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①
?
近20年長征精神研究述評
王磊
(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①
近20年來,國內學界立足多維視角,對長征精神的形成、基本內涵、當代價值以及繼承弘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個別論者還對中共領袖人物與長征精神的關系問題進行了考察。這些成果均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時也應看到,這些層面的研究仍存有一些空間尚待開拓,需要進一步在研究廣度和深度方面作出努力。
長征精神;形成;基本內涵;當代價值;繼承弘揚;中共領袖人物;研究述評
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萬里長征“是一部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這場舉世無雙的遠征,不僅因為挽救了黨和紅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而載入史冊,更因為錘煉熔鑄出偉大的長征精神、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精神財富而彪炳千秋。”[1]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近20年來,國內學界對“長征精神”一直給予頻繁關注,相關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于此,筆者對近20年來國內學界關于長征精神的形成、基本內涵、當代價值、繼承弘揚以及中共領袖人物與長征精神的關系等幾個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
1.長征精神的形成。若要考察長征精神,首先就要去了解其形成問題。這是研究長征精神的致思理路和邏輯基點。那么長征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國內學界一致認為,“長征精神的形成絕非偶然”[2]。具體而言,學者們主要是立足四重維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相關探討。
其一,長征精神是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基礎而形成。眾所周知,“精神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來自深厚的基礎”[3]。任何一種精神所具有的稟賦特質,都深植于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土壤中。一方面,長征精神所彰顯的理想、信念、情操、氣節(jié)、風格、作風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品性,就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涅槃升華。另一方面,長征精神所體現(xiàn)的為民族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民族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亦是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折不撓、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等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展現(xiàn)[2]。
其二,長征精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列寧曾告誡:“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4]375。那么探究長征精神的形成問題亦是如此,要把它置于一定的歷史境域下,也就是要依托于當時的具體歷史背景去考察?;诖耍斝阈阒赋?,長征精神是在艱苦險惡的歷史環(huán)境中激發(fā)、凝聚而成[5]。楊春長和吳開勝認為,長征精神是在廣大紅軍官兵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磨礪而成的。換言之,長征精神是中國工農紅軍在萬里長征這一偉大革命實踐過程中不斷磨礪和錘造出來的一種精神品質,它直接負載于紅軍長征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2]。除此之外,他們還進一步凸顯,紅軍當時所面臨的雙重逆境有力倒逼了長征精神的形成。即工農紅軍在歷時2年的長征中,不僅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還要征服雪山、草地等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就是在如此嚴峻、嚴酷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中,廣大紅軍戰(zhàn)士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質、戰(zhàn)斗作風、團結精神以及紀律觀念等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就進而凝聚成為偉大的長征精神[2]。
其三,人民群眾在長征精神形成過程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工農紅軍是人民群眾的軍隊,紅軍脫離了人民群眾就無法生存。紅軍進行長征亦是如此。沒有人民群眾提供糧食等必要的物質資料,任何精神力量都難以發(fā)揮。由此,石仲泉指出,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援助,是紅軍長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6]。
其四,長征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的。楊春興、吳開勝認為,從根本上說,長征勝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在長征途中,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立足當時國內革命形勢,著眼解決各種復雜矛盾,同時就加強黨的建設、紅軍隊伍建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創(chuàng)見的重要論斷,從而為長征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科學指南[2]。
綜上所述,長征精神的形成,首先,它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理論與實踐交織互動的必然性產物。它既在中華民族精神沃土上孕育凝聚,同時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旗幟指導下廣大紅軍官兵艱苦卓絕的革命實踐中磨礪形成。其次,長征精神的形成絕非單一因素主導的結果,而是多維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產物。縱然長征精神的形成過程繁復,但其形成不僅為當時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動力,也為當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2.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何為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江澤民于199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作了精辟厘定:“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7]590這為此后學界對長征精神基本內涵的磋商研討提供了官方權威藍本。概覽近20年有關長征精神基本內涵的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的觀點雖在具體出場路徑和表述方式層面大相徑庭,但實質涵義卻均與江澤民的概括總結極為趨同。概而言之,當前學界主要有“三方面說”“四方面說”“五方面說”和“八方面說”等幾種代表性觀點。
其一,“三方面說”。王淼生、庹平、張敏卿等少數(shù)學者認為,長征精神包含三個方面內容。王淼生和庹平指出,實事求是精神、堅定信念與奮勇拼搏的精神和顧全大局精神是長征精神的核心涵義。他們還進一步論及,實事求是精神使黨和紅軍最終認識到毛澤東的正確并重新確立他為黨和紅軍的領袖,這是我們黨成熟的重要標志;堅定信念與奮勇拼搏的精神體現(xiàn)了紅軍、人民軍隊的本質和昭示紅軍有一個光輝的未來;顧全大局精神充分顯示了黨和紅軍強大的凝聚力和肩負領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奪取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能力[8]。雖同是“三方面說”,張敏卿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獻身的精神是長征精神的三重基本內涵[9]。
