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是古代的書寫材料,多用竹、木片制成,被削制成狹長條狀,上面用毛筆沾墨或漆寫字。用竹做的叫做﹃簡﹄,用木做的叫做﹃扎﹄,也稱 ﹃木簡﹄。每支簡或扎上面只豎寫一條文字。將這些寫了字的條狀簡編聯(lián)起來,就是中國最早的書了,稱為﹃策﹄,即冊。而那些比簡寬厚的稱之為﹃牘﹄。用竹片制成為﹃竹牘﹄,木片為﹃木牘﹄,牘上面可以寫兩到三條字,是單片使用的。
竹簡的使用極為悠古。商代就有寫簡為冊的記載。它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至魏晉使用極為普遍。公元四世紀,由于紙的廣泛使用,竹木簡牘又與紙張并行數(shù)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恒玄下令禁止,簡牘制度方告結(jié)束,為紙抄本所代替。
根據(jù)書寫的內(nèi)容不同,簡的長度亦有差別。最長的﹃三尺簡﹄是﹃書法律﹄用的,所以漢代人有﹃三尺律令﹄和﹃三尺法﹄之說。而書寫儒家經(jīng)典、圣人文語、六經(jīng)之策的,則用漢尺兩尺四長(約合55.5-56.5厘米)的簡。那些通用簡牘的長度則多為漢尺一尺,所以書扎又稱為﹃尺牘﹄﹃尺書﹄或﹃短書﹄。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發(fā)明以前書寫典籍、文書等的主要材料,可以說是古老的圖書之一。在記錄中,竹簡最著名的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279年,晉朝汲郡人(今河南衛(wèi)輝市)從戰(zhàn)國時魏襄王的陵墓中,發(fā)現(xiàn)一部用竹簡寫成的魏國史書,稱之為《竹書紀年》。目前簡牘學(xué)以驚人的速度成了世界性科學(xué),它飽含了史學(xué)、考古、古文字、文獻、書法等多角度的領(lǐng)域。
陶豫進寫竹簡已經(jīng)頗有些日子了,問他寫簡的初衷,他總是自嘲說想換幾個錢花。他當然知道寫簡賺錢是不大可能的一件事兒,因為在這個時代,人們會動輒幾千的花錢吃飯,花錢買包,都不會用其中的幾分之一去買一冊自己看不懂的手工簡冊。其實他心中真正的愿望,是那種心涉文字之川、之境的體驗與感受。他認為沒有古文字的強悍功底,只能蜻蜓點水,看文字,終究表淺,自己動手是最有成效的??春啿粚憶]有味道。而他竟也沒有幾冊在手,不是被好友收藏,就是被人要走,甚或因陌生人的夸贊而心一熱的送了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繁雜燥亂,他卻愿意天馬行空自由地做自己。好天氣出門畫畫寫生,平常就呆在家里看書、寫字。從電腦里﹃下崽﹄出大量的資料,看他的字,分析他們,醉在那些久遠的古文字里。
他最早看的是甲骨文,那些有趣的象形文字。說那是很早以前的事兒了。以前老喜歡睡覺,看天花板,想那些我們常用的字都很奇特,于是就像幻燈片一樣,把想象中的字打在天花板上。而一旦迷上了它,便一頭扎進去游蕩,如沐愛河。認知這樣的文字,要看太多的書,于是他搜集了許多書目。完全從古老原始的文字開始,見著感興趣的點就再深入潛一潛。他說文字是活的,古老的,如星圖一般,所有的歷史都在那浩瀚的星圖中顯現(xiàn)著,所有最古老的故事都隱藏在這些密碼中,而他自己則像是一個孩子,寫字,如孩子在那千萬年流淌的清澈河水中掬起一捧水,他要盡最大的努力想象那水的源頭。
甲骨文之后,就是金文,即那些刻在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一般的金文都他都能很容易的譯出釋文,甚至許多博物館陳列的釋文錯誤也能被他一眼看出。步步走來,就是竹簡了。他認為,字是歷史是觀念。原文實打?qū)嵃讯甑奈淖謹傇诿媲?,凡是拗口別扭就是假解,真解永遠簡單、樸實。
無論畫畫寫字,他做事總是立竿見影,寫簡也是這樣。他開始自己削竹、裁切、刮青,烘烤,把做好的空白簡綁成一捆捆放好,剩下的就是最醉心的時刻了。在靜悄無聲息的世界里,小竹片左手拿,右手寫,不在乎慢、穩(wěn),在乎的是一種氣韻。他寫的簡冊文字里,有著溫柔與寬厚、沉穩(wěn)與圓潤。他說楚字浪漫,秦字樸素,晉字如短刀,吳字多鳥蟲、裝飾。他先后寫成了郭店楚簡中的《老子甲》《老子乙、丙》《筮法》《茲衣》《太一生水》《魯穆公問子思》等。他的簡不是簡單機械的描摹抄寫,而是在理解了每個字的字義和認知后的寫。每一次這樣的寫,便像是穿越了黑洞,回到那幾千年前文風神秘優(yōu)雅的古楚,自己像是跪坐在漆案前的小吏,窗外春風和煦溫暖,手中的筆不疾不徐。
讀書、寫字,無論是從甲骨文、金文還是到楚簡,他都埋頭做著,像是一種使命般的喚醒。喚醒那些人們對最古老的文明的認知與熱愛,那里面藏著自由高貴,藏著歷史和哲理,藏著器宇軒昂與激情。他要讓古老的精華重現(xiàn),就像是那個﹃芒﹄字的解釋;生命雖然總是既歡喜又憂傷。但要有光,要破土,雖知總會消亡,但現(xiàn)時則如錐,需扎破包裹它的布袋,要到光里,要包圍于光里,要讓人看到這小刺在光里,也如耀斑一樣灸人之眼。
2016年4月1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