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隆
摘 要:本文通過對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筆者提出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多聲部合唱訓練的有效策略,圍繞“一處著眼,三處著手”展開,對小學合唱的多聲部訓練策略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合唱;策略;觀念;手段;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71-03
合唱是表現(xiàn)力豐富的歌唱形式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群體意識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xiàn)中享受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新課標提出的不僅沒有降低對合唱的要求,反而對合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日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合唱教學很難正常開展,許多老師面對合唱歌曲無計可施,于是只進行單聲部教學。而如果參加縣市區(qū)的教學賽事,對于合唱教材大家更是退避三舍,合唱教學的難度顯而易見。
那么,它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成因分析:
1、特殊的文化背景,影響合唱的開展。
西方的藝術重視立體感,音樂也不例外,通過和聲、配器、復調等方式追求,豐富音響的厚重感,這點單從從西方歷史悠久的合唱起源和交響作品的流傳就可以考證。而中國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音樂都是呈現(xiàn)“線”的藝術,民間流傳下來的古曲多為獨奏曲和獨唱曲。其音樂織體不是縱橫交、叉網(wǎng)狀鋪疊的多聲音響,而是以單純性的旋律展開為絕對主導構成橫向的“線”型延伸。另外,除了音樂課堂,在日常的生活中,西方的孩子可以在教堂還有各種傳播媒體上接觸多聲部立體的音樂作品,而中國的學生接觸多聲部音樂的機會很少,缺乏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熏陶。因此,長期以來,我國多聲部教學由于受中國音樂文化特征、社會生活背景的影響,成了一個始終難以解決的課題。
2、枯燥的教學方法,影響學習的興趣。
眾所周知,在音樂教學中,所有關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是相對枯燥的,而且這些東西的學習不能一蹴而就,總是要通過反反復復的訓練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下,一個對合唱課負責任的老師,一般身后都跟著一大群對合唱興趣闌珊的學生。將所有學生像專業(yè)合唱隊的孩子們一樣機械地進行訓練,這顯然與新課標的理念相悖,也勢必會讓音樂課失去了本該有的生機和活力,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喪失了對合唱課的興趣。
3、錯誤的教學觀念,延誤了教學契機。
從音樂教材的選曲上看,二、三年級開始出現(xiàn)輪唱曲目,為數(shù)不多,合唱歌曲的大量出現(xiàn)是在四年級以后。所以,一直以來很多老師認為,合唱教學是高段的教學任務。殊不知,低段的鋪墊決定高段的合唱教學能否順利開展,因為合唱是一項很有技術難度的工程,需要從點滴架構開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延誤了最初的教學契機,等到了高段合唱教學任務到來的時候再進行相關訓練,一切為時已晚。
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多聲部合唱訓練呢?
策略探究: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學中,筆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策略,將它概括為“一處著眼,三處著手”
一處著眼: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合唱是一種多聲部、表現(xiàn)力較強的群眾性集體歌唱方式,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中通過技術手段引領孩子團隊合作進行和諧動聽的歌唱,使他們得到情感的滿足,受到藝術的熏陶,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音樂感覺和高尚的藝術情操,是所有合唱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中心點。
三處著手:觀念、手段、興趣
1、觀念----先入為主,奠定基礎。
