸顯格式已經(jīng)越來越普遍地被人們所使用,表現(xiàn)出“語用法的語法化”趨勢。這些相關(guān)研究都涉及英語“because”和漢語“因為”的句法和語用特征,但還沒有從歷時的角度具體比較英語“because”和漢語“因為”的演變過程,也沒有細致比較研究英漢這兩個因果關(guān)系詞演變特征的共性和差異。因此,本文擬揭示英語“because”和漢語“因為”的具體演變特征,并比較它們之間的顯著句法差異,以使人們更系統(tǒng)地了解其演變概況并更好地運用這兩個詞語和英漢因果復(fù)句。
二、“因為”和“because”的來源和句法演變過程
復(fù)合句兩分句之間一般存在某種邏輯關(guān)系。典型的原因句表現(xiàn)的邏輯關(guān)系為因果關(guān)系?!霸颉笔恰霸斐赡撤N結(jié)果或引起其他事情發(fā)生的條件”(《辭海》)。
(一)漢語“因為”來源和演變過程
這部分主要描述漢語“因為”的來源和歷史不同時期的演變特征。
1.單用的實詞“因”
段注《說文》第六卷:“因,就也。因,yin,從囗(wei)從大。就也。能大者,眾圍就之也,就也。為高必因丘陵,為大必就基址,故‘因’從口大。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縫線文理?!醇匆鹬盼摹=f是也。”本義是車墊、座墊。 例如:
[1]“文茵暢轂?!?虎皮坐墊長車軸。)(《詩經(jīng)·秦風·小戎》)
座墊是供人憑靠的,因此引申為憑借、依靠。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人家的幫助,反過來傷害他,是不仁義的行為。)(《左傳·僖公三十年》)
憑借著什么東西就會隨著它而走,因此由“憑借”引申為“隨著、接著、因襲”。
[3]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當“憑借”等講時,屬于動詞,但它的動作性不強,當它所在句中有其他動詞時,它便虛化為介詞,表示“按照”“根據(jù)”“趁著”“通過”“因為”等意思。例如:
[4]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并王其地。(《史記·項羽本紀》)
[5]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并王三齊。(《史記·項羽本紀》)
由此“因”就其區(qū)域而擴充之。有“因襲”“沿襲”“原因”等引申義,都作實詞,現(xiàn)代漢語仍有這種用法。因此,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在先秦時期,“因”和“為”一般作實詞使用。
2.單用的介詞或連詞
在古漢語中單用“因”或單用“為”表示原因,大多數(shù)為介詞。“因”“為”單獨使用的情況一直延續(xù)到唐代。例如:
[6]嗔嫌豈可因緣就,歡喜方能智惠開。(《敦煌變文集》)
[7]圣諦本來修政信,凡夫因地自生疑。 (《郭煌變文集》)
[8]如是者,為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敦煌變文集》)
[9]既為詩人感悅之譏,又玷上客掛纓之笑,如何?(《汝陰人》)
[10]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因”和“為”的介詞用法從古代就已演變?yōu)榻樵~或連詞,后來隨著漢語詞匯逐漸復(fù)音化的趨勢,漸被“因為”“因而”“因此”等雙音詞所取代。但在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中“因”仍可單獨使用。
3.單用加合用
從宋代開始,“因”“為”除了可以單用之外,還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合用。
(1)合用的介詞
到了宋代,出現(xiàn)了“因”“為”兩個詞合用的例子,作介詞。例如:
[11]秀秀道:“我因為你,吃君王打死了。”(《崔待詔生死冤家》)
到了明代,出現(xiàn)了“為因”的用法。例如:
[12]為因里役,一時間無處尋屋,央此間鄰家范老來說,暫住兩三日便去。(《古今小說卷·新橋市韓五賣春》)
這時合用的“因為”或“為因”作為介詞,都表示引出原因,使原因的表達更清晰注目,同時也符合漢語雙音化的傾向。
(2)合用的連詞
明代“因為、為因”功能有所擴展,發(fā)展成其后可帶動詞短語,功能為連詞。例如:
[13]為因到舊處尋訪不見,正在煩惱。幸喜相遇。(《二刻拍案驚奇》卷 29)
“為因”和“因為”是由“為”“因”兩個因果連詞復(fù)合而成,出現(xiàn)于晚唐五代;用在后一分句解釋事件的原因,也用在前一分句敘述原因。
①唐宋時期
[14]果然今日拋我去,為因西行見死尸。(《太子成道經(jīng)講經(jīng)文》)
[15]杜將軍曰:“爾等以渾太師薨后無人統(tǒng)制,丁文雅恣其酒色,稍失訓練,因為掠鬧,想無叛心。”(《西廂記諸宮調(diào)》)
例[14]中表示原因用的是“為因”,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的佛學經(jīng)文之中。然而,在書面的文學作品里,已明顯實現(xiàn)了由“為因”向“因為”的過渡。
②元明清時期
“因”“為”的分工已經(jīng)很明確,“因”表示原因,“為”表示目的,到了元明時期“因為”“為因”仍然合現(xiàn),主要用在前一分句句首表示原因。清代以后,“為因”逐漸淘汰。例如:
[16]為因路阻,不能得去,數(shù)月前寫書來喚我同扶柩去。(《西廂記》)
[17]我是桃花莊主劉太公,因為老漢只有一女,年方一十九歲,被桃花山的二頭領(lǐng)看中,今晚要來強娶。(《水滸全傳》)
上面說到在向詞義分化的方向進行中表示原因的有“為”跟“因”的復(fù)合形式,在進行復(fù)合的時代,“因”也單獨用于表示原因。例如:
[18]因做商賈,到此揚州東門里牌樓巷居住。(元曲《東堂老·楔子》)
根據(jù)上述分析,就分工明確而言,“因、因為”表示原因,不管是介詞還是連詞都有雙音化發(fā)展,是受到漢語詞匯雙音化“沿流”的影響。文言中“為”具有兼表原因、目的和動機的用法,通常譯為“為了/著”,可是,要對原因和目的或動機進行嚴格的區(qū)別卻絕非易事。但從其功能的分化來看,舊白話中出現(xiàn)了用“因為”和“為因”來專門表示原因的復(fù)合詞,其最早見于晚唐五代,其中,“為因”可由元代及明初的資料作為旁證,而清代的資料擬古色彩很強。
