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多效唑(PP333)對‘川秋葵1號’種子進行浸種,以研究多效唑對川秋葵1號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用25 mg/L、50 mg/L、75 mg/L、100 mg/L的多效唑浸種,對黃秋葵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出苗率影響不大,沒有明顯抑制作用;用125 mg/L、150 mg/L多效唑處理,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出苗率。多效唑能提高種子的簡易活力指數,有效矮化紅秋葵幼苗,增加幼苗的莖稈粗度,優(yōu)化幼苗的株型。綜合比較多效唑各處理在形態(tài)及發(fā)芽各項指標的影響結果,以濃度100 mg/L的多效唑浸種處理的效果最佳。
關鍵詞 多效唑;黃秋葵;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影響
中圖分類號:S649;Q945.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9.005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53.02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6-8-5 8:53:00
多效唑(PP333)一種以抑制作用為主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均有調節(jié)效應,能強烈抑制植物的生長,有效地控制植物的株形。PP333處理可以降低株高,增加葉綠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根系活力[1-3]。
黃秋葵屬錦葵科秋葵屬中能形成嫩莢果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近年來,黃秋葵在國內部分地區(qū)有種植。四川植物工程研究院于2006年開始引種黃秋葵栽培品種,并選育出了適合本省栽培的黃秋葵新品種‘川秋葵1號’,進行全省推廣,促進其產業(yè)化經營。育苗是蔬菜產業(yè)化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穴盤育苗具有生產效率高、成本低,易于規(guī)范化管理,幼苗抗逆性強,定植后根系活力好、緩苗快等優(yōu)點。但穴盤育苗條件下,幼苗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常常受到限制,很容易造成幼苗徒長等問題。為此,筆者采用植物生長延緩劑PP333對‘川秋葵1號’種子進行發(fā)芽試驗,探索PP333對川秋葵1號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以期為控制秋葵幼苗徒長和培育壯苗提供一定的理論與技術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川秋葵1號種子,自采種;PP333,15%可濕性粉劑,江西農業(yè)大學植?;び邢薰旧a。
1.2試驗設計
采用標準發(fā)芽試驗方法,用培養(yǎng)皿浸種,共設置6個處理和1個對照。處理Ⅰ:15%多效唑25 mg/L;處理Ⅱ:15%多效唑50 mg/L;處理Ⅲ:15%多效唑75 mg/L;處理Ⅳ:15%多效唑100 mg/L;處理Ⅴ:15%多效唑125 mg/L;處理Ⅵ:15%多效唑150 mg/L;CK:以清水浸種。每處理3次重復,每重復100粒種子。浸種24 h,用清水沖洗干凈,將種子放在室溫25~29℃的實驗室內進行催芽。每天清洗種子和更換濾紙。種子發(fā)芽后,按處理播種于穴盤中,采用營養(yǎng)土作基質,每處理50穴,重復3次。催芽開始每天調查各處理發(fā)芽種子數,出苗后7 d開始測株高,莖粗,每隔7 d測1次,連續(xù)測3次,每重復測10株。測干重采用烘箱烘干方法[4]。記錄幼苗生長狀況、葉色、生長勢、出苗率、葉片有無皺縮等。
1.3生長指標測定及分析
發(fā)芽勢(%)=發(fā)芽初期(規(guī)定時間內)正常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發(fā)芽率(%)=發(fā)芽終期(規(guī)定時間內)全部正常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簡易活力指數(V1)=G×S,式中G為發(fā)芽率、S為單株幼苗重量(g),每個重復測10株,取平均數[4]。