任何的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不斷練習,不斷積累,由量變而引起質變。多聲部和聲意識的建立,首先要從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常態(tài)的音樂教學模式開始,把我們以往在低段無意識的多聲部教學變成有意識的多聲部合唱能力的培養(yǎng),并在整個學期、整個學年、整個學段的教學中都有意識地貫穿這一理念。想方設法豐富課堂內(nèi)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和聲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并投入到積極的音樂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中去,這樣才能有效建立學生的多聲部和聲意識,并切實提高學生的多聲部合唱能力。這種觀念的轉變可以具體到從第一節(jié)音樂課、第一個音符開始。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認為學生的多聲部訓練應從單音、單聲部開始,循序漸進至和聲、多聲部,卻不知這恰恰是造成 “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中高段的學生一進入合唱就產(chǎn)生畏難情緒,是因為他們在低段的學習中單聲部一直占絕對的主導地位,他們很少有多聲部的意識和感覺。齊唱的概念和形象已經(jīng)根深蒂固。其實,學生多聲部的意識和感覺可以從他們第一節(jié)音樂課,第一個音符就開始建立,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接受并喜歡多聲部,從小建立多聲部的和聲概念。
例如,在第一節(jié)課中,我們就可以滲透多聲部概念:
讓孩子們按照以下節(jié)奏念口令:
與孩子們形成相同結尾的卡農(nóng)節(jié)奏(如下圖):
在第三遍練習的時候要求孩子們邊念自己的口令,邊聽老師的口令,以此培養(yǎng)孩子一心多用的意識。最后就可以由學生相互合作進行二聲部三聲部甚至多聲部的練習,由于只念數(shù)字沒有音高,即使是剛入學的孩子也能輕松完成。
如此類似的練習還有很多,例如師生之間的多聲部問好:
又例如,5 和 3 是學生最早學習的兩個音,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人們把它們往往獨立出來教學,學生除了能記住唱名,短期內(nèi)對音高是沒有概念的,如果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能做多聲部的歌唱練習,既認識音名,又能夠在演唱中鞏固固定音高的概念,還能訓練多聲部的協(xié)調性,自編組合練習如下:
這是一條自編旋律,學生唱會以后可以根據(jù)以上旋律進行二聲部訓練:
人的大腦有先入為主的習慣,如果在學生入學的開始就進行以上類似的訓練,將音樂與音響呈現(xiàn)立體多維的概念帶給學生,那么學生接受的音樂也是豐滿交錯的立體印象,那么以后真正步入合唱教學的時候,將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段---兼收并蓄,多管齊下
多聲部演唱是一種難度較高的音樂技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因此教師在整個小學階段的訓練中,要做到準確、細膩,有合理的梯度,做到循序漸進,讓學生在點滴訓練中收獲自信。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兼收并蓄、多管齊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聲部聲勢訓練。聲勢:聲勢是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fā)出聲響的一種手段。聲勢指用手和腳拍擊出一定的節(jié)奏,它既有聲音又有節(jié)奏,既有姿勢,又有動作,所以稱為“聲勢”。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穩(wěn)定的節(jié)拍感覺,而且很有趣味性,更能為學生的合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a、 手腳并用
練習的過程中,先落實腳步的節(jié)奏,因為都是四分音符節(jié)拍,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手部的節(jié)奏須在腳上動作熟悉以后再加入。還可以嘗試在手上放上響板,腿上綁個串鈴,以此發(fā)出不同的聲響,讓學生感受不同的交錯的音響效果。
b、念念有詞
在手腳節(jié)奏的配合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加上古詩或者童謠的節(jié)奏念白。
以《春曉》為例子
這樣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點難度,調動了身體的另一個器官——嘴巴來參與,訓練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時也能鍛煉肢體的協(xié)調性。
c、歌之舞之
合唱教學的所有訓練最終都服務于歌唱,在前兩個訓練做到一定程度時,加入歌曲的演唱。歌唱與節(jié)奏合成的多聲部是合唱的預備階段,它既可以在歌唱中感受多聲部帶來的音響避免音準不問帶來的聲部混淆現(xiàn)象。
為歌曲找不同節(jié)奏的伴奏,例如《小青蛙找家》
不同歌曲旋律與節(jié)奏的結合
以上幾種練習,一開始都可以分小組進行,培養(yǎng)學生相互配合的能力,等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將難度提升,讓學生一邊歌唱一邊拍擊,心、口、眼、手、腳同時進行,培養(yǎng)多聲部協(xié)調能力。
