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山西藥科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關于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的思考
□王麗麗
(山西藥科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具備一定法律素養(yǎng)的技能型人才是社會所青睞的人才,但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的現(xiàn)狀及其原因,從而提出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有效措施。
針對性與實效性;原因;措施
李克強總理在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的講話中強調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講話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yǎng)是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卻忽視了對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三所高職院校大二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fā)放學生調查問卷63份,收回61份,教師問卷13份,收回13份。學生問卷主要包括法律教育認知、法律運用、法律教育評價及法律教育期待等。教師問卷主要包括法律課程認知、法律教育改革、教師素質等方面。
1.1 高職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現(xiàn)狀
調查結果顯示,“在高職學生中,一般了解法律常識,認為法律知識對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有重要作用”的占90%以上,但有23%的高職學生對大學階段的法制教育存在質疑,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并對法律內涵及社會作用缺乏全面準確的認識。85%的高職學生認為民法是生活中常接觸的領域,但對于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學校的法律教育與電視、網(wǎng)絡及其他途徑各占50%,大多數(shù)學生遇到糾紛時,不能合理運用法律和其他手段處理問題,德治觀與法治觀模糊。61%的學生想更多了解民法知識,32%的人認為高職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在于學校法律教育的局限性,有46%的學生認為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和公民自覺性差是導致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法律學習中的問題是缺乏法律知識,不能夠將所學知識很好的運用于實踐中,有47%的學生希望采用實踐活動教學,37%的學生希望采用情景案例教學。總之,高職學生對自己生活中所需的法律了解不全面,不透徹,對法律本質及社會作用缺乏正確認識,學校的法律課程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高職院校法律意識教育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1.2 高職院校教師法律教育認識現(xiàn)狀
調查結果表明,77%的教師喜歡法律知識,僅有23%的教師喜歡研究法律前沿問題,大多數(shù)法律教師不注重法律教學科研,有77%的教師認為法律課程對學生有用。有85%的教師會偶爾在課余時間與學生探討法律問題,僅有15%的教師會經常與學生在課余時間探討法律問題,教師不注重與學生的課后交流,有54%的教師喜歡情景模擬教學,但也有23%的教師喜歡理論講授,有46%的教師認為民法對高職學生有用,有77%的教師在教學中偶爾會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法律實踐課比重少。對于高職學生法律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大多數(shù)教師觀點多樣化,有46%的教師認為應側重民法知識教學,大多數(shù)教師偶爾會帶學生旁聽法庭辯論或觀看法制節(jié)目,有法律疑惑的學生一般都會選擇法律教師尋求幫助。由此可見,法律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模糊,教師教學水平不高導致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缺乏針對性,與學生溝通少,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缺乏一定的實效性。
2.1 法律教育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屬品,缺乏獨立的課程體系
根據(jù)《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的規(guī)定,原獨立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程被整合為一門“基礎”課后,法律教育的課時數(shù)被縮短了15課時,法制教育往往被誤認為是德育教育的組成部分,僅用三章的內容概括闡述法律知識[1]。大大壓縮掉對學生有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很多高職院校淡化法律意識教育,導致學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素養(yǎng)。
2.2 教師隊伍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在多數(shù)高職院校中,專門從事法制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不多,很多高職院校的法律課程是由思想政治課程教師來擔任,他們接觸的專業(yè)訓練和實踐較少,缺乏法律實踐經驗,也不注重對法律知識教育及前沿知識的研究,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教育培養(yǎng)目標認識模糊,參差不齊的師資隊伍不能夠滿足提高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要求。
2.3 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注重理論教育
提高法律課堂的授課效率是每位法律教師值得探索的話題,教師只注重法律條文、原理理論的解釋,而對學生的實際法律需求一無所知,學生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很難被激發(fā)[2],教師只注重填鴨式的法律理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全面法律素質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學習,校園與教學氛圍不能凸顯法律的威嚴性與嚴肅性,學生不能全面接觸真實的法律環(huán)境,學院的法律意識教育不能將法律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課堂教學是學校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會讓課堂教學發(fā)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2.4 法律意識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合理
目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評價體系的設置不合理,沒有形成完善的校內評價體系和校外評價體系。高職院校僅僅通過理論考核體系評定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學生通過熟記法律條文和理論知識來應付學校的考核評價,而當學生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實際法律問題時,不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法律知識學習與實踐完全脫節(jié),當學生進入企業(yè)實習或工作,法律素養(yǎng)的評價考核幾乎是空白,法律意識教育考核評價體系的形成受到狹窄的法律教育渠道與平臺的制約。
3.1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高職院校遵循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要求實行依法治校,將法制理念深入貫徹到高職院校的各項工作中,并將學校管理納入法制管理,良好的法治氛圍是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條件。因此,學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對學生教育管理實行依法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園法治環(huán)境,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力,感受到法律的威嚴性[3]。
3.2 加大法律課程改革,著實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
根據(j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精神,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4]。高職院校被視為未來高職人才的重要培養(yǎng)基地,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長遠發(fā)展密切相關,高職院校的法律基礎課程強調要統(tǒng)一使用國家指定的規(guī)劃教材,在相關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要有所體現(xiàn),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法律基礎課,根據(jù)高職學生特點和高職教育要求,積極探索高校法律課程體系建設,全面深化課程建設綜合改革,緊跟時代要求,不斷更新法律知識,注重實用性、行為養(yǎng)成性教育,制定合理的法律基礎課和法律專業(yè)課的課程標準,讓高職院校切實成為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
3.3 拓寬高職學生法律教育渠道,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渠道比較廣泛,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可能會讓學生喪失了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甚至讓學生遇到法律問題時無所適從,純理論性的法律知識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實踐活動教學和情景案例教學是大多數(shù)學生所青睞的教學方式,學校應該關注和支持法律課程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法律實踐平臺,積極營造法治氛圍,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校級各項法律比賽或各種法律咨詢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學校在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方面加大與家庭、社區(qū)、企業(yè)的溝通,建立健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律意識教育考核評價體系。
3.4 提高高職教師法律素養(yǎng),逐步推進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的法律教育任務主要有兩課教師來承擔,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加強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師的業(yè)務培訓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業(yè)務水平,同時引導教師積極關注法律前沿動態(tài),潛心研究法律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應注重專業(yè)性、合理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并采用情景模擬、團隊合作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借助于微課、慕課、資源共享性教學平臺等形式來增強課堂教學的有趣性、實效性與互動性,讓法律基礎課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同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大眾媒體、選擇和利用好大眾傳媒,尤其要加強網(wǎng)絡的監(jiān)督管理,教師要成為高職院校法律意識主流的積極引導者。
[1] 張旭東,徐 燕.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商場現(xiàn)代化,2012(1):109.
[2] 丁德源.我國高等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欠缺原因及其應對策略分析[J].法制博覽,2015(10):295.
[3] 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0):75.
[4] 張芬霞,王盼紅.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J].法制博覽,2015(7):54.
[責任編輯:楊春艷]
O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Law Aware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Li-li
(ShanxiPharmaceuticalCollege,Taiyuan030031,China)
Skilled talents with certain legal literacy are favored by the society.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is no specific and practical effect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law aware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lack of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law aware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aw awareness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reason; measure
2016-04-25
王麗麗(1983-),女,山西文水人,碩士,現(xiàn)工作于山西藥科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
G711
A
1008-9101(2016)04-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