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亞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雙語教育漫談
張詩亞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文章通過翔實的史料分析探究了“雙”“語”“文”等字源,在將漢字與拼音文字對比的基礎(chǔ)上,闡明了漢字的特點,提出漢字教學要結(jié)合自身的特點;進而對“語”“言”“文”幾個概念進行定位,主張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需要進行立法來加以保障;最后以大數(shù)據(jù)時代為背景,提出要將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優(yōu)勢轉(zhuǎn)變?yōu)槊褡褰逃酥岭p語教育的發(fā)展優(yōu)勢,推動民族教育乃至雙語教育的發(fā)展。
雙語;雙文;法律地位;大數(shù)據(jù)時代
雙語教育是民族教育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在這個領(lǐng)域談不上有深入的研究,但對此也不能說沒有感受,在此跟大家交流一下。
雙語教育中的“雙語”,是值得推敲的?!罢Z”,是簡化字;“雙”“語”,都是簡化字?!半p”是什么?兩個“又”指什么?“手”,這才是正確的。從小學開始一般把它教成“又”,這是錯誤的。在漢字的偏旁部首里沒有“又”,只有“手”。“手”的誤讀實際上是我們的文字被曲解得太多的一個典型例子。這是一只“手”,稍微變一變就成了所謂的“又”。我們一定要注意,漢字里所謂的“又”旁都是跟手有關(guān),跟“又”沒有關(guān)系。因為人有兩只手,所以簡化變成了雙。一個“又”是一只鳥,一“雙”是兩只鳥,一塊兒飛,叫“雙”。這個字,我們把它簡稱為“雙”。它是怎么來的呢?是從西文翻譯來的。西文里的“雙”用double,然而“double”跟中文的“雙”不同,簡單地用“雙”翻譯double不對。double是重復,比如說,打橋牌,里面的加倍,你叫了加倍,對方反叫double“再加倍”,所以double是加翻、重復、倍的意思。我們往往認識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都沒有仔細的推敲。
“雙語”從哪兒來的呢?從日本來的。日本人用中文去翻西文,然后組合而成了一個“雙語”。在香港由于歷史原因形成書面語交際上中文、英文均使用的狀態(tài);口語交際上使用國家通用語言、英語、粵方言,叫做“雙文三語”,這和我們的“雙語”稱呼有很明顯的區(qū)別。區(qū)別在哪兒?中文、英文,這里是用“文”。然后“語”,漢語、粵語、英語,這三個“語”,它以發(fā)音來區(qū)別,粵語是音,是漢語的方言?!盎浾Z”沒有獨立的文字,它所依附的文字跟我們說的漢語完全是一個根。于是,一個叫“文”,一個是“語”。當我們談這個詞的時候,比如,西北話、東北話、粵語、吳儂軟語等,“言”“語”“文”,在漢語里是完全不同?!拔摹笔鞘裁??“文”,《說文解字》里面解釋:“文,錯畫也?!卞e文,交錯的、多彩的,不是一個顏色的才能錯。“文絲”,天上有各種各樣的云彩,于是叫“天文”。地下有各種各樣的山高、水低,山靜、水動,各種各樣的“地文”?;疤煳摹薄暗匚摹币猿伞叭宋摹薄?/p>
《易經(jīng)》里面講化成人文,“人文”又是人類的文化。人類的文化是從哪兒來呢?從符號抽象而來。比如說,今天陽光很好,太陽照進來。陽光中“陽”是什么呢?在中文里實際上是“日”的同義詞?!叭铡笔仟汅w字,但“陽”不是獨體字,是合體字。到底把我們現(xiàn)在研究的“雙語”叫什么呢?我談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正名的問題。恐怕我們似是而非的認為這個名就應該是這樣,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雙語”。仔細想一想,實際上中國何止是“雙語”,例如在廣東有教普通話的,也有教粵語的,我們把它也叫雙語教育嗎?恐怕按雙語教育含義理解,大家覺得這不應該算。但是,按照雙語的內(nèi)涵它似乎又應該算。就學科界限,我們討論發(fā)現(xiàn),“雙語”定義的邊界不清。邊界不清是因為什么呢?因為語言,漢語在語言上表述不同。
