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楠,侯懷銀
(1.山西醫(yī)科大學 教務處,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學科意義上的教育學,對于中國而言,是外來的、引進的,而非本土所有。國人從1901年開始,開啟了西方教育學的引進旅程,同時也拉開了教育系科在中國的發(fā)展序幕。教育系科的發(fā)展和師范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學類課程的設置和教材的編寫,是我國教育系科出現的先聲。[1]國立師范學院在民國時期的教育系科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的發(fā)展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旨在總結其發(fā)展經驗,繼承中國教育系科傳統(tǒng),以期為我國當前教育系科的發(fā)展提供參照和借鑒。
國立師范學院成立于1938年,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廖世承先生所創(chuàng)辦。起初,學院的院址設在藍田,而后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學院遷至溆浦??箲?zhàn)勝利之后,為了確保學院的穩(wěn)定、長足發(fā)展,廖世承于1945年8月到重慶參加教育部召集的教育善后復員會議之后,綜合考慮各方因素,最終將院址定為南岳。1938年頒布的《師范學院規(guī)程》中,規(guī)定了師范學院的系科設置目錄。
根據此規(guī)程,國立師范學院從創(chuàng)辦時的自身條件出發(fā),設有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公民訓育、教育七個系科。由此,教育系科伴隨著國立師范學院的產生而產生。縱觀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的發(fā)展局面,總體如下:
第一,學生生源的穩(wěn)定。由于教育資源有限,為了保證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國立師范學院的招生規(guī)模整體上處于穩(wěn)定的態(tài)勢。其中,教育系是國立師范學院之中一個發(fā)展規(guī)模較大的學院,實力比較雄厚,其學生生源人數在全院學生總數中占據著很大比例。從1938年到1946年,教育系的學生人數在整個院系總人數中所占據的比例分別是:23.58%,16.30%,19.74%,18.81%,17.10%,16.26%,15.99%,21.30%,19.81%。*百分比根據孔春輝編制的《國師學生人數表(1938-1946年)》統(tǒng)計而成。(《廖世承在國立師范學院的辦學思想及其實踐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第21頁。根據《國立師范學院旬刊》第37期、51期、79期、88期、89期、103期、123期、128期編制而成。)由此可見,作為國立師范學院的重要系科,教育系的生源一直較為穩(wěn)定。
第二,師資力量的重視。師資力量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質素,大學的教學、科研以及為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實現都與師資有著內在關涉,其直接影響著大學的生命力。由此,大學需要確保師資在其中的應有之位。國立師范學院向來重視師資,在1939學年度的院務行政計劃指出:“師院師資,最為重要,不特須學有專修,且須人格足為師表,教法足資模仿;故本院聘請系主任及教授,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掉以輕心?!盵2]在重師重教理念的引領之下,國立師范學院的師資力量在逐步擴大。其中不乏留學歸國人員,多元化的師資隊伍為學院增添了學術生氣,夯實了學院的學術之根。作為國立師范學院中的重要系科,教育系的師資力量也在逐步擴大。其中,正、副教授主要有廖世承、阮雁鳴、孟憲成、張文昌、羅季林、高覺敷、黃子通、谷延寯、朱有光、陳一百、郭一岑、王越、朱有瓛、程宗潮、王駿聲、司徒漢賢、錢亞新、陳孝禪、陳達三、王士略。1938-1946年間,學校正副教授總人數為135人,教育系的教授和副教授人數占據著全學院教授和副教授總人數的14.8%。*本數據根據孔春輝整理的《部分曾任國師正、副教授人員名單(1938-1946年)》(《廖世承在國立師范學院的辦學思想及其實踐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第30頁)統(tǒng)計而成。
第三,學生“成人”品格的鍛造。教育的本真目標在于使人成人。由此,廖世承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成人品格,注重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教育系的學生作為未來的教師人員,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素養(yǎng)。而活動的參與則是鍛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徑,其中尤以文藝活動和服務活動的參與為主。廖世承認為,活動的參與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他者意識,而且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樂群和責任感。其中,自信,是個人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為了理想而堅持不懈的信念;樂群,更多反映的是個體與他人的關系。人性中內含著人的合群這一特性,個體與他者乃至社會的關系事實上孕育在個體與自身的關系圈之中;而責任感則是一種自我價值觀的體現。責任是人性的內在要求,正是責任感的浸潤,人性才得到了提升,人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他者意識、自信、樂群和責任感觀念的倡導之下,國立師范學院于無形之中培植著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也在鍛造著學生的健全人格。
