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作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服飾文化也達到空前繁榮。隋唐服飾體系展現出多元文化特征,在服裝的款式、配飾的風格、面料的織造工藝、紋飾圖案等諸多方面均呈現出大量的異域元素。隋唐服飾文明對其后的服飾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譜寫出古代服飾藝術最燦爛耀目的篇章。
隋是中原地區(qū)在經歷“五胡亂華”后,由漢族政權重新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結束了近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政治逐漸穩(wěn)定,民眾得以休養(yǎng)生息,經濟慢慢復蘇,絲、麻等紡織原料產量遞增,織造工業(yè)水平逐步提升,同時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也刺激了服飾的規(guī)?;a和貿易流通。
隋文帝勤儉治國,提倡衣著節(jié)儉,因此隋立國之初在服飾禮制上并無嚴苛的尊卑等級區(qū)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全國男子都“不穿綾綺,無金玉之飾,常服率多布帛,裝帶不過銅鐵骨角而已”。隋煬帝即位后,為宣示威嚴,開始推崇奢華的服飾。首先重新確立了先秦以來的章服制度,使得“肩挑日月、背負星辰”成為帝王冕服的經典標識。然后,又對后宮及文武百官的服制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隋書·禮儀志》記載了當時重定服制,規(guī)范各級官服式樣的情況。例如官員戴冠要在頂部插上橫簪,簪以金、玉、犀角、象牙等材質來區(qū)分等級,同時按照品級不同,官員袍服顏色也有所區(qū)別。
隋代服飾藝術既繼承了前朝,又有適應新情況的改革,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指出:“入居中原西北方諸民族,此興彼落,前后相繼約兩個世紀,衣食住行相互影響,極為顯著。到隋代統(tǒng)一時,為團結諸部族統(tǒng)治者上層,有數以萬計(甚至于以十萬、二十萬計)的蕃客胡人,集中長安定居或轉遷南方?!?這種胡漢聚居、中西文明交融的狀態(tài)也體現到了服飾文化之中。隋代服飾總體上對西亞及北方草原民族的服飾風格進行了吸收、借鑒,并加以改造。
我們通過出土文物,如隋代陶俑、壁畫等,可知當時平民階層女子發(fā)式一般較簡單,作三餅狀重疊,額部鬢發(fā)剃齊,上平而闊,身穿緊窄合身的圓領或者交領短襦、襖、衫,著小袖、高腰拖地長裙,裙身緊到胸部以上,腰系飄帶,給人以一種俏麗修長的美感,這顯然是承襲了北周舊制。而貴族婦女出行時,往往穿著昂貴的絲質大袖服、長裙,外加披風小袖衣,體現了當時的風尚。受異域文化浸潤,源自西方的波斯、薩珊、粟特的服裝款式在當時也很受歡迎,典型的例如用毛織物做成的披肩、披風,綴有各類彩色織條的小口袴和有復雜紋飾的軟底錦靴。
隋代女性發(fā)式還有盤桓髻、翻荷髻、九貞髻、坐愁髻等,其中最流行的當屬盤桓髻。盤桓髻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描述:“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至今其發(fā)不絕?!北P桓髻的梳法是“將頭發(fā)三疊盤繞為云朵形,頂部略寬,額發(fā)剪齊”,這是北周以來“開額”的舊俗遺存。在隋代墓室壁畫、敦煌壁畫以及出土女性陶俑上,均常見梳盤桓髻者,且身份無分貴賤,由此可以推斷這種發(fā)式在當時的流行程度。
隋代服飾文化雖也堪稱豐富多彩,但與繼之而起的唐相比,還多有不如。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最強盛的王朝之一,疆域遼闊,文化多元,服飾形制絢麗迷人,成為中國服飾史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階段。
唐人追求時尚,重視穿著,使之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服飾不僅汲取魏晉六朝以來的傳統(tǒng),又吸收外來之精華,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富麗高貴、氣象博大的服飾文化。
唐初,太宗李世民命長孫無忌等人,在前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議定天子、百官冕服制度?;实勖岱郑骸按篝妹帷⑿柮?、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六種?!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具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饗、拜表大事之服也”。規(guī)定五品官員以上陪祭、朝賀、大宴會時要穿“具服”(即朝服)。無論君臣,日常都只穿圓領衫袍,僅以袍服顏色以及腰帶的質地、紋飾來區(qū)分高低貴賤。圓領和翻領服飾由胡人引入中原,自隋唐開始盛行,其后演變成官式常服。圓領服飾延續(xù)到五代宋明,還對日本、高麗(朝鮮)等國的冠服制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唐代文物中我們也時??吹焦ヮ^、穿圓領袍衫的男子形象,這是當時的服飾時尚。