“言”是什么?“文”是什么?“語”是什么?區(qū)分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陽”在英文里面叫sun,同樣一個東西,英文叫sun,聲音不同了,于是有形,形不同。仔細分一分,有形有音,一個語言一個文字,三大要素來了。我們要弄清形是什么,音是什么。比如,這個“日”是形,這個“陽”是形。從開始上小學,我們一直認為學漢字一定要先學拼音,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識。漢語拼音進入漢字系統(tǒng)非常晚,1958年,簡體漢字以后才有拼音改革。在此之前,比如民國時期,甚至包括現(xiàn)在臺灣省用的都是注音字母。臺灣省用的注音字母是錢玄同在民國時期開創(chuàng)的。中國漢字的發(fā)生、發(fā)展,比如說,“日”,這個字從古到今,都沒有簡化過。從它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候就是這樣,只是把它變成了方塊,這個“日”像天上的太陽,自然物的象形。象形因甲骨,甲骨是刻,刻字的曲線極不好刻,所以用刀,硬的刀,硬的骨頭,載體上面是硬的,下面是硬的,所以把它方塊化了,這就是漢字成為方塊字的由來。這個字,從古到今沒有變,我們看到它可以想到天上的太陽,這是象形。英文里面的sun,不象形,沒有形狀。它只有字的形,字母的形,sun是s、u、n拼出來的。
拼音這個系統(tǒng),對象形文字,對學習者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象形,是大腦哪個半球在活動呢?不象形又是大腦哪個半球在活動呢?哪個器官攝入象形信息呢?不象形是哪個器官攝入信息呢?凡是形是視覺,凡不象形是聽覺。聽覺來的,靠的是拼音,拼的是音,從音來的,音必然是聽覺。再分析一下,從人類獲得信息,它的主要通道是什么?視覺占多少,聽覺占多少?心理學方面對多媒體領(lǐng)域的研究基本上已經(jīng)有了定論,人類獲得信息的絕大部分來自于視覺,視覺獲得的是83%,聽覺、嗅覺、觸覺等加起來還不到20%,只占少數(shù)部分。
漢字是象形,如果大家研究一下漢字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有獨體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540個部首就是由540個獨體字發(fā)展而來的。漢字當中兩個“象”,一個是“象形”,一個是“象聲”。什么是象聲呢?嘩嘩,噼里啪啦,這些就是象聲詞。長江的“江”,“江”字右邊的“工”是表示聲音,黃河的“河”,“河”字右邊的“可”表示聲音,這也叫形聲字,用它一半的字符表示聲音范疇,一半的字符表示意義范疇,這樣構(gòu)成的字就叫形聲字。象聲、象形,兩個象加起來占了漢字的百分之九十幾,然后是會意、假借、轉(zhuǎn)注,六書當中的其他幾個占得很少。會意是非常精彩的。比如,一橫,凡是在漢字里面,寫在最上面的那個橫代表“天”。為什么代表“天”呢?把“天”這個字變一變,人頭頂上頂?shù)奶?,這是會意字,變成兩個字了?!按蟆笔且粋€獨體字,“一”是一個獨體字,于是這一橫一畫開天。在新疆這種情景特別明顯,在任何平原上,看天地,天地相交透視的結(jié)果都是“一”,匯到“一”上面?!耙弧狈值缴厦妫厦婺且粰M就是“天”,“一”到下面,下面那一橫是“地”。這是會意字,我們教學時,如能這樣教,會便于學生的理解。形,象形,最接近所要表現(xiàn)出的自然物。看到這個形,會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一是,接受通道寬;二是,它產(chǎn)生的接受的信息想象多、組合多,不是簡單的只給一個音的字。所以,漢字里邊這類象形字、會意字引起的多語義、多意境非常精彩。
“雙文”跟“雙語”絕然不同。雙語,我們最早研究不同地方說的話叫“方言”,“方言”這個詞是西漢時揚雄寫的一本書,書名就叫《方言》。西漢揚雄為寫這本書做了很多調(diào)研工作,這種調(diào)研工作現(xiàn)在被我們翻譯成田野考察,實際上是不對的,西文里面就是field work。field是場域、處所、地方,這個現(xiàn)場的work就是調(diào)查工作。揚雄以當時西漢時候的洛陽話作為標準音,拿一個同樣的東西讓天下五方的人用他自己的話把這個東西說出來。他把這個聲音不同但是說的同一事物,比如,天上的太陽,西文叫sun,我們叫“日”,說法不同但是實際上指的是同一事物。他把這些音都記下來,然后形成了每個地方的言,這叫“方言”。當時考察的地方有限,因為以前的交往不像現(xiàn)在的交往非??旖莘奖?,那時交通極其不便,產(chǎn)生這些文字的時候,不要說是飛機、火車、汽車這些現(xiàn)代交通工具,連馬車都很難。所以,形成了一個狹隘的、封閉的圈子,形成了獨特的言?!把浴笔鞘裁??《說文解字》里說直言曰言,“語文”的“語”,就是我的言,吾言。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中國那么大,有個非常獨特的東西,是在我們談雙語教育的時候必須明白的一點。秦統(tǒng)一天下,雖然其過程很殘暴,虎狼之師,橫掃千軍。但是結(jié)果是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沒有豐功偉績,皇帝不敢上泰山。為什么呢?“封”是對天的祭祀,叫“祭天”?!岸U”是對地的祭祀,到泰山既能祭祀天,又能祭祀地。