第四,教學管理的嚴格。國立師范學院非常重視日常的教學管理,學院規(guī)定“教師的講義須由院長核定,再繕寫印刷”,“平時教學,注重動筆、討論、實習和實驗”,“對于考試,素主嚴格,學生有舞弊行為,一經發(fā)覺,即予除名,不稍寬待”等。[3]以作為基礎科目的國文為例,國師為了保證其教學質量,有著詳細的規(guī)定:“范式文由教授講解,詔以法式;自習文令諸生閱讀,責其圈點”,“規(guī)定兩學期作文一次,其不作文之一星期,責令諸生當堂閱文,加圈點,由教師巡視指導”。[4]由此,可見國立師范學院整體上對于教風、學風的重視,實乃對學術的一種嚴謹、審慎的態(tài)度。同時,這種規(guī)范化的嚴格管理方式,于無形之中涵養(yǎng)著學生的規(guī)范意識和審慎態(tài)度,從而為教育系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供著切實的保障。
第五,圖書資料的國際化。圖書資料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就教育系科的圖書資料而言,其來源有著一定的特殊性。1944年春,廖世承與哥倫比亞大學約定彼此交換抗日戰(zhàn)爭以后中美兩國出版的教育方面的定期刊物、教育新著及目錄。為了促進國際文化合作,國師于1945年春設立了教育資料室。[5]這種中美圖書資料相互分享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師生了解美國的教育研究動向,而且也有助于師生開展比較教育的研究。
1.培養(yǎng)目標注重人的整全發(fā)展教育部1938年頒布的《師范學院規(guī)程》,明確了師范學院的辦學目的——養(yǎng)成中等學校之健全師資。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國立師范學院旨在促進整全人的培養(yǎng)。在廖世承看來, “中等學校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純潔之人格, 嚴正真誠之態(tài)度, 豐富有用之學術,繼續(xù)研究之精神,尤非有堅強的民族意識,熱烈的犧牲精神,剛健篤實的體魄,刻苦耐勞的習慣,不足以為人師,不足以擔負教育建國之責任?!盵6]同時,“因健身為強國及延續(xù)民族生命之基礎,所以本院素來有‘體育第一’之口號;德育為處世立身之本,故列第二;士先德行而后器識,故智育僅能列為第三。”[7]教育系作為國立師范學院中的重要系科,也同樣旨在培養(yǎng)為社會所需的擁有健全素養(yǎng)的師資力量。廖世承指出:“專業(yè)訓練一方面使學生明了教育的內容,中等學校的使命,兒童和青年的心理,一方面使學生知道學科的性質,教材和教學的方法,這樣,施教的時候,便不再茫然無所措手了?!盵8]第一,所有學生都必修分科教材教法研究課程,該課程在第四學年開設兩個學期,學分為4個,內容包括教材選擇、教科書批評、課程標準研究、課程組織和教具設置及其應用等部分。第二,教學實習分為在校實習和離校實習兩個階段。第八學期,學生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在附中、附小、以及藍田附近的中學和師范學校實習1-2個月。四年修業(yè)期滿后,離開學院擔任實習教師一年。經考核成績合格后,學院再發(fā)給畢業(yè)證書。[9]教育系通過對學生進行切實的專業(yè)技能方面的培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教學能力和適應能力。通過體育、德育、智育三育并舉的方針,結合??平虒W能力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教育系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量健全師資。
2.課程設置重視必修、選修的相互結合在1938年公布的課程標準中,每一系科課程均涉及共同必修基本科目,分系專門科目,以及專業(yè)訓練科目三類。在國立師范學院,全院共同必修包括教育概論、教育心理、中等教育、普通教學法在內的12門科目。[10]廖世承認為“研究教育者須有廣博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為其基礎,大抵凡專攻教育而對于國文、外國語、哲學、歷史、生物等學科有較深厚的修養(yǎng)者,常能對于教育理論及實際問題達到較透徹的洞見。反之,鉆研興趣與涉獵范圍不出狹義的教育圈子者,往往陷于胸襟褊狹,甚至不免‘見小遺大’之議”。[11]在國立師范學院的所有系科中,教育系作為中等學校培養(yǎng)教育學、心理學的教師以及教育行政人員的場域,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即教育系不像其他系科(例如數學)的專門性突出。“過去各大學附設之教育學院,太注重了專業(yè)訓練而忽視了??朴柧?,結果畢業(yè)生除教育和心理學科外,無一擅長學科可教,受到社會不少指責?!盵12]有基于此,為了保證教育系畢業(yè)的學生能夠有用武之地,廖世承在教育系的課程設置方面傾注了很多心血。