其二,“四方面說”。有部分學者認為,長征精神應包含四個方面內容。范書林認為,堅韌不拔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無私奉獻和集體主義精神、勇于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敢于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長征精神基本內涵的四維構成要素[10]。熊啟珍和瞿曉琳也認為,長征精神內涵十分豐富。艱苦卓絕精神是其表征,百折不撓精神是其底蘊,團結進取精神是其中堅,實事求是是其內核[11]。
其三,“五方面說”。有諸多學者一致認為,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應包含五個組成部分。袁銀傳和喬翔便是此觀點的典型代表。他們認為,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精神、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知難而進的自強不息精神、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及艱苦樸素的勤儉精神是長征精神科學內涵的五大基本方面[12]。李平也與以上論者持相似觀點: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精神,服從組織、顧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義精神是長征精神內涵五個方面的集中展現(xiàn)[13]。
其四,“八方面說”。鄔家能和孫志清主張,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應包含八個構成要件。他們指出,長征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為“堅持信念、逆境奮斗”。聚焦這個核心,可以從八個方面來清晰透視長征精神:執(zhí)著追求、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心系民族、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百折不撓、勇猛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艱苦奮斗精神;審時度勢、扶正糾錯的實事求是精神;團結一致、維護統(tǒng)一的顧全大局精神;互助友愛、生死與共的集體主義精神;以苦為樂、奮發(fā)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4]。
綜上所述,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龐博豐富。諸多學者雖然在長征精神內涵的組成要素的把握上存有歧見,但是,他們對于長征精神內涵的實質要義的定位卻是大體趨同。偉大的長征精神,不僅成為激勵當時歷史境遇下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革命斗爭的精神動力,而且在日后革命與建設的漫長歷程中得到新質的涅槃與升華。它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偉大的萬里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3.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當前我們研討長征精神,磋論它的內涵表述,也絕非單純“為了重溫那段輝煌而厚重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xiàn)它的當代價值,推進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15]。那么,該怎樣認識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國內學界相關論者立足不同視角對此進行了見仁見智的闡述。
其一,長征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鮑中義認為,長征精神具有永恒的理論價值和實踐魅力,在高校大力發(fā)揚長征精神,用長征精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此外,他還對當代大學生加強長征精神教育緊迫性的內在機理進行了深入剖析:當代大學生不僅面臨著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還面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社會經(jīng)濟成分、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他們思想活動的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日趨增強。在此境域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可以充分利用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組織紀律觀念和團結協(xié)作等方面的教育[16]。王樹蔭也指出,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是他們成長、成才的必經(jīng)之路[17]。
其二,長征精神與黨的先進性建設。有論者認為,新的時代條件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大力弘揚長征精神。申燕指出,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是長征精神的核心內容,也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根本保障;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思想根源,也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強大精神支柱;堅持實事求是,是長征精神的靈魂,也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靈魂;堅持緊密團結,顧全大局的工作作風,是長征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重要體現(xiàn)[18]。
其三,長征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李后強等認為,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長征精神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優(yōu)質文化資源,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鮮活教材,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長征精神”,以“長征路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國際長征文化館”,實施長征路線國家扶貧戰(zhàn)略,可以成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19]。
其四,長征精神與實現(xiàn)中國夢。于安龍認為,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長征精神將以其超越時空的巨大力量以及鮮明的人民性和實踐性,進一步發(fā)揮它的導向、激勵和教化功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不斷前進[20]。汪勇也認為,長征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基礎[21]。
綜上所述,國內學界普遍認為長征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并立足多維視角充分彰顯了這種價值魅力。在當下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期,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就顯得尤為迫切且意義重大。為此,我們應該去深入發(fā)掘長征精神所內蘊的時代價值,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堅強的思想保證。
4.長征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有學者指出,“長征精神是我們永久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一刻也不能丟掉長征精神?!盵22]“不能丟掉”的關鍵舉措就是要去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該如何繼承弘揚長征精神?國內學界相關學者,均從不同的視角對此各抒高見。