秦始皇認為自己威震四海,天下歸一,所以他到泰山封禪。書同文,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個字。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里面這三個字背后的含義極其豐富。標準文字是什么?學者對此爭論很大,通常書上說統(tǒng)一于小篆。小篆誰寫的呢?是李斯的范本。小篆我前面談過,用刀刻甲骨,是青銅的刀刻在甲骨上。這些細節(jié)非常重要,那么青銅器上刻的是什么呢?青銅器上的泥范是用泥在上面做的范,刻字是用竹片,不是青銅。所以,竹片跟青銅刻的材料不同,結(jié)構(gòu)不一樣,所以甲骨上刻的文叫“甲骨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六國都有自己的文字,春秋時期已經(jīng)發(fā)明了毛筆,因為有毛筆所以寫字不再硬生生地刻了,是軟的了。于是,就不僅僅是直角,可以有圓弧了,李斯就用毛筆寫了小篆。小篆是有圓弧的,可那個時候沒有發(fā)明紙。能夠流傳下來的載體是什么?一刻在石頭上;二刻在青銅器上??淘谑^上叫石文;刻在青銅器上叫金文或鐘鼎文,這還是刻的。而寫,不是刻了。寫在兩種東西上,一是寫在綢、緞上,叫帛書;二是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條上叫做竹簡,寫在較寬的竹片或者木板上叫木牘,牘就是木片。這些東西都是載體,關(guān)鍵是李斯寫的是秦始皇的豐功偉業(yè),他的一篇頌詞《祭泰山》被刻到了泰山上,這是把毛筆寫的變成石頭上刻的,這就是著名的泰山刻石。
李斯的“泰山刻石”,其中有很多細節(jié),比如他怎么把用毛筆寫的圓的字,在石頭上刻下來?可惜看不到。文字的演變也是值得考究,比如說小篆,哪些是取自于楚系文字的鳥篆蟲書,哪些又取自于齊國?齊國的文字保留在哪兒呢?保留在古錢幣上面。只有通過當時器物上文字的比較,我們才能找到文字演變統(tǒng)一的軌跡。湖南湘西里耶古城的博物館非常值得看。那里前所未有地出土了三萬多塊竹簡、木牘,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秦簡、漢牘。這里有學術(shù)上至今沒有定論的問題,就是秦統(tǒng)一的文字到底是“小篆”還是“隸書”?一般書上寫的是隸書。在秦簡博物館,我們發(fā)現(xiàn)一般的公務(wù)員寫的,包括戶口、檔案、上稅、打官司,還有九九乘法表,細節(jié)非常豐富,這些內(nèi)容絕大部分是用“隸書”寫的。我推測,秦實際上普遍流行的統(tǒng)一文字:一是高層的、華美的,就是李斯的小篆。為什么呢?在甘肅蘭州出土了一個“秦權(quán)”,秦青銅的秤砣叫“權(quán)”。這個秤砣上正好刻了秦始皇的詔書:天下統(tǒng)一度量衡。度量衡要是出了問題買賣就沒有定準了。秦權(quán)上面就頒布了詔書,文字是篆;二是民間的交易,是隸。所以,秦朝統(tǒng)一使用的文字應該是“篆書”“隸書”。很多書上講的是先有“篆”后有“隸”,“隸”從漢朝才開始有,這么演變而來,我個人認為這個結(jié)論不準確。我個人認為“篆書”“隸書”并存:凡國家的禮器用的是“小篆”,凡絕大部分的民間的公文、交往用的都是“隸書”。
文字演變“篆”“隸”并存,便是我們雙語教育一定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中國那么大,從公元前秦統(tǒng)一中國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幾千年不分裂,這其中必有原因?那個時候沒有現(xiàn)在的廣播、電視、網(wǎng)絡(luò)等新媒體,也沒有推行普通話,大家說話各說各的,但用的文字從秦一統(tǒng)天下開始。楚漢相爭,劉邦把項羽打敗,統(tǒng)一天下,但秦的所有政治制度、國家體制全盤被漢接收,所以,漢的政治制度仍然保持了國家一統(tǒng)。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靠的就是“文字”。沒有“文字”的統(tǒng)一就沒有思維的統(tǒng)一。上面我專門提到了同樣的“文”叫法不同,比如說,同樣在漢語的方言里面叫的名詞絕然不同,但是只要一寫下來就相同,也就是說統(tǒng)一的形一文字形成了多民族的多語言并存、多方言并存的局面。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口語發(fā)音不同,不是一個腔調(diào),可是,我們的思維卻統(tǒng)一了。這其中用的思維工具的物質(zhì)載體是語言,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是語言,文字是語言的核心。把口語變成書面的,這個統(tǒng)一奠定了所有中華民族心理認同的基礎(chǔ),這一點至關(guān)重要。