通過課程設置,讓教育系的學生輔修第二科目,一則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二則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三則可以為學生將來的教育研究奠定更深廣的基礎;四則可以為學生適應更多的工作崗位打基礎。[13]教育系所開設的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所涉及的知識范圍頗廣,課程主要有:教育概論、教育心理、普通心理學、中等教育、普通教學法、中國教育史、心理及教育測驗、小學教育、西洋教育史、教育行政、教育統(tǒng)計、師范教育、名著選讀、分科教材教法研究、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學校訓育、實驗教育、比較教育、課程論、鄉(xiāng)村教育、幼兒教育、女子教育、地方教育行政、兒童心理、職業(yè)教育、社會教育等。*參見孔春輝整理的《教育系必修、選修科目》。(《廖世承在國立師范學院的辦學思想及其實踐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第52頁,其根據《國師季刊》第2期編制而成。)這一路徑旨在使得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而且也能夠習得通識知識,進而促進學生的整全發(fā)展。
3.師資隊伍強調教學和科研的相互促進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職能所在。通過教學和科研,促進知識的傳承和更新,進而夯實大學的學術之根。國立師范學院,名師集聚,學術氣氛濃厚。廖世承認為“學術淵博殫心研究者,可聘為研究所及高年級教授;有相當專門學問,富有專門學問,富有教學經驗而熟悉中等學校各科情形者, 可聘為實習教師;教學能勝任愉快而能勤慎負責者,可聘為教授工具學科或低年級之教師?!盵14]有基于此,教育系的教師在從事教學的同時,也在潛心學術研究。他們不僅發(fā)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而且也出版了些許學術著作。其中,學術著作主要有廖世承的《師范教育與抗戰(zhàn)建國》,《抗戰(zhàn)十年來中國的師范教育》、《三十五年來中國之中學教育》,王越的《教學原理》、高覺敷的《形式心理學》、張文昌的《西洋教育史》、阮雁鳴的《教育哲學》等。由此,教師將科研成果遷移至教學之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也可以體現教師自身的學術生命研究體驗,實現教學和科研之間的相互促進和有效轉化。
4.師生關系重在師生的共同成長“人與人之間通過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驅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愛與交流的行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維?!盵15]平等的關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與學生建立親熟關系,乃是教師所應具有的一種內在自覺。廖世承將親師愛生表述為同情與純愛,“教師有了這種修養(yǎng),能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如嚴父,如慈母,如光風霽月,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敬師之意,亦油然而生。師生之間,情感相通;學生的成長,刺激教師的生長。教師的年齡,雖一天天衰老,而精神上的愉快,卻一天天增高。”[16]憑借教育愛的方式,拉近師生彼此間的距離,構建融入教育愛的師生關系,進而促進師生教育交往的持續(xù)進行。學生的成長,刺激教師的生長,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同時也是師生的一種相互成長。
5.活動倡導豐富和意義的彼此融合活動,作為豐富和意義的聯合體,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隱性教育資源。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的學生課余活動豐富而有意義,不僅有各種學術類、體育類、文娛類的活動,而且也有社會性的實踐活動。由于當時的特殊背景,學院組織的學生課余服務活動基本都與抗戰(zhàn)救國有關,在教師的帶領下,全體同學奔走呼號、出錢出力,在捐集費用慰勞傷兵、宣傳兵役、征募寒衣、慰勞出征軍人家屬、征求傷兵之友、學生號獻機運動、協助社會教育、改良公共衛(wèi)生、整潔市容與院容、校址遷移等方面獻出了極大地熱忱。[17]教育系的學生在行動的具體參與中,可以深刻體會到自身作為一名公民的義務和責任,認識到人之為人的要義所在。
縱觀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的整體發(fā)展概況及其特征,雖然其身處抗戰(zhàn)時期且面臨諸多困難,但是教育系科仍能突破困境,實現自身發(fā)展,其為我們思考現今大學中教育系科的發(fā)展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啟示。
1.培養(yǎng)目標:整全人從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的培養(yǎng)目標可以看出,其旨在為社會養(yǎng)成健全師資。由此,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在其建立與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對于體育、德育、智育三育并舉的方式,結合對于學生專業(yè)技能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契合,不僅鍛造了學生的健全人格,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實乃一種整全人的培養(yǎng)。惟有如此之才,方可能夠有所擔當,肩負起育人使命,自覺踐行自身所扮演的人師和經師的角色責任。
