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湖南圖書館,湖南長沙410011)
?
基于《中圖法》修訂模式及策略的實證研究
陳炎
(湖南圖書館,湖南長沙410011)
[摘要]回顧分析了《中圖法》第5版TP類的編制步驟,并對類名增改、注釋修改、結構調(diào)整等分類法修訂技術進行闡釋,提出版本修訂的注意事項及對策。
[關鍵詞]圖書館分類法中圖法修訂
[分類號]G254.11
《中圖法》第5版自2010年出版以來,業(yè)界同行結合分類實踐展開了后續(xù)研究,關注點多集中在類目設置的商榷,修訂技術方面的研究并不活躍[1]。
然而,分類工具修訂技術的成熟與否直接影響其結構功能的更新。加之,近年來圖書館分編業(yè)務外包、知識服務業(yè)務受到重視,使館員誤讀為分類研究應弱化。殊不知分類法作為知識組織系統(tǒng)的主要類型,其通過OPAC決定著知識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筆者有幸參與了《中圖法》第5版TP、TN、TM的類目編制,熟悉了一套實操性較強的修訂模式?,F(xiàn)從方法論角度探討修訂策略,以期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參考。
1.1《中圖法》修訂歷史
上世紀初,劉國鈞先生為解決中外新書在我國四庫分類體系下圖書排架的矛盾,融貫中西,于1929年出版了《中國圖書分類法》。在此雛形之上,《中圖法》作為類分文獻的綜合性工具在1975至1999年間已出了4版。2001年發(fā)行電子版,2005年出版分類主題互為對照的索引工具《中國分類主題詞表》(以下簡稱《中分表》或CCT)。信息資源分類需求不斷促使知識組織系統(tǒng)結構功能發(fā)生變化,2009年推出的《中分表》Web版,滿足了圖書館編目、檢索、實時修訂的網(wǎng)絡化需求,2010年出版了《中圖法》第5版。在《中圖法》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分類法理論體系都得到了充分發(fā)展。
1.2《中圖法》修訂技術面臨的問題
1.2.1《中圖法》應用范圍廣,修訂難度大
國內(nèi),《人大法》和《科圖法》使用蕭條,文獻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查詢檢索乃至創(chuàng)作出版多個環(huán)節(jié),都需參照《中圖法》學科體系。從適用性來看,經(jīng)濟結構變化、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新事物涌現(xiàn)在文獻信息中留下了諸多烙印,為了更好地使《中圖法》“按學科檢索”與網(wǎng)絡檢索“按主體性質(zhì)類分”相結合,滿足用戶網(wǎng)絡知識標引、跨庫檢索、主題網(wǎng)關、概念地圖等多層次需求,徹底的版本修訂勢在必行。
1.2.2《中圖法》接軌世界,類目控制應更準確
國際上,分類工具的發(fā)展趨勢為分類標引向組配型轉化;體系結構優(yōu)化方面由類目與類表結合承擔;多種發(fā)行方式并行?!吨袌D法》5版雖對類表、組配問題進行部分調(diào)整,但這些趨勢要求諳熟《中圖法》類目控制技術。
1.2.3《中圖法》修訂周期超長,實時更新有時差
當今世界流行的分類法DDC、UDC、LCC,換版周期維持在6~7年[2]?!吨袌D法》修訂間隔為8~10年甚至更長,這有悖于分類工具前瞻性的常理。第5版投入使用以來,借助Web版的批注功能,以簡報、《國家圖書館學刊》專欄、《中圖法》網(wǎng)站、電子版等形式進行了繼承性的日常維護,但實時更新結果仍有時差。
《中圖法》編委會的修訂策略側重版本的整體統(tǒng)籌,各委員單位以課題組的形式進入分工修訂階段時,更側重單個類目體系的調(diào)整,而個類的修訂流程研究鮮少。
2.1用戶調(diào)研,收集資料