中國古代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五種純正顏色,即青、赤、黃、白、黑;間色是指五種混合色,即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隨著禮制的逐漸完備,正色和間色也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短茣酚涊d:“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大紅),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钡搅颂聘咦跁r期又進行了細分,把深淺色也納入服色制度,三品以上著紫色,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據宋人王楙《野客叢書·禁用黃》所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碧埔郧肮倜?、庶人均可穿黃色,自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后,黃色逐漸成為皇室專用色,而庶人只能著白色,這也是后世稱老百姓為“白丁”的由來。
唐代紡織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織造工藝高超,紡織品種類豐富,包括毛紡、麻紡、絲紡等,其中以絲織品最為著名,遠銷各國,聞名域外。唐代的手工業(yè)大多由政府專營,絕大多數工藝精湛和質地上乘的服飾都供應給皇室貴族及上層人士,僅余少數進入市場流通。普通民眾日常穿戴的大多還是農民家庭副業(yè)生產,以及城市私人手工業(yè)作坊的少量產品。
與其他歷史時期一樣,唐代服飾也伴隨著社會變遷而發(fā)生藝術風格的嬗變。這個過程大致經歷了初唐的秀麗清雅、盛唐的博大開放、中唐的瑰麗多姿,以及晚唐的婉約細膩等四個階段。公元755 年爆發(fā)的“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力由盛轉衰,整體的藝術風格也逐漸由雍容大氣過渡到精致、繁復。進入晚唐,隨著政局、經濟日趨動蕩不安,藝術也呈現出低徊、多愁善感的氣質,這種傾向一直延續(xù)到五代。
因為唐代社會的包容和開放,婦女地位之高空前絕后,女性服飾之美也堪稱巔峰。貴族女性服裝面料高貴,式樣繁多,色彩鮮艷,往往還搭配精美配飾,而且重視發(fā)髻和面部妝容。根據考古資料以及文獻記載,唐代女子發(fā)式有反挽髻、百合髻、蹄順髻、半翻髻、樂游髻、愁來髻、盤桓髻、變環(huán)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高聳的發(fā)髻配以金、銀、玉、玳瑁、珠翠花鈿制成的簪、釵、步搖等首飾,加上各色雍容華貴的袍服,一起構成了唐代貴族女子的絕代風華。
唐代貴族女性的日常著裝更是極具時代特色。從墓室壁畫、敦煌壁畫以及陶俑來看,除了朝堂禮服外,她們平日穿著大致有三類,即襦裙、胡服、女著男裝。初唐因上距隋代不遠,女性服飾打扮與隋相近,皆上穿小袖短襦、帔帛,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綢帶系扎。這種襦裙形制之后數百年雖屢經改良,并受到流行服飾的沖擊,但在剪裁上始終保留了基本特征。盛唐時期來自西域的胡服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青睞,已融入日常生活而成為最時髦的裝束。女性更是衣著大膽,時常嘗試新奇的服飾。盛唐時期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和長裙的裝束,外面再加帔帛,盡顯華貴雍容。而這期間女子穿著男服也成為一時潮流。文獻記載:“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中晚唐以后,漢風回歸,胡風勢弱,女裝服飾風格再度發(fā)生改變,改良后的襦裙又成為宮廷和城市婦女的主要著裝類型。
隋唐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一個飛躍發(fā)展時期,華夏文明、異域文化在此期間互相融匯、大放異彩,從服裝款式到材質、色彩、紋飾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無論是衫袍、冠帽、鞋履、發(fā)式還是妝容、首飾都表現出了大氣、自由、華美的藝術風貌??梢哉f,隋唐服飾文化對后世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