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麗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800)
【檢察建設】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王美麗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800)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有效預防犯罪、降低再次犯罪機率方面發(fā)揮了良好作用,但制度本身在設計層面存在的一些細節(jié)性問題也開始凸顯,諸如幫教體系的構建、涉案證據(jù)的保全、監(jiān)督機制的運行等,文章旨在通過對上述實踐操作層面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進而探求可行的解決路徑。
附條件不起訴;幫教;證據(jù);監(jiān)督
附條件不起訴是指檢察機關根據(jù)法律的授權,對于某些已經(jīng)達到提起公訴標準的犯罪行為,基于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狀況、犯罪輕重、犯罪情節(jié)及社會公共利益等綜合因素的考慮,設立一定期限的考察期,暫時不提起公訴,在考察期間屆滿后,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悔過表現(xiàn)等情況再決定是否提起公訴的一種訴訟制度。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從四個方面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進行了設置。(1)適用對象。我國刑事訴訟法將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主體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定,即未成年人,一方面體現(xiàn)了我國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謹慎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護,更好地踐行了對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方針。(2)適用的案件范圍包括涉嫌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的犯罪。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一方面是因為刑法分則其他章節(jié)的犯罪大多比較嚴重,不適宜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大多集中在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的罪名中,涉嫌其他章節(jié)的犯罪的比例較低。(3)決定機關為檢察機關。此處與另外三種不起訴不同,其他三種類型的不起訴決定必須由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作出,這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必須遵照執(zhí)行,而附條件不起訴并未明確具體的決定主體,在實踐中一般也是由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4)刑罰要件——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說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我國只適用于輕罪案件,體現(xiàn)了我國對初步試行該項制度的謹慎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一年有期徒刑”不是最高法定刑,而是需要檢察官根據(jù)辦案經(jīng)驗進行主觀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可能性。(5)決定的程序要求。由于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作出將有可能對公安機關的案件偵查工作、績效考核工作產(chǎn)生直接影響,也與被害人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檢察機關在作出該項決定以前要聽取上述雙方的意見。
(一)刑事社會學派的“目的刑”理論
刑事社會學派認為刑罰的目的應該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對罪行的懲罰和報復。從預防效果方面來看,“目的刑”理論更多的是從未來的角度追求其對于今后犯罪之人和犯罪行為的預防效果,防患于未然。附條件不起訴正是以刑事社會學派“目的刑”理論為基礎,通過要求犯罪之人履行一定義務,促使其自我矯正,減少其在今后的犯罪幾率,從而實現(xiàn)“目的刑”的特殊預防效果。我國附條件不起訴設定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考驗期,在考驗期內,犯罪嫌疑人必須遵守考察規(guī)定的內容,最重要的是不得再犯新罪,考驗期滿,檢察機關將對其作不起訴處理,若其再次犯罪,檢察機關將對其原來的犯罪行為重新提起公訴。這種制度設計本身就有助于督促犯罪嫌疑人自我矯正、不再犯罪,同時也契合“目的刑”的基本理念。
(二)起訴便宜主義