各單位修訂類目體系前,結合中圖法編委會下發(fā)的《分類法研究與修訂調(diào)研報告》,通過文獻、會議、問卷等形式,首先要完成包括計算機類專家在內(nèi)的用戶調(diào)研;應參閱按該學科體系、條目形式編著的圖書,如《網(wǎng)絡與通信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1-2》,可以幫助修訂人員熟悉網(wǎng)絡通信的技術用語,宏觀把握學科體系,對修訂中重新列類、組類起指導意義;專人負責匯編上一版《中圖法》的評論文章觀點,方便課題組成員隨時查閱。
2.2熟悉分類法,全面檢查本類
使用分類法和修訂分類法對《中圖法》的熟悉程度截然不同。因此,在修訂整體結構之前,修訂人員需參閱《〈中圖法〉修訂系統(tǒng)使用說明》和《〈中圖法〉第四版使用手冊》深入了解本類層次架構、類目注釋用語以及總論與專論的關系。參閱《杜威十進分類法》(DDC22),分析國外TP類的技術特點和類目變化。另外,類目控制是通過文獻歸類的實際調(diào)查,對類目數(shù)量和結構實施的規(guī)范。因此,修訂人員必須實際分類練習摸底類目的完備性。當時,課題組人均分類TP類圖書幾千冊,最終發(fā)現(xiàn),分類困難和癥結與學者專家呼吁修訂的地方吻合。
2.3統(tǒng)計類目標引頻次
分類法類目設置是與文獻量形影相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需要將“全國書刊論文使用《中圖法》類號頻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中圖書、資料、論文的類目標引頻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無文獻保障和文獻過于集中的類目編列情況,才能為制定修訂方案和初步列類提供依據(jù)。筆者截選了一段編委會提供的原始頻次數(shù)據(jù)。由表1可以看出:數(shù)據(jù)并未按照TP類順序排列,同類目頻次數(shù)據(jù)合并不完全,需要合并統(tǒng)計理順關系。
表1 《中圖法》修訂文獻頻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部分)
排序、去粗:將其中有明顯錯誤的條目剔除,如TP393.0003、TP21214。加、填:將同一類目的圖書、期刊、資料頻次以及兩者相加的總頻次分別合并統(tǒng)計,其中復分類單獨集中,統(tǒng)計后將數(shù)據(jù)與4版TP類目表一一對應,便于參照頻次的高低,給出列類意見。編委會提供了類目刪除、保留或細分的頻次參考值:頻次為1-3,考慮合并或者刪除類目,即歸于上位類或刪除;頻次為5-50,為正常使用值,即保留類目;頻次大于100,考慮細分,即增加類目;頻次大于500,有多級細分的必要性。
2.4提出修訂方案及列類意見
編委會對4版TP類修訂給出修訂原則:應維持基本部類不變、基本大類的類名與次序基本不變,充分利用類目交替、參見、沿革注釋以及多重列類等技術方法修訂,盡量減少對文獻改編的影響[3]。在此原則上,課題組提出修訂方案:對“TP3計算機軟件”維持4版原有模式下進行結構性調(diào)整,即從軟件、硬件、應用、網(wǎng)絡4個模塊修訂。TP2自動化技術、TP8遠動技術、TP7遙感技術進行一般性修訂,即根據(jù)標引使用頻率主要開展更新術語、改進注釋、適度擴充、錯誤訂正的工作。
2.5類目增刪改及規(guī)范化處理
圍繞修訂方案對整體結構進行全面修訂,具體來說就是類目的增刪改。
2.5.1增加類目
2.5.1.1直接補充列類
抽取新詞,修訂人員檢索《中分表》Web版,摘錄4版《中圖法》未出現(xiàn)的新詞,也可從國外分類法的增補公報中抽取,如DDC官網(wǎng)每周發(fā)表的新增主題詞列表;還可查看IT168、太平洋等TP類門戶網(wǎng)站的新概念,并將這些新詞增加到4版分類法中。對頻次數(shù)據(jù)高、新詞集中類目進行的同位類擴充加細或增加其下位類。
2.5.1.2補充類目注釋
修訂人員也可通過增改類目注釋達到分類法容納新主題,控制類目細分的作用?!皵z像頭(電腦眼、電腦相機)、監(jiān)控攝像機(CCD攝像機)”入“視頻輸入設備”就是為解決TP334.2+5類目概念過時、類名限定過窄進行的注釋修改。
