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江蘇油田第二小學 高建峰
靈活處理例題,提升學生數學課堂學習效果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江蘇油田第二小學高建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數學知識教與學的實踐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情和學情,靈活進行例題的教學處理,激發(fā)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和積極的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1.讓例題回歸實踐,使學生在對實踐材料感性直觀的觀察、思考、討論中,掌握知識,激發(fā)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欲望。
小學數學教材給孩子們提供了許多典型范例,這些典型范例許許多多都是將生活中的實例提煉以后形成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直接從生活原型出發(fā),讓學生自己通過對實踐的感知、觀察、思考,親身經歷從生活原型到典型范例的提煉過程,進而使學生發(fā)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存在,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例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認識線段”時,這樣設計:同學們把毛線帶來了嗎?下面我們大家一起做件事情,請聽好:把帶來的毛線隨意剪下一段放在桌上。小組內同學相互看一看,誰能一眼看出哪一段毛線長嗎?生可能說可以看出來;也可能說不好看出來,(教師可以適時展示學生剪下的兩段毛線)設疑:有什么好辦法比一比?學生操作。追問:為什么要拉直?小組內學生把毛線拉直后再相互比比、說說并比畫。
這樣設計教學抓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讓學生先“玩”毛線,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自然地為引出線段“直”的特點做鋪墊。這樣進行教學處理,例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源自于學生對實際生活事例的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增大例題的容量、覆蓋面與輻射性,使學生在對例題的學習和探討中,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舉一反三。
教師要善于駕馭教材,可以在對教材深入鉆研,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及知識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認知出發(f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組合、移補、調整,增大例題的容量、覆蓋面和輻射性,使之更有益于學生探討、整理和分析新的知識,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教學蘇教版教材第七冊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例2、3、4時,可這樣處理出示例題,下面老師請同學們算幾道非常有意思的題目:
例題計算400-301;計算400+301;計算264-98;計算264+98;
解答方法:400-301=400-300-1;400+301=400+300+1;264-98=264-100+2;264+98=264+100-2。
結合例題的解答,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4道算式,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并與同桌說一說。結合學生的回答,師生一起總結出這一類簡算的要點:少減幾,再減幾;少加幾,再加幾;多減幾,再加幾;多加幾,再減幾。
知識點本身沒有多少坡度,也沒有任何難度,教學起來也不會遇到什么大的障礙。如此,將三個例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適當增加了一道題目,增強了例題的思考趣味,于平淡處出彩,無風時起浪,輔助以恰當的練習,舉一反三,既提升了課堂教學的高度,又見到了效度。
3.換種角度或方式出示例題,使學生在感知、操作、思考中感悟例題的認知結構,訓練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比如,在低年級“觀察物體”教學時,我這樣出示例題:設置一個場景,黑板前放置一只高約1米的小圖書柜,圖書柜的左側面寫著“油田二小”,右側面寫著“第二小組”,前面寫著“小小圖書柜”,上面畫有花瓶圖案,蓋上一塊紅布,放在講臺前。教師鋪墊談話后,掀開蓋在圖書柜上面的紅布,并接著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于是,左邊的學生、右邊的學生、正面對圖書柜的學生各自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再讓學生坐著、站高看圖書柜,于是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如此出示例題進行教學,既豐富了例題的思想內涵,又讓學生在親身感知、操作中思考例題中所蘊含的數學問題,訓練學生既能順向思考,又能逆向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多角度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延伸例題問題的發(fā)散性,引導學生突破常規(guī),多途徑地探究、認識、理解并掌握新知,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多向性。
例如,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引導學生將準備好的圓形紙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乃至接近于長方形后,比較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的關系,進而得出:圓的面積=πr2。啟發(fā)學生再思考,還有別的剪拼方法嗎?稍加引導,即可得出可以拼成梯形、三角形的思路,讓學生拼一拼。啟發(fā)學生再次思考,還有沒有更為簡捷的方法呢?靜靜地思考過后,通過不斷地討論、磋商,終于發(fā)現(xiàn):可以將圓看成4、8、16、32……個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每一個三角形的底即為圓的周長除以分成的份數,每一個三角形的高即為圓的半徑,一個三角形的面積乘以所分的份數即為圓的面積,S=(2πr÷n)×r÷2×n=πr2。發(fā)散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通過以上對例題的教學處理,促學生的思維積極求異,激發(fā)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體味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樂。
總之,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數學知識的教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理性地看待數學教材中的例題,深入而充分地鉆研其中的深刻內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實際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數學教材中的例題進行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充分挖掘例題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素材,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數學課堂真正實現(xiàn)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