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各有自己的表達習(xí)慣,在翻譯的時候,按母語的表達習(xí)慣來翻譯,會讓譯文更加順暢,更有美感。在The Rain Maker這篇文章的翻譯中,許多小翻譯家都注意到了這點,這讓人感到很欣慰。
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熟練掌握母語。對小翻譯家們來說,可以先從小的地方開始。對此,我們可以就2016年03期《我是翻譯狂》欄目的The Rain Maker這篇短文談?wù)劇?/p>
狀元 逄天嬌
人工降雨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第二實驗小學(xué)605班
帕克穿上他的新雨衣,蹬上新雨靴,戴上新帽子。“今天這里會下雨嗎?”他問奶奶。
“不。今天陽光燦爛,萬里無云?!蹦棠陶f。
“那明天呢?”
“明天仍然會陽光燦爛?!蹦棠陶f。
帕克脫下雨衣,雨靴,摘下帽子。他坐下來,想啊想。然后他把想法告訴了奶奶。
帕克又穿上雨衣,蹬上雨靴,戴上帽子。他走到外面拉出水管和灑水器。又打開了水龍頭。
“好消息,奶奶,”帕克大聲喊道?!拔业男掠暌?,雨靴,和帽子沒有讓我淋濕,我很好!”
榜眼 黃雨晴
制雨者
江蘇省無錫市南長街小學(xué)六(5)班
帕克穿上了他的新雨衣、新雨靴,戴上了新帽子?!敖裉鞎掠陠幔俊彼麊柲棠?。
“不。太陽閃著光芒,天上也沒有烏云。”奶奶說。
“那明天呢?”
“明天也是個晴天?!蹦棠陶f。
帕克脫下他的雨衣、雨靴和帽子。他坐下來想了會兒,然后告訴奶奶他的主意。
帕克又穿上了雨衣、雨靴,戴上了帽子。他跑出去,拉出水管和灑水器,又打開了水龍頭。
“好消息,奶奶!”帕克喊道,“我的新雨衣、雨靴和帽子能讓我保持干爽!”
參考譯文
播雨者
文/卡洛琳·奧斯特蘭德?譯/陳榮生
帕克穿上新雨衣,蹬上新雨靴,戴上新帽子?!敖裉鞎掠陠幔俊彼麊柲棠?。
“不會。陽光燦爛著呢,也沒有烏云?!蹦棠陶f。
“那明天呢?”
“明天還會是晴天?!蹦棠陶f。
于是,帕克脫下雨衣、雨靴和帽子,坐下來開始想辦法。隨后,他將自己想的法子告訴了奶奶。
接著,帕克又穿上雨衣,蹬上雨靴,戴上帽子。他走到外面,拉出水管和噴頭,然后打開了水龍頭。
“奶奶,好消息,”帕克大聲喊道,“我的新雨衣、雨靴和帽子沒讓我淋濕,而且穿著很舒服!”
首先說說減。英文中的人稱代詞用得很多,但中文卻用得不多。比如,穿上“他的新雨衣”,就沒有“穿上新雨衣”來得順暢。這是減法,也就是減掉人稱代詞。所以,在參考譯文中,人稱代詞就沒有完全對應(yīng)譯出。
其次說說增。英文中的put on可以接衣、帽、鞋等,而中文卻不能說“穿帽”,只能說“穿衣戴帽”,因此,我們就得加詞了。這里逄天嬌和成音璇同學(xué)譯得都很好,譯成“穿上新雨衣,蹬上新雨靴,戴上新帽子”,在此我就直接借用了。
明眼的同學(xué)肯定已經(jīng)看出第一句譯文就有增減了。減了“他的”,增了“蹬、戴”以及兩個“新”字。當(dāng)然,后面那兩個“新”字也可以不增,用了是更加強調(diào)衣、鞋、帽都是新的。
而第三句Will there be any rain tomorrow?在這里可以減譯,不用譯成“明天會下雨嗎”。因為第一句帕克已經(jīng)問了“今天會下雨嗎”,接著再問直接用“那明天呢”就行了,因為聽者根據(jù)上下文肯定能明白提問者的意思,再把整句問出來就有點不符合口語表達習(xí)慣了。
最后想說的是,增減不是隨意的。比如,有同學(xué)將“雨衣、雨靴和帽子”譯為“防雨裝備”,這不是不行,但原文用圖來強調(diào)這幾個詞,我們就應(yīng)該盡量將它們譯出,畢竟“防雨裝備”有很多。
總體來說,逄天嬌和黃雨晴對原文把握得還是比較好,她們的譯文,一是文字較通順,二是在該添加的時候添加了,該省略的時候省略了,而且還尊重了原文,沒有生編亂造。
當(dāng)然,其他同學(xué)的譯文也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成音璇同學(xué),語言干脆利落,只可惜行文中意譯太多,有脫離原文的現(xiàn)象。而逢雷譯的題目《等雨的帕克》,李宗義譯的“戴上雨帽”和“摘下雨帽”,也很有特色(我之所以沒有借用“摘下雨帽”,是因為中文也有“脫帽”的說法,省去“摘下”一詞,就更簡練了)。最后老師要說的是,能進入一甲名單的同學(xué)都很棒,你們的譯文基本都翻譯出了原文的意思,只是個別地方還需再多加打磨,希望各位都能再接再厲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