2.5.2刪除類目
2.5.2.1合并使用頻率過低的類目
對于類目涉及技術老化已無文獻入類、類目使用頻率過低或為0的類目,刪除、合并入類。刪除停用類目要增加沿革注釋補充說明。如“{TP393.12}令牌網(wǎng)”到“{TP393.15}ATM局域網(wǎng)”4個子類目停用,增加了“均入TP393.19其他”的注釋。
2.5.2.2刪除停用類目并節(jié)約類號
考慮到《中圖法》4版經(jīng)過十年普及,類目體系中3版類名使用率極低。因此刪除3版的沿革注釋。
2.5.3修改類目
中圖法類目修改表現(xiàn)為類目或局部類目體系的合并、分出、改序等變化。
2.5.3.1修改使用頻率過低的類目
對部分使用頻率過低的圖書用類改為資料用類,如TP212.14改為TP212.+4。移除合并類名到下位類或跨類改入他類,如“診斷機”由“TP391.5”改入“RR44”。
2.5.3.2修改類名擴充新技術類目
修訂人員可選擇通過修改陳舊類名,將涵義相關的類目改為類組,且有一定文獻保障的情況下則可擴充新類。
2.5.3.3增設標記改變類目功能
5版對“一般性問題”類規(guī)定只起仿分概括說明作用,不用于類分文獻。在其類名后增加了禁用類分文獻的標記?,提示分類人員,如TP20、TP30、TP70。
2.6檢查本類邏輯關系
初步修訂后,修訂人員須對類目等級關系、類目參見、注釋、反向參見、指向注釋、沿革注釋等邏輯關系通過系統(tǒng)校驗并人工修改。原則上,凡是本版修訂中空閑出來的類號(如刪除類目所產(chǎn)生),不能作為新增類號配置,會出現(xiàn)新舊版重號的問題。如對“TP601射流技術理論研究”和“O358射流”建立參照。
2.7審定草稿,反饋意見
邏輯關系核查無誤后即可提交初稿?!吨袌D法》編委會通過草稿審定、試用和征求意見、終稿審定3個階段就重大修訂方案向全體委員征求意見并審定。向部分公共及高校圖書館寄發(fā)征求意見稿并要求進行分類實踐。
2.8多版本出版及編制使用手冊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會陸續(xù)推出印刷版、光盤版、網(wǎng)絡版(包括主題詞對應)、分類檢索導航版、期刊版、網(wǎng)絡信息組織版等[4]。各修訂單位要繼續(xù)完成《中圖法》使用手冊的編制。
分類法的版本修訂既要解決前一版知識組織滯后的問題,又要反映分類法對當前文獻的知識組織水平。因此,修訂過程困難重重,需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3.1頻次數(shù)據(jù)與類目設置的關系
在《中圖法》修訂中,頻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能作為增刪類目的唯一依據(jù)。如TP202+.1,圖書分到此類的頻率僅為1,但這個類目卻不能就此刪去。在參照頻次數(shù)據(jù)作為增刪類目依據(jù)的同時,還應通過各種渠道、方式調(diào)查本大類重點修訂領域近10年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等生產(chǎn)情況,作為修訂的基礎材料。如果輕易刪除,會影響類目體系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另外,在考慮標引頻率與類目修訂的關系時,萬方與知網(wǎng)在期刊、碩博論文庫的內(nèi)容難免重復,“文獻總頻次”的闕值可適當降低。
3.2人員配備與分工協(xié)作的關系
《中圖法》修訂者的知識結構、學術水平直接影響編制質(zhì)量。5版編制成員有百余名自科和社科專家、有分編經(jīng)歷的高校和公共圖書館館員參與。在分工上,邀請權威學科專家負責大類的體系結構、邏輯關系、專業(yè)術語的審核;由熟悉《中圖法》編碼方法的圖書館員編制類號;廣泛吸收對《中圖法》研究較為關注的用戶參與其中,防止“閉門造車”。如TP類的修訂團隊,小組成員按照知識結構分工明確:甲組有《中圖法》編制經(jīng)驗,負責修訂框架提出及聯(lián)絡;乙組協(xié)助甲組提出修訂框架并給出列類理由;丙組收集資料,抽取新增主題詞;丁組統(tǒng)計頻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類目改動情況,提出類號及注釋的部分修訂意見;最后由課題主持人總審定。《中圖法》修訂在人員配備上應避免非專業(yè)化和低水平化。