使用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濃度PP333浸種對黃秋葵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由表1可知,經PP333浸種處理的黃秋葵種子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以處理Ⅳ處理下為轉折點,從處理Ⅳ起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隨著浸種濃度提高而降低,且極顯著低于對照,處理Ⅵ發(fā)芽勢與發(fā)芽率最低。在簡易活力指數上,經多效唑處理后的種子僅處理Ⅵ與對照基本無差異外,其他處理皆極明顯高于對照,其中處理Ⅳ簡易活力指數為最高。
2.2不同濃度PP333浸種對黃秋葵幼苗株高、莖粗的影響
由表2看出,經過PP333浸種的各處理植株高度均明顯矮于對照,與對照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中以處理Ⅵ與處理Ⅴ的矮化效果最好,其次為處理Ⅳ與處理Ⅲ,再次為處理Ⅱ,最差為處理Ⅰ。在幼苗莖粗上(表3),PP333浸種使各處理幼苗莖均增粗,處理Ⅰ、Ⅱ、Ⅲ、Ⅳ、Ⅴ比對照大,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處理Ⅵ莖粗比對照大,達到差異極顯著。從幼苗外觀形態(tài)上看:對照株高很高,莖稈細嫩、略彎曲,處理Ⅰ株高比對照略矮,莖稈差別不明顯,而處理Ⅱ、Ⅲ、Ⅳ、Ⅴ、Ⅵ的幼苗株型較矮,莖稈較粗壯,葉色濃綠,生長表現茁壯。
2.3不同濃度PP333浸種對黃秋葵植物性狀的影響
由表4可見,在葉面積上,各處理均比對照小,處理Ⅰ、Ⅱ、Ⅲ、Ⅳ與對照差異不顯著,處理Ⅴ、Ⅵ與對照有顯著差異;各處理的葉片都無皺縮現象發(fā)生。在地上部干鮮重比上,經PP333浸種的各處理均大于對照,且各處理與對照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各處理的地上部干鮮重比隨PP333浸種劑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以處理Ⅵ為最大。在地下部干鮮重比上,各處理均比對照大,處理Ⅰ略高于對照,無顯著差異,處理Ⅱ、Ⅲ、Ⅳ、Ⅴ、Ⅵ則極顯著高于對照,其中處理Ⅵ的地下部干鮮重比最大。各處理的葉片數無明顯差異。在出苗率上,處理Ⅰ極顯著高于對照,處理Ⅱ、Ⅲ雖略高于對照但無顯著差異,處理Ⅳ與對照差異顯著,處理Ⅴ、Ⅵ與對照差異極顯著。在根系數量上,處理Ⅰ與對照相同,處理Ⅱ、Ⅲ與對照有顯著差異,處理Ⅳ、Ⅴ、Ⅵ與對照有極顯著差異,其中以處理Ⅳ根系個數最多,處理效果最好。在根長上,經PP333浸種處理后均大于對照,處理Ⅰ、Ⅱ、Ⅲ、Ⅴ、Ⅵ與對照無顯著差異,處理Ⅳ與對照有顯著差異,故處理Ⅳ的根最長,處理效果最好。
3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用25 mg/L、50 mg/L、75 mg/L、100 mg/L的多效唑浸種,對黃秋葵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出苗率影響不大,沒有明顯抑制作用;用125 mg/L、150 mg/L多效唑處理,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出苗率。多效唑能提高種子的簡易活力指數,有效矮化黃秋葵幼苗,增加幼苗的莖稈粗度,優(yōu)化幼苗的株型。綜合比較多效唑各處理在形態(tài)及發(fā)芽各項指標的影響結果,以濃度100 mg/L的多效唑浸種處理的效果最佳。本試驗中多效唑處理黃秋葵種子后,能提高種子的簡易活力指數、矮化幼苗株高等,與王艷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但最佳多效唑濃度不同,可能與品種和試驗條件不同有關。但對幼苗處理的最佳多效唑濃度,與‘川秋葵1號’幼苗在定植大田后長勢及產量等有關,需有待進一步生產試驗進行確定。
參考文獻:
[1]王世平,賈惠娟,高治軍,等.多效唑對桃樹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園藝學報,1993,20(2):139-144.
[2]金波,東惠茹.多效唑使水仙制矮的機理[J].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3,8(3):44-48.
[3]趙瑞,馬健,李飛.黃瓜穴盤苗株型調控研究[J].長江蔬菜,2000(12):33-36.
[4]畢辛華,戴心維.種子學[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8.
[5]王艷,任吉君,文素珍,等.多效唑對紅秋葵幼苗生長及生理活性的影響[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8,47(2):191-193.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