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我國玉器制造史上最華麗多彩的時期,同時也是最后一個繁榮期。能代表清代玉器發(fā)展水平的,是眾多的宮廷玉器。而宮廷玉器中有一類風(fēng)格迥然,這就是乾隆仿古玉器。宮廷玉器仿古始自兩宋時期,元、明兩代基本繼承了宋代仿古玉器的類別和形式。到了清乾隆朝,宮廷仿古玉器發(fā)展到集大成階段,器形大致分為三類,即仿古銅器、仿古玉器及意蘊仿古器,風(fēng)格也更多樣化,反映出宮廷文化與審美趣味的變遷。
清乾隆時期由于社會經(jīng)濟繁榮,手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玉材來源豐富,因之仿古玉雕也走向了新的高峰期。其表現(xiàn)是精品多、器形多、紋飾多等幾個方面。不過,因為其過于強調(diào)細膩的雕琢,有的研究者認為文化品位不高,但無論如何,就治玉工藝來說,乾隆仿古可以說是中國仿古玉器史上成就最高的,反映了玉器制造中綜合技術(shù)的利用與成熟。
據(jù)《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檔案》分析,乾隆時期制作仿古玉器多集中在乾隆二十年內(nèi),也就是乾隆四十歲以前。之后的記錄,多是和宗教有關(guān)的玉器制造,反映了乾隆皇帝興趣上的轉(zhuǎn)變。在前二十年的造辦處檔案記錄中,每一年玉作都會有一些關(guān)于仿古玉的記錄。排比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乾隆十六年,仿古玉制作突然進入了一個爆發(fā)期,從每年的十幾件或幾十件突增到數(shù)百件。
這些仿古玉器一部分是在宮中制造的,另一部分則由民間,如蘇州、揚州等琢玉中心來雕制,還有的是共同完成,即由宮中造辦處“玉作”對進貢來的成器進行再加工或再改造。
總體而言,乾隆仿古玉器大致可以分為:一、仿古代青銅器,即以宋代《考古圖》、《博古圖》及清宮編《西清古鑒》等著錄中的青銅器為藍本進行仿古,這一部分占仿古玉器的大半;二、仿古代玉器,即仿照前代的古玉進行創(chuàng)作,在形制和紋飾上均加以模仿;三、意蘊仿古,即不完全仿古,注重傳達古色古香的韻味,取用各種古代器物造型和裝飾的因素,又有所創(chuàng)新。以下通過實例來進一步分析。
仿古銅器
在整個乾隆仿古玉器中,最具有鮮明特點的就是這類以古銅器為藍本的類型了。其器型主要包括:鼎、尊、簋、卣、壺、觥等,尺寸在20厘米至40厘米之間,功能上以陳設(shè)為主。這些作品既有在形制、紋飾、風(fēng)格等方面均嚴(yán)格模仿所依據(jù)的器物或圖版原型的,也有著力模仿藍本局部特點的。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例來對比說明:
上舉玉鳥獸紋豆據(jù)自銘可知,仿自《西清古鑒》所錄周代青銅百獸豆,與用來對比的狩獵紋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器形、紋飾都唯妙唯肖,甚至連色澤都接近銅器上的綠銹,是清宮仿古玉器中的精品。而玉召夫鼎刻有乾隆御制詩,說明此器仿自《西清古鑒》所載周代青銅召夫鼎,其實同類青銅器并不少見,如著名的商代小臣缶方鼎等。
從上例還可看到,玉仿古銅器除了要在器形和紋飾上下功夫,在玉料的選擇上也往往獨具匠心。選取的材料多是那些帶有暗綠色雜質(zhì)的玉料,這與玉器雕刻中利用玉料天然皮色進行“巧作”的理念既有關(guān)系又明顯不同,需要更多地考慮玉料的內(nèi)在本色。這種取自然之色,以傳生動之神的做法,正符合《文心雕龍·定勢》所謂:“勢者,乘利而為制也”的精神,即根據(jù)事物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的生動形象。制作者依石擬形,乘利而制,充分運用材料的優(yōu)勢,在制作理念和文化含義上已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巧作”,這也是清代乾隆仿古玉器的精髓所在。但符合要求的玉料往往可遇不可求,因此,若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僅靠技巧還遠遠不夠。