上文追溯了在句法上連詞“因為”如何從實詞“因”虛化為介詞“因”,再與“為”結(jié)合,最后固定為“因為”用法的演變和語法化過程。明確了“為因”和“因為”是由“因”“為”兩個因果連詞復(fù)合而成,都已見于晚唐五代;用在后一分句表示申釋原因,也用在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到了近代,元明時期“因為”、“為因”仍然并出,主要用在前一分句句首表示原因。清代以后,“為因”逐漸淘汰。
③現(xiàn)代漢語:單用或合用,大多為連詞
從CCL(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中提取 500個自然句,其中“因”的原因句有17例,作介詞的為5例,作連詞的為12例,“因”大多起連詞的作用?!耙驗椤庇?0例,作介詞的為1例,作連詞的有19例?!耙驗椤被旧虾蟾渥樱疬B詞的作用。
根據(jù)以上的語料統(tǒng)計分析,漢語由“因”“因為”引導(dǎo)的原因復(fù)句的語用演變有以下幾個特征:(1)語用頻率從古至今逐漸遞增,從古代漢語作品中使用的寥寥無幾到隨機的500句中的幾十例(34例,6.8%);(2)從古代漢語“因”或“為”的單用到“因”的單用和“因為”合用的并存,再到框式連詞“因為…所以”等的使用,這種框式連詞在因果關(guān)系意義表達上更加顯性,更加凸顯了因果關(guān)系的邏輯意義。
三、英語because的演變
英語原因詞“because”比漢語的要簡單,可以說是一步到位的。
(一)實詞和虛詞的結(jié)合
在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時,because 開始使用,來源于短語by cause的合成,這個合成用法源于受古法語“par cause”的影響,意思為“by reason of”(http://www.iciba.com/because/)。根據(jù)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和Oxford Dictionary,because由原來的bi(by/be)同cause結(jié)合為一個詞,然后作為連詞使用,連接因果關(guān)系,其詞義為by cause that。(徐盛桓,2001)因此,原因詞“because”來自于實詞“cause”和虛詞by/be的合成。意為“通過/依據(jù)……原因/緣故”,“……是……的原因/緣故”。這兩種對“because”來源的說明基本一致:來自“by cause/reason of(that)”。例如:
[19]Because he was of carpenter’s trade,a little anger in his heart remained.(TheCanterburyTales)
這里“because”引導(dǎo)的原因從句的內(nèi)容是后面主句的“原因”,或后面主句“a little anger”的原因來源或依據(jù)是前面原因從句的內(nèi)容?!癰ecause”連接了事件間直接的因果關(guān)系。
(二)結(jié)合后為虛詞——連詞
“because”由“by cause”結(jié)合后成為合成詞,表示后接原因或理由,意義和詞性虛化,詞性為連詞。
1.單用作連詞
古英語里,“because”一般單用,一直延續(xù)到近代。例如:
[20]The priest of the town,becauseshe was fair,proposed to make her his heir both of his property and his house,and particular he was about he espousal.(The Canterbury tdes)
becausehe did not grant
any other man(Beowulf)
上面例子表明,從古至今,英語的“because”一般都單用,引導(dǎo)原因分句,到近代時可以加上介詞“of”引導(dǎo)表原因的名詞短語。
2.because和of 合用作復(fù)合介詞
古英語里沒有發(fā)現(xiàn)because加of的用法。在Beowulf中,because的原因句只有4例,The Canterbury Tales中只有11例,Henry V& Hamlet 中只有 1例。
而在現(xiàn)代英語BNC語料庫中任意提取500自然句,其中because的原因句就有19 例,作連詞使用,只有2例是后加了of作介詞詞組使用,其他都是作連詞。because是連詞,其后接原因狀語從句或回答以why開頭的問句;而because of是復(fù)合介詞,其后接名詞、代詞或動名詞,或者what引導(dǎo)的名詞性從句。例如:
[22]If an event or situation occurs because of something,that thing is the reason or cause.(BNC)
[23]Because of the law in Ireland,we had to work out a way of getting her over to Britain.(BNC)
“because of”引導(dǎo)的是原因名詞短語,一般是結(jié)果的直接原因,整句的意義結(jié)構(gòu)比“because”引導(dǎo)的原因分句要簡單,要具體客觀。
四、“因為”和“because”句法演變的比較
“因為”和“because”的演變特征是共性多,差異少。
(一)詞性
“因為”和“because”都來自實詞或較實的詞,蘊含因果邏輯關(guān)系?,F(xiàn)代語言中基本上都用作連詞,為虛詞:漢語“因為”為介詞或連詞,大多為連詞;英語“because”為連詞,后接分句,個別情況加of后為介詞短語跟名詞詞組。
(二)結(jié)構(gòu)
漢語的“因為”經(jīng)歷了從單個的詞到單個詞和合成詞并存的演變;英語的“because”直接由“by”和實詞“cause”合并為一個合成詞,只能連接句子,如果后跟名詞性成分,需在其后加上介詞of。兩者都源自2個實詞或較實的詞的合成,都經(jīng)歷了語法化的虛化過程且結(jié)構(gòu)越來越固化,尤其是漢語的因果復(fù)句到現(xiàn)代的框式連詞如“因為…所以”等。比較而言,英語的因果復(fù)句一般不用框式連詞,如“because”,“as”,“since”等一般不能和表結(jié)果的“so”同時使用,只能使用要么前者,要么后者。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漢語和英語原因詞“因為”和“because”都來自實詞或較實的詞,蘊涵因果邏輯關(guān)系;基本上都用作連詞,為虛詞;都由2個單個的詞合成,然后為虛詞——連詞,經(jīng)歷了語法化的過程;結(jié)構(gòu)越來越固化,尤其是漢語的因果復(fù)句到現(xiàn)代的框式連詞,語言結(jié)構(gòu)越來越嚴謹,人們的思維越來越有邏輯性。