起訴便宜主義是起訴法定主義的對立學說,為當今大多數(shù)國家所采用,指檢察機關根據(jù)法律賦予的權利,自由裁量是否對犯罪人的該項罪行提起訴訟。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被賦予追溯犯罪的職權,但對每一例構成犯罪的行為不區(qū)分具體情況都予以追訴有時并不能取得教育、預防的良好效果,對于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未成年人犯罪,如果一律嚴格按照刑法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夠罪即起訴,將會使很多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喪失繼續(xù)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將因此毀滅其人生前途,因而間接導致犯罪率的上升??梢?,這樣僅是單方面實現(xiàn)了法律效果,而忽視了因此造成的負面社會效果。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以起訴便宜主義為理論支撐,對未成年人已經(jīng)構成犯罪的行為,由檢察官綜合衡量其犯罪情節(jié)作出起訴或不起訴的決定,并不是對法律的違背,而是檢察官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方式,也是起訴便宜主義的體現(xiàn)。
(三)刑罰的謙抑性
刑罰通常以限制、剝奪人身自由或科處罰金來實現(xiàn)對破壞社會秩序之人的懲處和教育,是一種通過國家強制力來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是一種最為嚴厲的懲處方式。除此之外,還存在諸如道德約束、組織紀律、行政處罰等較為輕緩的處罰方式。當社會秩序遭到破壞時,應當在窮盡其他輕緩的懲處方式之效能后,方可適用刑罰,這就是刑罰的謙抑性。刑罰謙抑性的實現(xiàn),主要通過非罪化和輕刑化兩個方面實現(xiàn)。實現(xiàn)非罪化、輕刑化,不外乎有刑法、刑事訴訟法兩個途徑。而附條件不起訴就屬于刑事訴訟法方面的努力之一。附條件不起訴是對特定案件的兩害作權衡之后,認為不科處刑罰比科處刑罰具有更好的社會效果,更能夠實現(xiàn)特殊預防的目的,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同時,也能使被害方得到更多的慰藉。
(一)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中的證據(jù)保全問題
在刑事訴訟中,證據(jù)是決定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指控成立與否的關鍵因素。在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中,對證據(jù)的收集、固定和妥善保管具有重要的意義。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一旦作出之后,將要經(jīng)過6個月至1年的考驗期,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通過考察機關的監(jiān)督考察,被暫時中止的訴訟程序還將重新啟動,進而進入審判程序。在這段時間內,訴訟證據(jù)的保全對于再次啟動訴訟程序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考驗期,有些證據(jù)可能毀損、滅失、被污染,因而減損或喪失其作為證據(jù)的效力。此外,有的基層檢察院證據(jù)保全的硬件設施不完善,證據(jù)保全環(huán)境簡陋、通風、通氣不暢、缺乏安全性,證據(jù)存放雜亂無章、證據(jù)丟失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在關鍵證據(jù)發(fā)生毀損、滅失的情況下,重新對撤銷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將變得十分困難。證據(jù)直接決定了檢察機關指控犯罪的成立與否,如果不能確保證據(jù)在考察期間完好保存,檢察官可能會由于這方面的顧慮而慎用此項制度,導致立法的良好意圖落空。
(二)幫教機構存在的問題
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的規(guī)定,應當由檢察機關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jiān)督考察。但是在檢察機關內部并沒有設置專門機構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考察,而是由檢察官負責對自身辦理的附條件不起訴案件進行后續(xù)的監(jiān)督考察。由于檢察官日常的辦案任務比較繁重,并不具備承擔起幫教考察工作的條件。在各地推行附條件不起訴的過程中,幫教工作通常都是由檢察機關牽頭,邀請學校、工作單位、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予以配合,共同進行幫教。但是即便這樣,也存在諸多問題。因為有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退學,并不屬于在校生,而由于其尚未滿18周歲,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學校和工作單位不能承擔對其的幫教職能,只能依賴于村委會或居委會對其進行幫教。而村委會、居委會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又非常有限,特別是對于那些在本地沒有固定住所的外來人員,社區(qū)對他們不太了解,因而不利于幫教工作的進行,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這些未成年人缺乏與本地社區(qū)的聯(lián)系而被排除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范圍之外,這明顯違背《刑法》的公平原則。
(三)外部制約機制的缺失