(2)多聲部固定音型與歌曲的訓練?!肮潭ㄒ粜汀痹从谝獯罄摹癘stinato”,原文為“頑固”之意,常譯為“頑固低音”、“頑固節(jié)奏”、“頑固伴奏”。意指一個音樂動機或小型樂句(4—8小節(jié))不斷重復貫穿于一段音樂或全曲。比如《小雨沙沙》,我們以 5 5 | 55 0 |作為頑固伴奏,二聲部呈現(xiàn)如下:
一開始由老師唱頑固伴奏,學生唱曲調,接著由部分學生唱頑固伴奏,其余的學生唱《小雨沙沙》曲調。等學生完全適應這種歌唱方式之后,就可由學生一小組對一小組,或是一對一單獨地表演。孩子們從頭至尾使用一種像節(jié)奏基石這樣小單位的音型,為已熟悉的歌曲旋律伴奏,減少了技巧學習的難度,使多聲教學變得簡單。簡單、易學、有趣的頑固伴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低段夯實合唱基礎。
(3)多聲部卡農(nóng)的練習??ㄞr(nóng)即Canon,或者Canong。卡農(nóng)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ㄞr(nóng)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nóng)。在卡農(nóng)中,最先出現(xiàn)的旋律是導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柯達伊認為卡農(nóng)是發(fā)展二聲部的最好準備。通過大量卡農(nóng)的練習,逐步進入復調性、和聲性二聲部、三聲部的學習。
對于卡農(nóng)的練習,特級教師項雅麗老師執(zhí)教的《兩只老虎》一課中有值得借鑒的方法,利用表格,指引學生準確把握節(jié)奏,并把表格畫在地上,讓學生通過不同節(jié)拍的節(jié)奏滯后形成多聲部甚至是無終卡農(nóng)練習,如圖:
輪唱的前提是學生學會歌曲旋律,音高、節(jié)奏準確。在輪唱時,演唱技巧上要注意節(jié)拍整齊,突出強拍,兩聲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確演唱自己聲部的同時,能傾聽另一聲部,切忌爭相蓋過另一聲部而大聲喊叫、搶拍、超趕速度。輪唱中把握自己的聲部,保持各聲部的獨立和清晰,不受另一聲部的干擾,為兩聲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良好的演唱基礎。
(4)多聲部內(nèi)心聽覺的訓練。要盡可能讓學生在幾個聲部的豐富音響中進行聽覺的練習。比如完整播放合唱作品,讓各聲部閉上眼睛努力分離出自己聲部的完整旋律線;或者在學生重點練習某一聲部時,讓另一聲部亦用在心里默唱自己的聲部;也可以進行節(jié)奏和旋律的模仿來訓練內(nèi)心聽覺:相隔兩拍或者三拍后模仿老師拍的節(jié)奏或者唱的樂句,通過類似的練習久而久之能慢慢培養(yǎng)出內(nèi)心的聽覺,讓學生既各有所“依”又能相互傾聽,在聽、唱中不斷提高演唱技巧。
3、興趣---民主平等、演練結合
(1)掌握教學技巧。教師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愉悅的心情。合唱教學是一件非??菰锏倪^程,有時在練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專業(yè)上的難點,例如音準的偏離、力度的強弱控制、氣息的支撐、音色的不統(tǒng)一等,而我們很多教師教學中往往會過于急躁。在語態(tài)上、教態(tài)上出現(xiàn)過于著急或出現(xiàn)一些讓人感到不太親近、不太自然、甚至惡語批評學生的現(xiàn)象。這樣就會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的學生甚至會害怕唱,甚至不愿唱等逆反心理,從而導致訓練效果不理想,更不用說享受合唱的美感了,這時,教師應掌握幽默的風格的技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枯燥的專業(yè)知識.
(2)搭建展示舞臺。給學生建立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給學生多一些機會、參加各類比賽、演出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舞臺表演的豐富經(jīng)驗。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大舞臺,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們登上舞臺,比如組織大合唱比賽、六一活動、元旦匯演,街道、區(qū)藝術節(jié)等等。通過表演,學生能將平時所學充分展示,這能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對合唱的學習興趣也就能一直持續(xù)下去。
萬丈高樓平地起,相信通過點滴的努力和積累,循序漸進的訓練,多聲部合唱便不再高不可攀。期待合唱如花,燦爛得開在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 鐘維國﹒《童聲合唱的訓練與指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2月
[2] 王 琳﹒《小學低段課堂合唱教學的實踐》[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8年第4期
[3] 周 琦﹒《小學低段多聲部合唱教學策略探究(上)》[J].《中國音樂教育》,2012年第6期
[4] 李秀軍 李曉亮﹒《小學多聲部音樂訓練策略初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