通過比較“因為”和“because”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一窺原因句的發(fā)展脈絡(luò),也探尋到一些語言結(jié)構(gòu)和人類思維的演變方式。對英漢語言演變路徑的歷時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更有效的語言習得、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
參考文獻:
[1]Hopper,P.J.& Traugott,E.C.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Himmelmann,Nikolaus P.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Opposite or Orthogonal?[C]//Bisang,Himmelmann & Wiemer,(eds.).WhatMakesGrammaticalization-ALookfromitsFringesanditsComponents.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4.
[3]Sweetser,E.2002.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鄧云華,儲澤祥.英漢連接詞語法化的對比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4,(1):21-23.
[5]鄧云華.英漢跨分句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2):31-33.
[6]儲澤祥,陶伏平.漢語因果復(fù)句的關(guān)聯(lián)標記模式與“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J].中國語文,2008,(5):410-422.
[7]董佳.漢語因果復(fù)句的原型表達[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3):141-145.
[8]牛保義.英語因果復(fù)句的認知語法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6,(11):338-343.
[9]邢福義.漢語復(fù)句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10]徐盛桓,李淑靜.英語原因句的嬗變[J].外語學刊,2005,(1):56-62.
[11]李艷.英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解讀[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1):78-81.
The Diachronic Syntac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usal Words “yinwei” and “because”
GUO Chun-fang1, DENG Yun-hua2
(1.Changsha Nanfang Professional College, Changsha 410208; 2.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By demonstrating the specific evolutional process of Chinese “yinwei” and English “becau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ir diachronic evolu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causal words “yinwei” and “because” are both combined from content or rather content words which both have undergon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are used as conjunctions. Accordingly, their clause constructions tend to get more and more integrated and solidified as a whole. The diachronic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Chinese “yinwei” and English “because” contributes to the more efficient acquisi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ausal words and clauses.
Key words:yinwei; because; syntax; diachronic evolution
中圖分類號:H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12(2016)02—0089—05
作者簡介:郭春芳(1980—),女,湖南長沙人,長沙南方職業(yè)學院航空服務(wù)系講師。鄧云華(1964—),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5C0091)
收稿日期: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