其一,立足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承揚長征精神。朱昌平和巴岱認為,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需要結合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的實踐,并賦予長征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使長征精神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更加發(fā)揚光大。具體而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用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團結人民;第二,要注意加強高度的政治性和嚴格的紀律性;第三,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堅持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第四,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3]。
其二,立足紅軍戰(zhàn)士的優(yōu)秀革命品質承揚長征精神。黃海濤認為,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其一,要繼承和發(fā)揚紅軍指戰(zhàn)員堅決聽從黨的指揮和生死與共的團結精神;其二,要繼承和發(fā)揚紅軍指戰(zhàn)員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其三,要繼承和發(fā)揚紅軍指戰(zhàn)員為工農大眾謀求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不移的革命必勝信念[24]。
其三,立足“紅色地域”建設發(fā)展繼承弘揚長征精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聯(lián)合課題組結合革命老區(qū)建設就弘揚長征精神闡發(fā)了一系列觀點。他們指出,在經(jīng)濟發(fā)展層面,弘揚長征精神必須落腳到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上來,結合新的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chuàng)造性地做好老區(qū)的各項工作;在民族政策層面,弘揚長征精神,要以紅軍模范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為榜樣,維護民族大團結,必須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促進各民族同胞的共同繁榮;在文化建設層面,弘揚長征精神要始終把握發(fā)展先進文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在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功夫[25]。
綜上所述,新的時代境域下,若要充分發(fā)揮長征精神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就勢必要對長征精神進行繼承和弘揚。若使繼承和弘揚取得實效性,首先要厘清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這是繼承和弘揚的先決條件;其次,務必要結合我國或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具體實情,與時俱進地賦予長征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
5.中共領袖人物與長征精神的關系。除卻對長征精神的形成、基本內涵、當代價值以及繼承弘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個別論者還對中共領袖人物與長征精神的關系進行了考察。
其一,毛澤東與長征精神。吳朝建指出,毛澤東作為歷史親歷者和長征的直接領導者,在長征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是長征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實踐者。這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其一,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是長征勝利的關鍵,是長征精神得以形成的保證;其二,毛澤東是長征精神升華的理論概括者,他在不同時期對長征精神進行了科學總結,使其不斷升華和得以廣泛傳播[26]。
其二,周恩來與長征精神。王家云認為,周恩來作為長征的實際組織者、指揮者,他為長征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貢獻包含對長征精神的形成所發(fā)揮的特殊作用。他還進一步試圖從長征精神與周恩來精神的一致性上來確證周恩來對長征精神形成的貢獻。眾所周知,長征精神就是堅定信念的精神、團結統(tǒng)一的精神、求真務實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而這一偉大精神正是周恩來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周恩來精神在這一時期的集中體現(xiàn)[27]。
其三,朱德與長征精神。王建豐認為,朱德一直處在革命斗爭的最前線,他對長征精神的形成功績卓越。其一,他不但時刻用自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來鼓勵戰(zhàn)士,還異常重視培育紅軍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梢哉f,在極端困難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揚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是朱德對長征精神的一大貢獻。其二,在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下,朱德領導紅軍始終堅持真理,堅持遵義會議確定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并用實際行動支持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其三,朱德反對分裂維護團結的大局精神,使他領導紅軍最終挫敗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維護了黨和紅軍的統(tǒng)一,為長征勝利和長征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8]13。
綜上所述,以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人為長征勝利和長征精神的形成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仡櫋⑻骄克麄兊臍v史貢獻,不僅可以學習他們所具有的優(yōu)秀革命品質,還可以幫助我們更精準地去理解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進而促進長征精神的大力繼承和弘揚。
永放光芒的長征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意蘊。尤其是在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征程中,其理論價值和實踐魅力更是日益凸顯。為此,近年來學界對長征精神的研究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但在諸多層面的探討,學界仍然付諸闕如。
1.對于長征精神的形成研究尚不夠深入,學界需對此問題去作進一步探究。也許惟有先去明晰長征精神的“前世今生”,我們才可以從長征精神形成發(fā)展的歷程中更加深入地把握和體會長征精神的內涵實質,從而結合當下我國的具體實際去充分發(fā)揮它的當代價值,進而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2.需對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作進一步研究整合??v覽近20年國內學界關于長征精神基本內涵的研究論著,眾多學者的觀點實質大體趨同,但具體觀點的表達可謂是異彩紛呈。如此多重視角的闡讀,一方面會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但另一方面,如此繁復的多維度闡述,無疑也會為我們精準把握長征精神的內涵實質帶來一定程度的迷離阻隔。為了更加科學有效地去理解和把握長征精神,未來學界有必要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嶄新特點去對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作進一步的縱深考察。
3.需加強長征精神與黨的歷史上的古田會議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諸多“精神”的比較研究。當前學界,對這些“精神”的對比研究還較為鮮見。由于它們同為“精神”方式的存在,它們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lián)性。亦即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是怎樣的?它們之間又是如何進行繼承借鑒與超越發(fā)展的?這些問題的尚未解讀均給我們留下了去作縱深考察的廣闊空間。在這些“精神”的比較磋論中,會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長征精神的把握和理解。
