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剛
(大理州云龍縣關坪鄉(xiāng)政府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林業(yè)組 云南云龍 672704)
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造林季節(jié)的關系研究
吳志剛
(大理州云龍縣關坪鄉(xiāng)政府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林業(yè)組 云南云龍 672704)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了更多的關注。森林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它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而現代森林大多屬于是人工造林的形式,并且這種形式越來越普遍,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人工造林的整個流程和作用來看,造林的成活率是關鍵性指標,它和造林技術以及造林季節(jié)都有密切的關系,必須要正確對待,本文就對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和造林季節(jié)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造林成活率 造林技術 造林季節(jié)
在現代人工造林工程中,造林的成活率是關鍵性指標,它是衡量造林效益和規(guī)模的參考依據。從實際造林工程來看,造林的成活率大小與造林所采用的技術以及造林時間的安排等有總要關系,這一點在我國南方地區(qū)表現更為明顯,南方地區(qū)氣溫較為溫和,潮濕多雨,但是也會有旱情的出現,這就會對造林工程帶來一定困難,對于三者之間關系的正確處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必須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從氣候方面來講,在大寒過去之后,南方是最適合進行人工造林的,在冬季和春季降水量比較少,那么在旱季的時候進行造林很容易因為水分的缺失而導致樹木枯死,主要是土壤中的水分遠遠滿足不了植物生長所需,這對于南方荒山的植樹造林工作是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的,那么從這一層面來講,只有在造林技術上下功夫才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在旱季進行植樹造林時,首先要對影響到成活率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要提早對種植地區(qū)進行整理和挖坑,提前栽樹,這樣可以盡可能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減少水分的蒸發(fā)浪費[1]。
具體來講,就是在造林計劃確定之后,提前11——15d對種植地進行整理,在挖坑時要結合樹木的大小以及樹木根系的多少來確定,并且也要保證坑的寬度和深度有合適比例。把挖出的土放在坑邊,如果是果類樹木,則行距應是3×4m或者是4×5m,寬度是0.8m ×0.8m或者是1×1m;如果是杉樹或松樹的話則行距是在1.6×2m或是1.8×1.8m,寬度是0.25×0.25m或是0.2×0.3m。種植坑挖好之后,再把土、肥料等進行填充并踏實,保證植物的根系部分可以和土壤有嚴實的結合,減少水分的流失。反之,如果種植地的水源較為充足的話,在樹木栽種結束之后淋一次定根水就可以了,提前栽種的話,它周圍環(huán)境會比較低,蒸發(fā)量會比較小,有利于水分的完全吸收,而且成活率也很高。
處理造林時間方面外,要提高造林成活率還必須要采用正確合理的造林技術,采用科學的造林技術和造林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植物成活率的提升。那么對于造林技術人員來講,就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起苗方法,并通過對“ABT”漿蘸根起苗方法的利用又會對植物的根系起到保護作用,這樣在對樹苗進行種植時,樹木的根系還是十分完整的,這對造林成活率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起苗處理的過程中,技術人員要確保苗床在事前經過了淋水處理,并且淋水的程度也足夠,保證土壤可以達到濕潤松軟的效果,苗木很容易起而且在起的過程中也不會對其根系造成損傷,使其具有充足的側根和須根,在起苗的過程中還需要在苗畦的一頭挖掘出一條溝,溝的寬度控制在0.3m左右,深度在0.4——0.5m左右,而后再利用鐵鍬等工具進行逐一起苗,絕對不能用手直接拔苗,這對樹苗的傷害是十分嚴重的,在起苗結束之后,還需要對苗木進行運輸,在運輸的過程中還需要用草袋進行包裹,把樹苗放在草袋之中,減少太陽光的直射,開始栽種之前還要對其進行淋水處理,在栽種時不能一次性全部拿出,要根據栽種的情況隨栽隨取,在起苗之后還要立即采用500×10“ABT”生根粉速蘸,以保證苗木的健康生根[2]。
此外,采用淋水泡根的方法也可以提高林路的成活率,淋水泡根可以充分增加苗木體內的水分含量,在進行栽種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到林木的抗旱能力,保證其可以在干旱地區(qū)很好的生長,并最大程度的延長樹苗的生命力。在開始起苗處理之前,需要獻給苗床進行淋水,這樣可以讓樹木的根、莖以及葉等充分汲取水分使之達到一種飽和狀態(tài),而后再進行起苗,但是,如果采用的樹苗是從外面進行采購的話,就需要在造林的地區(qū)首先挖出一條溝,溝的寬度是在0.5m左右,深度保持在0.3m左右,溝挖好之后還要將水灌滿,之后再把苗木的根系保持散開并放入到溝內進行浸泡,浸泡時間至少在1天以上,這此過程中要需要采用清水進行浸泡,絕對不能用臟水或者是溫度較高的水進行浸泡,這樣很容易導致其感染到各種病菌,溫度過高就會使苗木在栽種之后出現大量枯死的現象[3]。
除此之外,對于苗木后期生長過程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剪也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對生長過程中的多余樹枝進行修剪可以大大降低苗木自身水分的蒸發(fā)量,使苗木根部的水分可以保持不變,不會減少水分的浪費,在栽種之后它的成活率也很高,對于技術人員來說,在栽種樹苗之前還必須要在事前約1天左右剪去不必要的枝葉,對不必要枝葉的修剪,可以大大減少大風對苗木的折損率,保證苗木的健康生長。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森林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程度越來越深,森林資源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的重要內容,它對于水土保持、涵養(yǎng)水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對其開發(fā)利用的過程中原始森林資源越來越少,當前森林資源主要是以人工造林為主的,人工造林就是通過人工種植的形式來擴大森林綠化面積,在造林工程中,林木造林成活率的高低直接關系著造林工程的優(yōu)劣,造林成活率的高低與造林技術和造林時間有密切關系,對于造林技術人員來說,就必須要正確處理和對待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適宜的季節(jié)和時間來栽種,并運用科學的造林技術,對造林中的細節(jié)進行重點把握,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1]周智云.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造林季節(jié)的關系分析[J].現代園藝,2012,(24):56-56.
[2]陳春生.談反季節(jié)造林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2,(2):91-91.
[3]夏紅霞,覃風平.提高造林成活率技術分析[J].綠色科技,2011,(5):78-79.
S72
A
1674-2060(2016)05-0095-01
吳志剛(1978—),男,白族,云南云龍,中共黨員,林業(yè)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保護,營林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