仿古玉器
與仿古銅器作品相類似,乾隆朝仿制古玉也均是師出有名,所本書籍主要是南宋高宗時期編成的百卷《古玉圖譜》,里面詳細記錄了宋內(nèi)府所收藏的古玉名品。根據(jù)乾隆御制詩詠贊古玉的篇章,我們可以把此時的仿古玉作品分為仿“周玉”“漢玉”“宋玉”,另有一些不好劃分的也可按御制詩的內(nèi)容稱為“舊玉”“古玉”。這一部分是乾隆仿古制品中非常重要、涉及范圍極其廣泛的一類,仿制的時代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宋代。不過,雖然時代跨度很大,但是仿制的器形卻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數(shù)幾類上。大致有仿新石器時代的玉圭、玉斧、玉環(huán);仿戰(zhàn)國、漢代的玉斧、玉璧;仿漢代的玉佩飾;仿宋的雙童耳洗;仿明代的子岡牌等。其中仿漢玉佩的數(shù)量較多。下面僅選二件代表性示例,以辨其異同。
乾隆仿古玉器主要是仿玉禮器。所謂禮器,是指古代王室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等禮儀活動時所使用的器具。早期的玉禮器主要是六器——璧、琮、圭、璋、璜和琥,另外還可包括各種形式的葬玉和具有禮儀性質(zhì)的佩玉。遺存至清代的大量古代玉器以及前述古玉圖譜類著作,都為清宮造辦處仿制古玉提供了依據(jù)。
意蘊仿古
過去古玩界對玉器仿古有這樣一句口訣:唐仿戰(zhàn)國,宋仿漢,元仿唐,明仿宋,清亂仿。其中“清亂仿”是指清代仿古對象的時代相對混雜。不過,清代的仿古玉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仿古玉器,明顯與出于商業(yè)目的而制作的仿古玉不同,具有更為濃厚的文化氣息,它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很難找到確定的模仿對象,但又鮮明地體現(xiàn)了古代禮制和文化意蘊,所以我們稱之為“意蘊仿古”。具體實例如:
玉象首?。涸煨驮醋郧嚆~觥,但又有許多變化,既吸收了青銅文化的內(nèi)涵,又根據(jù)玉器的特點加以變化,達到了一種綜合藝術(shù)效果。
玉鷹熊合巹杯:碧玉制,器表滿雕獸面紋和勾云紋,器底陰刻楷書“大清乾隆仿古”款。據(jù)《禮記·昏義》:“合巹而酳”,所以巹本是古代婚禮時所用的一種酒器,食畢以之盛酒漱口,體現(xiàn)了宴會時的一種禮節(jié)。清代玉器中的合巹杯有些襯有銅膽,可用來插花,已不是飲食器具,只是保留造型而已。
這二件仿古玉器從器形和紋飾看,都是局部帶有仿古特征,整體上則不如前兩類仿古銅、古玉器的特征那么鮮明、準(zhǔn)確。但意蘊仿古要體現(xiàn)的并不僅僅是外部器形或紋飾的惟妙惟肖,而更看重的是如何巧妙地傳遞古代文化的韻味。如玉鷹熊合巹杯再現(xiàn)了文獻記載中的一種禮器,反映了一種古代禮制制度,而鷹熊又諧音英雄,還具有吉祥寓意,因此這一類仿古玉器,在文化內(nèi)涵上是具有相當(dāng)深厚的底蘊的。
當(dāng)然,乾隆仿古玉器在類別劃分上還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按所仿對象的時代分、按仿制的器形、器類分、按仿制的逼真程度分等等。無論如何,宮廷中仿古玉器的制作都與追求利潤毫不相干,而是為了凸顯治玉本身的美學(xué)追求與文化精神,更是為了符合乾隆皇帝追求風(fēng)雅的文人心態(tài)。這恐怕才是宮中大量制作仿古玉器的動機,也是仿古玉器在這一階段達到頂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