4.對于如何繼承弘揚長征精神亟需去作廣泛且深入的研究。從當前學界的既成研究成果觀之,學者們對此問題的關注力度不夠。大多數(shù)論者在文著中雖提及要去繼承弘揚長征精神,但其歸旨也是重在關涉發(fā)揮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歸根究底,學者們還是在探述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問題。那么,究竟該如何去有效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即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具體原則是怎樣的?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具體路徑又是怎樣的?目前還鮮有學者去對這些問題作詳盡闡釋。然而,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有效發(fā)揮長征精神當代價值之鏈上的關鍵一環(huán),即惟有真正有效地去繼承和弘揚好長征精神,進而才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由此,未來學界加強長征精神的繼承和弘揚研究也就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
5.對中共領袖人物與長征精神關系的研究明顯不夠深入。目前,僅有個別學者對此問題有所關涉。但他們關注的對象也僅是局限于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三位中共領袖人物,而對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與長征精神的關系卻沒有進行考察。所以,為了更好地了解以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征精神形成中的杰出貢獻,也為了更好地把握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未來學界應該著力開展中國共產黨人尤其是老一輩革命家與長征精神關系的專題式研究。
簡而言之,當前學界對于長征精神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隨著時代進步和實踐發(fā)展,長征精神也會不斷賦予自身新的時代內涵,我們依然可以從長征精神這座礦藏豐富的寶庫中采掘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時代元素。通過內化這些營養(yǎng)元素,長征精神的時代光芒將會更加閃熠生輝,我們偉大的黨也將會更加有力量、有自信地去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孟慶俊,丁紅梅.長征精神探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6(06).
[2]楊春長,吳開勝.長征精神及其啟示[N].光明日報,2006-10-30.
[3]王新生.論遵義會議精神的產生及其內涵[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3(02).
[4]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魯秀秀.長征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的研究[J].黑龍江史志,2014(11).
[6]石仲泉.紅軍長征和長征精神[J].中共黨史研究,2007(01).
[7]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王淼生,庹平.紅軍“長征精神”研究[J].軍事歷史研究,1996(03).
[9]張敏卿.長征精神光照千秋[J].學習論壇,1996(09).
[10]范書林.紅軍長征精神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1996(05).
[11]熊啟珍,瞿曉琳.論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02).
[12]袁銀傳,喬翔.論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06).
[13]李平.簡論長征精神及意義[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06).
[14]鄔家能,孫志清.堅持信念 逆境奮斗:解讀長征精神[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5(05).
[15]石仲泉.再談遵義會議:芻議遵義會議精神[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04).
[16]鮑中義.長征精神及其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17]王樹蔭.弘揚長征精神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18]申燕.弘揚長征精神 永葆黨的先進性[J].前沿,2006(09).
[19]李后強,侯水平,楊先農.弘揚長征精神建設文化強國[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2(01).
[20]于安龍.論長征精神與“中國夢”[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01).
[21]汪勇.長征精神與中國夢[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3(04).
[22]李毅弘.長征精神的時代意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05).
[23]朱昌平,巴岱.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J].寧夏社會科學,1996(06).
[24]黃海濤.發(fā)揚長征精神[J].思想·理論·教育,1996(04).
[25]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共巴中市委宣傳部,中共阿壩州委宣傳部聯(lián)合課題組.弘揚長征精神 加快老區(qū)發(fā)展[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01).
[26]吳朝建.論毛澤東與長征精神[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27]王家云.略論周恩來與長征精神[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2(04).
[28]王建豐.論朱德對培育長征精神的貢獻[C]//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全國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20周年,2006.
(責任編輯郭偉)
Research Review about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 the Last 20 Years
WANG Lei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In the last 20 years,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conducted a discussion on multidimensional viewpoint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its basic connotation,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of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 ad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some scholars. These achievements are worthy of full recognition. Meanwhile,we should see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spaces to be exploited in the study of these aspects. We need to make further efforts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 work.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formation;basic connotation;contemporary value;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research review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5.003
2016-09-20
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化的協(xié)同推進機制研究》(15BKS020 )的階段性成果
王磊(1989-),男,山東泗水人,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
K264.4
A
1009-4326(2016)05-0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