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敏宋華平童亞芳蔣文生
1甘肅醫(yī)學院 甘肅省平涼市 744000 2平涼市人民醫(yī)院 甘肅省平涼市 744000
中醫(yī)治療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經驗總結
樊 敏1宋華平1童亞芳1蔣文生2
1甘肅醫(yī)學院 甘肅省平涼市 744000 2平涼市人民醫(yī)院 甘肅省平涼市 744000
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表現,治療時不能單純地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本文從病因病機、治療思路等方面總結中醫(yī)治療慢性咳嗽的經驗,為臨床治療慢性咳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醫(yī);慢性咳嗽;經驗總結
慢性咳嗽是以咳嗽為惟一或主要癥狀,時間≥8周、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的一類咳嗽[1]。臨床治療中存在濫用中樞性鎮(zhèn)咳藥、抗生素、激素及停藥后咳嗽易復發(fā)的情況。中醫(yī)藥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筆者有幸?guī)煆氖Y文生主任醫(yī)師,收獲頗多?,F將蔣老師以中醫(yī)治療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經驗進行總結如下。
外感咳嗽為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襲肺系,或因吸入煙塵、異味氣體,肺氣被郁,肺失宣降,多發(fā)于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的情況下,外邪客于肺而致咳嗽。常由風寒、風熱、風燥引發(fā)[2]。
1.1 風寒襲肺證
證見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臨床用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之法。方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麻黃5g,甘草6g,杏仁5g,前胡10g,白前8g,百部10g,紫苑8g,橘紅5g,款冬花12g,生姜3片,紫蘇10g。
1.2 風熱犯肺證
證見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身痛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臨床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法。方以桑菊飲加減。杏仁10g,連翹15g,薄荷6g,桑葉10g,菊花10g,苦梗10g,甘草3g,葦根30g。
1.3 風燥傷肺證
證見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臨床用疏風清肺,潤燥止咳之法。方以桑杏湯加減。桑葉、浙貝、淡豆豉、梔皮、梨皮各15g,杏仁10g,沙參10g。
《景岳全書?咳嗽》指出“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久治不愈之咳嗽,外感表證少見,內傷咳嗽多見。常由于臟腑功能失調,內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3]。
2.1 痰濕蘊肺證
證見咳嗽頻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團塊,色白或灰白相兼,每于早晨或食后而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脘痞悶不舒,嘔惡,食少,神情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濡或滑。
臨床用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法。方以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姜半夏10g,陳皮6g,茯苓15g,杏仁6g,川貝母10g,白術10g,萊菔子10g、白芥子5g,蘇子5g,炙甘草3 g。
2.2 痰熱郁肺證
證見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痰鳴有聲,痰黏稠而黃,難以咯出,或有熱腥味,或痰中帶血,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渴欲飲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臨床用清熱肅肺,豁痰止咳之法。方以清金化痰湯加減。梔子12g,黃芩12g,瓜蔞12g,桑白皮15g,知母10g,川貝母10g,橘紅10g,桔梗6g,茯苓10g,麥冬6g,炙甘草3g。
2.3 肝火犯肺證
證見咳聲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喉中有痰,難以咯出,量少質黏,或如絮狀,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脈弦數。
臨床用清肺瀉肝,順氣降火之法。方以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黛蛤散:青黛、蛤殼等量粉末,一次6 g。瀉白散:地骨皮30 g,桑白皮30 g,炙甘草3g克。
2.4 肺胃陰虛證
證見干咳嘔惡,食少腹脹,咳喘無力,痰少色白而黏,或痰中帶血,或聲音逐漸嘶啞,咽干口燥,喜冷飲,或神疲乏力,日漸消瘦,或潮熱盜汗,顴紅如妝,舌紅苔少,脈細數。
臨床用滋胃潤肺,化痰止咳之法。方以麥門冬湯加減:北沙參10g,玄參10g,生地10,麥冬30g,玉竹10g,天花粉15g,桑葉10g,白扁豆10g,生甘草6g,川貝母6g,知母10g,百部10g,黃芩6g。
慢性咳嗽屬較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蔣老師經驗:治咳當首辨其外感與內傷,外邪所閉,肺氣失宣,內傷勞倦,肅降失常。故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究其治法,不外兩種:外感重在宣發(fā),佐以肅降;內傷重在肅降,佐以宣發(fā)。宣與降的側重,既要注意藥味的比例,又須留心宣降劑量的比例,使肺之宣發(fā)與肅降相輔相成[4],進而對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大的作用,取得更為顯著的效果。
(通訊作者:宋華平)
[1]顧東亞,姜娜,張煜等.中醫(yī)療法治療慢性咳嗽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yī)藥,2014,10(21):31-33
[2]陳開如.慢性咳嗽證治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1,24(09):4545-4546
[3]劉松濤.慢性咳嗽的中醫(yī)辨證治療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07):1094-1095
[4]王德鈞,談歐,韓樹人等.慢性咳嗽的中醫(yī)治療[J].江西中醫(yī)藥,2007,38(08):8-9
蔣文生,男。大學本科學歷。平涼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樊敏(1981-),男,陜西省渭南市人。生藥學碩士,講師,甘肅醫(yī)學院中藥教研室主任,從事天然藥物資源與質量研究。
宋華平(1980-),男,河南省淇縣人。中醫(yī)臨床基礎碩士,講師,甘肅醫(yī)學院中醫(yī)基礎教研室主任,從事中醫(yī)基礎教學研究。
童亞芳(1971-),女,陜西省扶風縣人。中醫(yī)臨床基礎碩士,講師,從事中醫(yī)基礎學研究。
●甘肅省五級中醫(yī)藥師承教育工作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