3.3修訂機構與《中圖法》編委會的關系
《中圖法》編委會是文化部社圖司的常設辦事機構,負責《中圖法》日常管理工作,兼有咨詢委員會的職能。修訂期間,編委會通過座談會、電話、電子郵件方式就委員在修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協(xié)調(diào)并解決。各委員以課題主持人的形式組成修訂小組展開工作。修訂機構需注意:第一,關于每一階段類目體系修訂的思路、修訂意圖都要及時與中圖法編委會商定。修訂思路方面,應提交多套方案供編委會審定。如在重點修訂的TP3,提交了兩套方案。一是從學科知識體系的結構考慮做較大幅度的調(diào)整;二是改編角度出發(fā),保持原有類目結構。最后商議決定用第二套方案。第二,要敢于堅持與編委會不同的修改意見。例如,TP305+.3,組裝的沿革注釋“攢機等入此”改用“DIY計算機”來特指組裝電腦,得到編委會采納。修訂小組與編委會相互作用才能促進修訂進程。
3.4《中圖法》與國際分類法的關系
135個國家,使用150年——《杜威十進分類法》(簡稱DDC)歷久彌新的法寶就是走在信息技術和用戶需求的前面。為擴大《中圖法》在信息處理領域的應用范圍,《中圖法》修訂應遵守國際標準,走國際化路線。學習《國際十進分類法》(UDC)的組配優(yōu)勢,構建《中圖法》的復雜類號以適應網(wǎng)絡動態(tài)靈活性;探討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CC)分類實踐與修訂理論相結合的做法,提高修訂的有效性。研究與《杜威法》的映射關系以及關聯(lián)數(shù)據(jù)和服務,增強《中圖法》與其他知識組織工具的互操作性。日常修訂中,針對《中圖法》類目變化缺乏網(wǎng)絡敏感性的問題,用內(nèi)容處理技術解決數(shù)字資源文本組織問題,以網(wǎng)絡版為基礎嘗試術語服務(詞表網(wǎng)絡服務)版的研究[5],是《中圖法》未來應有的嘗試。
目前,《中圖法》新版已使用5年之久,按照《中圖法》10年的修訂周期、5年的修訂過程,版本再次修訂勢在必行。圖書館應與多方力量溝通,擴展《中圖法》使用范圍,早日收集修訂需求,為下次修訂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
[1]蔣鴻標,吳為民.《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5版)研究述評[J].圖書館建設,2015(4):39-45.
[2]宋劍祥.從世界四大圖書館分類法看《中圖法》的修改趨勢[J].圖書館雜志,2010(4):16-19.
[3]吳潤珍.探討使用《中圖法》第五版后的圖書改編問題[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3):73-76.
[4]卜書慶.《中圖法》最終用戶版體系結構及可視化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6):27-31.
[5]鄭敏.知識圖譜視角下《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研究演進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9):39-42.
陳炎女,1983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
收稿日期:(2015-10-19;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