關于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主體,法律只進行了籠統(tǒng)規(guī)定——檢察機關,并沒有明確是承辦案件的檢察官,還是檢察長,抑或是檢察委員會。在實踐中,既存在檢察長有權批準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情況,也存在由檢察委員會決定是否可以對具體案件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情況,這本質上都屬于內部制約。這種內部制約機制能夠發(fā)揮的作用終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檢察長“一言堂”的情況下,不僅容易造成附條件不起訴的濫用,更容易引發(fā)司法腐敗,即便是需要經(jīng)過檢察委員會集體討論決定的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也難以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
從被害人的角度考慮,其作為一般民眾,對法律的了解不可能像司法工作人員那樣深入,基本上都是秉持“一旦犯罪,必將被判處刑罰”的理念。如果被害人最終被告知對方將不被起訴,由于缺乏外部的制約機制,被害人很可能會感覺司法不公、甚至懷疑司法腐敗的存在,繼而引發(fā)一系列的上訪、鬧訪事件。因此,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亟需構建外部制約機制,以遏制上述弊端。
(一)健全證據(jù)保全機制
在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中,由于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考驗期,據(jù)以定罪的證據(jù)需要由辦案人員保管的時間要比其他案件長很多,同時,由于某些證據(jù)的特殊性,很容易發(fā)生毀損、滅失。因此在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中,尤其需要健全證據(jù)保全機制。第一,在檢察機關內部建立專門的證據(jù)保全機構,由專人負責。根據(jù)不同特性的證據(jù),調配適當?shù)拇娣怒h(huán)境,配備專門的保管器具,防止證據(jù)毀損、污染、滅失。第二,明確證據(jù)保全的主體,落實證據(jù)保全責任制。確定承辦人為證據(jù)保全的責任主體,對每一項證據(jù)的毀損負責。承辦人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后,應當將涉案證據(jù)及時送交物證保管機構分類統(tǒng)一保存,并辦理登記、交接手續(xù),以明確雙方責任。第三,辦案人員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前,應當做到案件事實清楚,據(jù)以定罪的證據(jù)確實充分,只有達到了這個標準,選擇附條件不起訴,才可以做到進退自如,即使將來撤銷附條件不起訴,再提起公訴,也可以確保法院對被告人進行定罪量刑。
(二)建立幫教工作體系
附條件不起訴作為一項新制度,難免存在配套制度不健全的情況,其中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作出后,針對被不起訴人的幫教工作體系目前尚未成型。筆者認為可以根據(jù)考察機關對被不起訴人的考察內容,將未成年人的幫教工作分為兩類,分情況交由不同的組織擔任。第一類幫教工作是對被不起訴人不作為類義務的監(jiān)督和管理,不作為類義務包括遵守法律法規(guī)、遵守學校紀律、不得進入某場所、不得從事某活動、不得接觸某類人員等,對被不起訴人的這類義務的監(jiān)督管理交由被不起訴人的監(jiān)護人、社區(qū)、學?;蛩诠ぷ鲉挝回撠?,檢察機關定期向其了解被不起訴人履行義務的情況。這主要是考慮到社區(qū)、學校等自身力量有限,難以承載過多的幫教職能,同時也是為遵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基本要求。第二類是圍繞被不起訴人的作為義務展開,由檢察機關構建法制教育基地、關護基地,由從事檢察機關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檢察工作的檢察官負責對其進行幫教。由于檢察機關自身具備一定優(yōu)勢條件,可以統(tǒng)一組織處于考驗期內的多名被不起訴人收聽法制講座、進行心理疏導、參加公益活動和技能培訓等,幫助被不起訴人自我矯正。
(三)構建非公開聽證程序
具體而言,就是檢察院對擬作附條件不起訴處理的案件,在作出決定之前,邀請公安機關、被害人、被告人,充分發(fā)表意見,以幫助檢察機關準確全面地了解案件情況,最后由檢察機關在聽取各方意見并綜合權衡利弊之后,決定是否對其適用附條件不起訴。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擬作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都要經(jīng)過聽證程序,否則將造成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只有案情較為復雜、或者影響較大的案件才有必要舉行聽證,這是檢察院自行決定聽證的情形。另外還有經(jīng)申請啟動聽證程序的情形,即公安機關或被害人向檢察院提出申請,檢察院認為有必要時予以啟動。關于聽證的方式,以不公開為宜,參加人員應當進行嚴格限制,僅限于檢察機關案件承辦人、公安機關案件承辦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其他人員不得旁聽。因為聽證的意義在于為被害人一方和犯罪嫌疑人一方創(chuàng)設一個交流對話的機會,使雙方訴求能夠為檢察機關所知悉,如果將聽證程序公開,那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將會被社會廣泛知悉,既不利于未成年人今后的學習、就業(yè),也容易造成其自卑心理,對其造成潛在的外界壓力。另外,即使經(jīng)過了聽證程序,被害人、公安機關不服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仍然可以按照法定的救濟途徑,通過申訴、復議、復核等方式尋求救濟。
(責任編輯:李江貞)
2016-06-11
王美麗(1985-),女,河北滄州人,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助理檢察員。
DF73
A
1672-1500(2016)03-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