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濟永樂宮是我國著名的元代道教宮觀之一,約從公元1247年開始動工,一直到公元1262年歷時十五年才建成,而永樂宮內的壁畫直至公元1358年才全部完成,前后耗時100多年的時間。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圖》壁畫面積達403平米,構圖宏偉,共繪神像286身,構成道教諸神祇朝拜最高神元始天尊的盛大行列。諸神形象有男女老少、胖瘦高矮之別, 服裝冠飾豐富華麗,位置經(jīng)營疏密有致。人物之間或對話,或沉思,亦有注目、傾聽之態(tài),彼此呼應,表情、動作無一雷同。勾勒多用吳道子的“莼菜條”線條,最長可達數(shù)尺,卻一氣呵成,勁健有力。又經(jīng)重彩勾填、瀝粉貼金,使得畫面色彩厚重,金碧輝煌,在整個元代畫史上可稱獨樹一幟。
《朝元圖》是道教壁畫的傳統(tǒng)題材,是一種極為流行的構圖形式,唐吳道子所繪《八十七神仙圖》、北宋武宗元所繪《朝元仙仗圖》都是代表之作。就構圖來看,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題材,將白描發(fā)展至工筆重彩,整幅作品將現(xiàn)實中人的氣質巧妙地運用到諸神形象中,渾然天成。其中帝王的崇圣之表、仙道的修度之顏、儒士的高識之風、武士的剛烈之貌、玉女的端嚴之態(tài)、神鬼的威懾之狀,均被恰如其分地提煉出來,曲折地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各階級、族群的不同人物,像是一部歷史人物圖像的總匯。
諸神并未分開男女兩列,而是穿插站立。雷部諸神、太乙神與八卦諸神,均為男像,性格、表情各具典型性,或鼻翼擴張,或怒目而視,與玉女的細膩溫柔,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諸多男性神祇均以黑色或深色面部示人,與白凈瑩潤的玉女相映成趣;而畫中玉女多為丹鳳眼、柳葉眉,男神們則雙目如炯,眉毛如劍,一柔一剛,效果鮮明。幾乎每位主神旁邊都有兩位或兩位以上的玉女守護,在構圖上都起到了平衡了畫面的作用。毫不夸張地說,這幅作品是道教壁畫發(fā)展的最后一個高峰,其中的女性形象則可看作元代仕女畫中的代表。
中國的仕女畫形成于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興盛繁榮于唐代,當時的畫作熱衷于表現(xiàn)上層婦女的生活狀態(tài),如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等。進入北宋,隨著禮教的推行和理學的興起,社會風氣漸趨保守,山水、花鳥日漸流行,仕女畫殊乏容身之地。入元后,文人畫占據(jù)畫壇主流,山水題材興盛,卷軸畫中女子形象幾乎不見。所以《朝元圖》壁畫中的女性形象可謂盛況空前,既有高貴典雅的年輕女性,也有安詳從容的中年婦人,其對人物形象、服裝、配飾的描繪與內心表現(xiàn),都取得了很高成就,而在色彩、線條運用及審美等方面,更是堪稱元代工筆重彩畫中的經(jīng)典。
細觀圖中的眾多神祇形象,可知女性崇拜在道教的神殿里非常直觀。畫中以西王母為首領的一眾女性仙人,共計25人,其中玉女18人,月神、水星、火星、電母各一人,還有一位金母元君和一位后土皇地祇,以及一位待考的女性形象。她們的高度、大小大致一樣,但畫師們利用不同的面部表情、動態(tài)、衣著及各種配飾,來加以區(qū)分,突出每個女仙各不相同的身份地位。
壁畫中的后土皇地祇是《朝元圖》中主神之一。她神情寧謐,雙手持竹龕,鳳冠上綴飾著“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八卦標志,正襟端坐在鳳椅上,身著霞帔,袍袖垂于兩側,整體呈正三角形構圖,于平穩(wěn)中顯露威嚴之相。華蓋、寶扇等儀杖齊全,顯示其尊貴的地位。南壁西側的電母則面部表情凝重,透漏著一股女性的雷厲風行之態(tài),其全身被遮擋大半,面部刻畫為點睛之筆。西壁中段的奉寶玉女手捧香爐,頭戴花冠,身穿廣袖衫,寬衣飄帶,長裙及地,通身不見絲毫世俗氣,極具神韻,是《朝元圖》中唯一全身完整的玉女形像。其他玉女的身上也都佩戴飾物,手上有的捧靈芝、珊瑚、鮮果等,有的執(zhí)華蓋、祥幡,透露出畢恭畢敬和虔誠的神態(tài)。
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朝元圖》中的女性人物因身份地位不同,從而賦色不一,以彰顯尊卑品階。比如面部的設色,雖然同為女性,顏色卻不盡相同。后土的面部色彩多以暖色朱砂為主,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玉女面部則以藍色加白為多,色相稍微偏淺,以突出其嫻靜溫順;電母的面部則以黃色偏多,呈現(xiàn)雷厲風行的個性特征。
而縱觀全圖,大面積的石綠為主要色彩,又將少量土紅、石青、土黃、白、深赫等顏色穿插在畫面中,將不同純度、色相、明度的顏色組織起來,竟達到極豐富的層次,突出了畫面中諸神的主次關系以及前后的空間感,使得人物雖多,卻絲毫不見凌亂。女性形象再輔以瀝粉貼金、勾金、雕填等技術來刻畫,尤其以瀝粉貼金為主,突出衣袖、瓔珞、花鈿等局部的立體感,增添了畫面色彩斑斕的效果,裝飾感十足。
特別值得重視的還有畫中的線條。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筆“,用在此處很恰當。《朝元圖》繼承古代工筆繪畫傳統(tǒng),幾乎全以勾勒線條來對對象進行造型,對象的姿態(tài)樣貌、結構表情,主要靠線條的精準、用線的力量以及線的變化來處理。其中女性人物用線流暢,通過線條粗細的微妙變化來表現(xiàn)面部、服飾及頭飾的質感,并賦予畫面以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增強了畫面的藝術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一直以來,從學者到大眾,對卷軸畫的重視程度都大于壁畫,因后者為民間畫工所繪,故而多被輕視。但是,細細品味研讀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壁畫,我們就會為其宏大的規(guī)模以及在形象塑造、構圖、線描、色彩及繪制技藝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感到由衷地贊嘆。而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代表了元代仕女畫的最高水平,具有豐富的文化與審美價值,是歷史遺留的璀璨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