我們再看拼音系統(tǒng),拼音系統(tǒng)是什么呢?敘利亞東部海岸邊上靠近地中海的一個地方叫腓尼基。腓尼基人,是一個經(jīng)商的民族。腓尼基的漢語意思翻譯過來是穿紫紅色衣服的人,腓尼基(Phoenician)是我們根據(jù)它的音翻譯過來的漢字,“腓尼基”在古代希臘語里的意思是“絳紫色的國度”,腓尼基人穿的衣服是紫紅色,相傳是因為他們看見一只狗咬了海邊的貝殼,貝殼被咬壞了以后冒出了紫色的汁,然后發(fā)現(xiàn)用這種汁染上后洗不掉,就將其當作染料來染衣服。紫色在西方歷來被認為是很高貴的,后來王室的衣服,都是紫色的。腓尼基人發(fā)明了字母來記錄這些故事。有個故事是腓尼基的一個木匠外出,到了一個地方被人知道是著名的木匠,于是被邀請去做一件東西??墒撬麤]有帶工具,他就告訴東道主讓奴隸去他家里拿,拿什么東西呢?他在一塊木塊上面寫了一些符號,這個奴隸回到他家把木塊給了木匠的妻子,他妻子就如數(shù)把這些工具交給奴隸拿回去了。這個東道主很詫異:“你怎么讓她知道你的想法,知道該拿什么東西呢?你在那個木塊上弄了什么?”結(jié)果,一看這木塊,原來是些字母。這些字母成為腓尼基字母的前身。
腓尼基字母有很多,比如我們現(xiàn)在英文里面所知道的“A”,這是西文里的第一個字母,這個字母實際上是來自西文。我做過詳細研究,在大英博物館也非常認真地看了帶腓尼基字母的出土文物?!癆”這個字母最早起源于“牛角”,“B”來源于“房子”,“C”來源于“沙漠里的駱駝”,“D”來源于“門”,“G”來源于“駱駝彎曲的頸”,“L”來源于“鞭子”,所有的這些東西最早的基礎(chǔ)還是西文。這里有幾個基本常識,一個是兩河流域的文字,兩河流域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就是刻在泥板上的。如果大家到大英博物館,到法國的盧浮宮,都能看到很多這樣的東西。泥板是軟的,刻在上面的,沒有燒制。楔形文字產(chǎn)生的時間距今6000多年,腓尼基文字吸取了一些楔形文字,演化成22個腓尼基字母。然后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大英博物館特別多,埃及被英國占領(lǐng)了70多年,當時英國政府支持挖掘了很多大墓,木乃伊上面放著的木板上面刻的、畫的,石板上面各種各樣的東西很多。更重要的是寫在一種叫做紙草植物上面的文字,于是他們發(fā)明了墨水和筆。象形文字大概出現(xiàn)在公元前6600年到公元前5500年左右,然后是印度的圖章文字,這段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再然后是中國的甲骨文,20世紀初在河南安陽殷墟發(fā)掘了大量甲骨文,據(jù)考證甲骨文誕生時間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現(xiàn)存放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這是被世界公認的甲骨文繁榮時期。這個過程是世界上文字發(fā)展變化的過程。象形、楔形文字已經(jīng)是死文字了,西方學者對它作過解讀。印度的圖章文字既是死文字又沒被解讀,而中國的甲骨文是既被解讀了又跟現(xiàn)在漢語、漢字一脈傳之?,F(xiàn)在發(fā)掘出土最早的是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7600-8600年,出土了陶器、石頭、骨頭和龜甲等遺物,上面刻著文字。很多學者認為這是甲骨文的源頭,又在陜西西安旁邊的斗門村出土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因而從公元前9000年再到公元前6000年再到公元前3500年大量出土,中國甲骨文的脈絡(luò)幾乎浮出水面了。
回到腓尼基,腓尼基的字母最早只有22個,這22個字母傳到了希臘,從希臘傳到羅馬,再傳到古羅馬,文字傳下來到成形3500年左右,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迦南族是個游牧民族,腓尼基人是商人,腓尼基字母是迦南族人在吸取了這兩個民族文字成分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再傳到希臘半島和歐洲周邊地區(qū),古希臘增加了幾個字就變成了古希臘語。古希臘后來就產(chǎn)生了很多著名的哲學家、詩人,造就了輝煌的西方文明,以至于我們談到文明的源頭總說從古希臘開始。古希臘語再傳到古羅馬就變成了古羅馬的拉丁文,拉丁文是古羅馬拼音的源頭,它不是民間交替使用的語言,是學術(shù)語言、學術(shù)文字。在相關(guān)研究宗教的文獻里才有。拉丁語寫在什么上面呢?當時最著名的是寫在羊皮上。沒有紙之前,全都用羊皮卷子,正因為是羊皮卷子,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書叫一卷一卷的,在英文里面用volume。
