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洪梅新聯小學 黃文塔
利用班班通,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實效
福建省南安市洪梅新聯小學 黃文塔
班班通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于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文章立足于此,首先概述了班班通的內涵及教學意義,然后就如何利用班班通提升數學課堂的實效性做了相應的探討,并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制作教學課件,優(yōu)化課堂結構;構建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巧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容量等。
小學數學;班班通;實效性
數學課程是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同時也是教學難點所在,不少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諸如學習興趣薄弱、學習方法欠缺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制約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信息技術的誕生與發(fā)展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教育教學活動也不例外,目前,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了教學實踐之中,并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班班通就是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運用中的典型代表,它兼具軟硬件雙重特質,能夠與外界信息進行不同層次的溝通、獲取、利用與顯示,是強化數學教學、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方式。文章立足于此,就班班通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做了相應的探究。
班班通是信息化教學大背景之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軟硬件基礎設施來獲取、分析、利用外界信息資源的能力,通常也被視作簡易多媒體教室。班班通包含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硬件設施,如電腦、網絡、投影儀、觸摸一體機等;第二,信息教學資源,諸如課件、網絡資源等;第三,教學活動,教師在硬件設施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教學資源的運用來開展教學活動。
相比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言,班班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多重優(yōu)勢:首先,班班通以信息技術為基礎,能夠廣泛地調動、運用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源,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文字信息的單一性,從而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數學概念更為形象化、直觀化,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欲望的激發(fā)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其次,班班通依托于互聯網,使得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書本,走上了更為廣闊的網絡世界,教師可以隨時地調用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形象化的數學學習資料,這對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積極性的激發(f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班班通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口語與板書為主要教學媒介的情形,通過課前制作的教學課件來開展數學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有效提升了數學教學的效率。
班班通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有著深厚的啟發(fā)借鑒意義,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fā),采取好相應的運用策略:
1.制作教學課件,優(yōu)化課堂結構
對課程教學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遞出準確度高、信息量大的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首要目標。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主要教學資源為教材,教學媒介則是教師的語言與板書。這兩種教學媒介不僅存在抽象性、枯燥性的弊端,比如再精妙的語言也難以將圓柱、長方體等直觀地呈現出來,且容易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典型的就是教師板書時間過長勢必會影響到教學進度。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在課前制作教學課件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就教學課件的制作而言,它需要具備以下幾點特征:第一,針對性。課件的制作最終是服務于課程教學的,因此,課件的內容也必須和教材內容緊密相關,以北師大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在課件制作中,必須融入本節(jié)的主要知識點,如“先加減,后乘除”的計算順序、脫式計算的格式等。第二,綜合性。網絡課件如PPT等與紙質教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能綜合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對此,教師在課件制作中也要注意制作方法的多元性,比如通過圖片、小故事、視頻等進行課程導入。
2.構建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以趣為先”,學生只有在高漲的學習興趣的刺激下,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而生活化教學、情境化教學則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班通來構建生活情境。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分數”的教學中,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分數具有初步的了解,但相關的知識點,如分數的大小比較、約分等,對學生一直缺乏吸引力,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班班通中的多媒體技術,展示一組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情境:媽媽買回了兩塊一樣的餅,第一塊用刀平均分成八份,爸爸了吃了兩份,占這塊餅的幾分之幾?媽媽吃了1份,占這塊餅的幾分之幾?爸爸媽媽一共吃了這個餅的幾分之幾?第二塊餅分成3份,小明吃了1份,他和爸爸誰吃的餅多?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多媒體的指引下,自我構建生活情境,比如在三年級下冊“元角分與小數”的教學中,讓學生在課件的指引下進行角色扮演,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氛圍。
3.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數學課程以抽象性、邏輯性著稱,而小學生的思維偏向直觀形象,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存在著不小的困難。不僅如此,數學課程中還有不少知識點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導能力,這對于學生而言,都是學習難點所在,掌握情形通常也不佳。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正比例和反比例”中“圖形的放縮”時,學生在先前的學習中,對長方形的基本性質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圖形的相似性卻缺乏深刻的認知,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示圖形的動態(tài)變化,從而傳遞比例尺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大屏幕中直觀感受,長方形在“長不變,寬拉長”“寬不變,長拉長”“長與寬都拉長”的情形所出現的變化。在第三種長和寬都拉長的情形下,尤其是拉的幅度相同,比如長拉長2倍,寬拉長2倍,圖形則完全相似。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直觀展示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圖形的伸縮變換,并從中感受到比例尺的知識點。緊接著,教師可以通過地圖的展示向學生介紹比例尺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更深層次地突破教學難點。
4.巧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容量
數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教材內容對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言,是遠遠不夠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不僅無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有效拓展課堂知識容量。對此,教師需要利用班班通中的網絡技術,通過網絡資源的發(fā)掘、整理、利用來服務于課堂教學的需求。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展示不同角度拍攝的天安門圖片之前,先將天安門的歷史地位以及作用講授給學生,既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又能調動起下一步學習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也可以選擇學生周邊的景物作為觀察對象,將網絡中的圖片下載下來,展示給學生。
班班通作為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形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班班通為基礎,從教學課件的制作到網絡資源的發(fā)掘等多個角度利用好班班通,從而有效地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1]甘友斌,徐耀威,龍俊.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班班通”的作用[J].網絡導報,2012(35):181-182.
[2]張志峰.“班班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教研周刊,2013(09):136.
[3]莊平英.班班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報告,201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