2.課程設置: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融合國立師范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融合,其中既有教育概論、中國教育史、教育哲學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又有鄉(xiāng)村教育、職業(yè)教育、社會教育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由此可見,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對于溝通理論和實踐,促進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理念踐行。教育系科的課程設置需以對于理論課程的設置為主,在此基礎上,增加對于實踐課程的設置,進而實現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3.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學和科研并進在抗戰(zhàn)時期,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擁有具有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國立師范學院彌漫著濃厚的學術氛圍,教育系也不例外,教師在從事教學的同時,也開展著學術研究。通過教學,實現人類既有文化知識的傳承;通過科研,實現人類已有文化知識的超越。同時,教師可以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于課堂教學之中,促進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換和應用,確保學術的生命力。通過教學和科研并進,教師于無形之中不斷夯實著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著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
4.師生關系:教育愛和相互成長正如廖世承所言,將親師愛生視為同情和純愛,學生的成長,刺激老師的生長,實乃一副師生同游的圖景。由此,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科注重融入教育愛和相互成長理念的師生關系的構建。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需要以身作則,通過自身榜樣力量濡染學生。同時,學生也要尊重、敬愛自己的老師,真正從老師身上習得人師和經師的內涵,不斷領悟教育的真諦。愛,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以愛為前提,以對話為路徑,進而促進學校公共生活場域中師生共同體的成型。通過愛與對話的方式,真正達成教育的目標,實現師生共同的成長。
5.活動:學術性、文娛性、實踐性三結合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的學生活動較為豐富,涉及學術性、文娛性以及實踐性三種類型的活動。其中,學術性活動基本上圍繞各種講座、讀書以及征文等主題開展;文娛性活動基本上聚焦體育、各種社團活動而開展;而實踐性活動主要指服務類活動,針對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而開展。通過三種類型活動的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其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心智空間,而且也有助于涵養(yǎng)學生的美好德行,夯實了學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根基。
參考文獻:
[1]侯懷銀.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研究——以20世紀上半葉為中心[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二十八年度院務行政計劃[J].國師季刊,1940,(6).
[3]本院概況[J].國立師范學院旬刊,1943,(103).
[4]汪德耀.教務概況[J].國師季刊,1939,(1).
[5][9][10][13][17]孔春輝.廖世承在國立師范學院的辦學思想及其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6]湖南師范大學校史編寫組.湖南師范大學五十年[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廖世承.在新生始業(yè)式上的講話[J].國立師范學院旬刊,1942,(74)(75).
[8][12][16]廖世承.師范學院的使命[J].國師季刊,1942,(13).
[11]廖世承.修正《師范學院教育系必修選修科目草案表》意見[J].國師季刊,1939,(2).
[14]廖世承.抗戰(zhàn)十年來中國的師范教育[J].中華教育界,1947,(1).
[15]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