基督教要傳布《圣經(jīng)》,所以發(fā)明了拼音文字,然后又傳布四方,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學的英文、法文、德文等所有的拼音文字。既然拼音,不管怎么發(fā)音它都有字母把發(fā)音描述出來、拼出來,所以歐洲幾十個民族的語言全都是拼音系統(tǒng)。它產(chǎn)生的影響在于:一是拼音文字使每個民族有了自己民族的《圣經(jīng)》;二是把每個民族的方言保存下來了;三是使得每個民族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字和語言,并因它獨特的文字產(chǎn)生了獨特的文化。
什么叫“文”?記載下來的。比如,刻在甲骨上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獨創(chuàng)文言,這是自古的文明、文化的核心。拼音系統(tǒng)是不分雅、俗,一體地拼出聲音來。只有漢字從古到今還是象形、形聲為主體的文字。
現(xiàn)在回到雙語問題上來了。它的法律地位問題極其重要。我們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以下簡稱“香港”)為例,1997年,香港回歸后,《中英聯(lián)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都規(guī)定中英文均為正式語文,從法律頒布的角度來說這就是雙語法律,明確了雙語在香港法律中的局面。2000年以后,香港立法了,香港立法是為了扭轉(zhuǎn)以前以英文為官方法律文件的唯一語言的這個局面。同樣中國學者錢穆、唐君毅創(chuàng)辦香港中文大學就是因為英國人一統(tǒng)天下,他們希望打破全是英文的局面,倡導教中文。他們認為中文不比英文差,所以他們上課不規(guī)定一定要用英文,中、英文都講。
還有一個問題,法律規(guī)定以后,在其他地方是不是同樣適用?現(xiàn)在我們中國還沒有一部民族雙語法。我前面談到了“文”“語”“言”定位的概念問題,到底叫“雙語法”,還是“雙文法”呢?凡叫什么語法,那實際上是規(guī)定了所有的方言的,方言跟不同民族語言是什么關(guān)系?福建人、廣東人說話你照樣聽不懂,但是他使用的漢字是相同的。中國其他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文字都不同,然后才是發(fā)音的不同。我們做民族教育,研究雙語教育,這一問題回避不了。我在這里提出解決法律地位問題,我們做民族教育的人不能只教學生學習,我們也要研究雙語教育的法律地位。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引起我們重視,要研究它的法律地位,它的價值,它的定位,它的權(quán)限在哪兒,它可以做什么,它不可以做什么。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雙語的推行。我們的雙語推行難在哪兒呢?我在西南地區(qū)感受得太多,接觸得太多。孩子從小生長的環(huán)境接觸到的都是方言,到了學齡階段實際上是把他們從原來的語言環(huán)境轉(zhuǎn)換到一個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所以,他學起來很困難,他接觸的是全新的,這個問題是我們遇到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
我想談的是一個大問題。我們放開視野看現(xiàn)在是怎樣的時代?大數(shù)據(jù)時代。網(wǎng)絡(luò)、大數(shù)據(jù),無處不在。大家都有網(wǎng)上消費的經(jīng)歷,就我所知道的,前不久我到黔東南侗族的寨子,那里人們都在網(wǎng)購各種各樣的東西。也就是說,物流和快遞可以根據(jù)你網(wǎng)上的訂購送到寨子里了,即使是在黔東南這樣貧困的山區(qū)。我們需要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問題。
以前我們腦袋里的商業(yè)是什么呢?商業(yè)是商店。商店批發(fā)進貨,批發(fā)又來自廠家生產(chǎn),廠家組織原料、招聘工程師、組織工人、資本運作。這個鏈條很長,現(xiàn)在是什么呢?現(xiàn)在所有的這些環(huán)節(jié)都不一定一應俱全,可以不要廠家,不要庫房,只要有互聯(lián)網(wǎng)。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你到網(wǎng)上點擊,就能購買到你需要的產(chǎn)品。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可以針對你所需要的訂購,把你的愛好、你的興趣、你所接觸的人、你的工作等,全都變?yōu)樽詣由傻男畔⒑蟾嬖V營銷商,營銷商會針對你的喜好,進而為你設(shè)計、為你定制、向你銷售。
