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雙 賈清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論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化的嬗變
——以滿族為例
汪淑雙 賈清妍
(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其中除了人口最多的漢族之外,其余五十五個民族被統(tǒng)稱為少數(shù)民族,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這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之中,滿族是一個不可不提的重要成員,其曾經(jīng)在清朝時期的中國占據(jù)著社會主導地位。滿族的民俗文化從服飾、形象、禮儀等多個方面,曾經(jīng)在全國形成過重要影響。直到今天,滿族的民族服裝旗袍、馬褂等,仍然被視為近代中國的代表性服飾之一。因此對滿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與社會意義。本文謹以滿族為例,對其民俗文化的嬗變略作管窺。
少數(shù)民族;滿族;民俗文化;嬗變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明源遠流長、包容兼蓄,既有著數(shù)千年的光輝歷史,也有著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漢民族與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一起,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并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居住于東北地區(qū)的滿族,曾經(jīng)建立過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期,并在清朝時期的中國處于社會主導地位。滿族的服飾、裝束形象、禮儀等傳統(tǒng)民俗,都曾經(jīng)在清朝時期有著全國性的影響。直至今日,滿族的一些民俗、服飾等文化內(nèi)容,仍然被視為中國的象征之一。
滿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其祖先主要分布在中國關外東北地區(qū),以狩獵、游牧、畜牧等為生。在宋遼時期,女真人崛起于東北,建立了金國,并先后滅亡了遼國與北宋,盛極一時,占據(jù)著中國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這也是滿族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后來金國與南宋先后為元朝蒙古人所滅亡。在明朝晚期,女真人重新在關外東北地區(qū)興起,并出現(xiàn)了諸如建州愛新覺羅女真、扈倫四部女真等興盛部族。后來建州女真的統(tǒng)治者、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建立后金政權,起兵逐漸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并于清朝建國前正式改女真名為滿洲,這也是后世稱其為滿族的由來。
2.1 滿族的婚俗文化嬗變
早在努爾哈赤時代,滿族文化中便已經(jīng)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婚姻自由,這是由于滿族當時年年征戰(zhàn),男丁們在常年打仗中消耗太多,導致滿族人口嚴重匱乏。但是是實際執(zhí)行中,清代滿族的婚姻實際上還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在后金時期和清初,婚姻不僅不能由結婚男女雙方本人做主,甚至也不是由雙方父母親所決定,而是必須由其所在氏族或家族的族長、首領等人來確定。在清朝入關并統(tǒng)一天下后,滿族宗室、上層貴族的婚姻一般均必須經(jīng)由皇帝、皇太后等進行“指婚”或“拴婚”確定,地位崇高的滿族王公貴族也會為自己宗族中的普通成員進行指婚。在滿族民間,八旗部族子女的婚姻必須上報各牛錄章京(佐領)批準,有爵位的貴族子女婚嫁則要上報各主旗貝勒批準。這種婚姻制度在滿族入關前一直被嚴格執(zhí)行。
直到清末,滿族旗人間的婚嫁仍然需要上報本部族佐領,雖然大多已經(jīng)流于形式,但是真實地體現(xiàn)了滿族婚姻的傳統(tǒng)。至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滿清政府的統(tǒng)治,滿族的八旗制度隨之退出歷史舞臺,而滿族社會的舊式婚姻習俗也不復存在。外滿族在入關前皇太極當政時期,嚴禁滿族家族之內(nèi)結婚,也嚴禁童婚,但通婚范圍僅限于滿族之內(nèi)與滿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之間,尤其出于政治利益需要,當時滿族上層貴族與蒙古族科爾沁部之間聯(lián)姻十分頻繁。由于當時滿族與中原明朝處于敵對狀態(tài),因此皇太極禁止?jié)M族人與漢族通婚。清朝入關后,統(tǒng)一天下已成定局,于是順治皇帝開始允許滿漢通婚,此后滿族通婚的對象范圍越來越大,基本沒有太多法律方面的限制。但是由于滿族旗人享有國家政策多種補貼福利,一旦與漢人通婚則會被取消旗人身份,因此滿族旗人當時大多只在八旗內(nèi)通婚,幾乎不與非旗人聯(lián)姻。直到清朝統(tǒng)治結束后,這一習慣才逐漸改變。時至今日,滿族與漢族等其他民族之間戀愛婚姻已經(jīng)極為多見,不以為奇了。
2.2 滿族的飲食文化嬗變
滿族在入關之前,其飲食文化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出游牧民族古老遺風。當時的滿族人農(nóng)業(yè)并不發(fā)達,且苦寒之地氣候惡劣,難以大量種植蔬菜,飲食來源仍然主要依靠漁獵、畜牧,因此滿族飲食多以肉食為主,尤其嗜食豬肉,豬肉在滿族早期膳食結構中所占比重極高。其飲食烹調(diào)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每逢貴族家辦喜事、祭祀等大事時,都會舉辦食肉之會,一般8到10個人一桌,庖丁給每桌上一塊十多斤的白水煮豬肉,也不多加鹽醬調(diào)料??腿藗冏约簬У?,邊切片邊食用,吃得越多主人越歡喜,最好很快吃完然后招呼繼續(xù)上肉,則主人會更加表示高興和感謝。限于當時物資與生產(chǎn)技術的限制,滿族飲食多是直接簡單烹飪,很少有再加工或深加工。此外,以刀匕割食大塊熟肉,也是滿族人關前食俗的典型民族特征,而且這一行為被作為清朝宮廷禮儀傳統(tǒng),一直維持到清朝統(tǒng)治結束。
人關以后的滿族飲食文化逐漸與漢族互相影響融合,其標志性的事件發(fā)生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大宴儀”的改革??滴醵晗铝顚m廷禮食“改燔炙為肴羹,去銀器,王以下進肴羹筵席有差”,這是以皇室為代表的滿族貴族飲食文化的一大改變,也是滿族傳統(tǒng)粗獷樸實的飲食文化與精致優(yōu)雅的漢族飲食文化的互相交融,從而改變了滿族在游牧漁獵時期習慣的“鞍馬食風”。例如著名的滿漢全席,便是滿族與漢族飲食文化互相融合的集大成者,堪稱飲食文化之極致經(jīng)典。
2.3 滿族的衣著文化嬗變
滿族習慣常穿的衣著為“袍”,滿語為“衣介”,因為是滿族旗人平常所穿的衣服,所以又稱“旗袍”。旗袍屬于古代“深衣”的一種,據(jù)《禮
China is a multi-ethnic family composed of 56 ethnic groups,which in addition to the most populous of the han nationality,the other 55 nationalities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ethnic minorities,each national minority has its own uniqu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Among the 55 ethnic minorities,the manchu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mbers,a case to the once in China in the qing dynasty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society.The manchu folk culture from multiple aspects,such as clothing,image,etiquette has been formed in the important influence.Today,the national costume of manchu cheongsam,jacket,etc.,is still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Chinese clothing.So the study of manchu folk culture,has a unique history meaning and social meaning.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nchu,for example,his observ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manchu;Ethnic minority;Folk culture;Evolution
賈清妍(1982—),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就職于綏化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
G122
A
2095-7327(2016)-04-0159-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系2014年綏化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少數(shù)民族影視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SHSK2014038。
汪淑雙(1979—),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就職于綏化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民族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