到了云計算時代,擁有極其龐大的運算能力,0跟1的換算已進入了以秒計時?,F(xiàn)在電腦運行速度已經(jīng)達到了幾千萬億次每秒。于是,很小一塊東西上面,磁信號就可以儲存一個大英博物館的書,5分錢硬幣那么大。換句話說,大數(shù)據(jù)時代已經(jīng)到了。
剛才我講那么多,我只是想說我們亟需創(chuàng)新,用信息技術(shù)去開發(fā)、去拓展我們孩子們學習的情境。語言學習的困難,實際上是難在我們純粹用名、用語言在教語言。我認為,所有的語言教學當中最笨的辦法就是用語言教語言。這使我們將它同語言背后的世界割裂開來了。我們現(xiàn)在用大數(shù)據(jù)網(wǎng)絡(luò)去開發(fā)一個產(chǎn)品,當學生學語言的時候,這個情境會立即展現(xiàn)、浮現(xiàn),為其構(gòu)筑成一個活的世界。也就是說,當學生學語言的時候聲音可以出來,形象可以出來,情境可以出來,運動可以出來,關(guān)系可以出來。做到這一步,學習語言非???,不再是機械地背,不再是枯燥地學,不再是把孩子從他以前生長的土壤中分離出來。
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一共三個:一是證明,二是法律,三是面對大數(shù)據(jù)時代,怎么化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優(yōu)勢為民族教育乃至雙語教育的發(fā)展勢頭。一句話,化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技術(shù)科技優(yōu)勢為民族教育乃至雙語教育的發(fā)展優(yōu)勢,這是一個極其需要我們新生一代,我們的年輕人,在座各位同學,你們今后努力的方向。技術(shù)越來越先進,大家的思想一定要解放。上述提到的幾件事情可以說都意味著這個領(lǐng)域充滿生機,這個領(lǐng)域的發(fā)展前景未可限量,這個領(lǐng)域大有可為,這個領(lǐng)域充滿挑戰(zhàn)又充滿機遇!這講起來還有很多,我在這里不展開講,就講這三點。倘若能夠激發(fā)一點大家這種欲望,去展望一下未來前景,我覺得就不虛此行。
(張詩亞教授對民族教育乃至雙語教育的認識與看法有其獨到之處。本文是將張詩亞教授于2015年9月21日在“全國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高層論壇”中所作主題報告的講稿進行整理,并經(jīng)作者審閱同意后刊發(fā)。)
[責任編輯]:賀飆
A Random Talk on Bilingual Education
ZHANG Shi-y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With a review of the origins of the characters shuang,yu,and wen,and a contras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ystem and the al?phabetic writing system,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i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on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n after making a distinction of the three concepts yu,yan,and wen,he advocates that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ethnic peo?ple should be legally guaranteed.Finally,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people mak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s well as ethnic educ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big data resources.
Bilingual;Digraphia;Legal status;Age of big data
G613.2
A
2095-6967(2016)04-001-08
2016-05-06
張詩亞,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