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源,邱靖娜
(北京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3)
從功能語境重構看譯者選擇
——兼評林戊蓀《論語》英譯本
張敬源,邱靖娜
(北京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3)
林戊蓀的《論語新譯》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論語》英譯本之一,對譯本翻譯策略、優(yōu)缺點等進行探討,有利于推動中國典籍外譯進程。本文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理論出發(fā),對該譯本的語境重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譯者通過注釋等副文本手段對原文的文化語境進行還原和重構,譯文具備學術性特點,基本實現(xiàn)了對原文內容的忠實傳譯;通過詞匯語法層的調整,對原文情景語境進行重構,使譯文具有學術性、通俗性、時代性的特點;最后通過主位結構等因素的調整進行上下文語境重構,再現(xiàn)原文的行文特點、修辭特色,保持原文的文學價值。對《論語》英譯和其他典籍英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語境重構;譯者選擇;《論語》英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西方世界最為關注的中國經典之一,也是除《道德經》之外在西方重譯本最多的中國典籍。西方國家進行《論語》翻譯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相比而言國內《論語》英譯和研究起步較晚。第一個華人《論語》譯本于1898年出版,隨后林語堂、劉殿爵等學者的20多個華人英譯本①相繼出版。
在《論語》英譯研究方面,學界采用多種理論視角,從多個維度對譯者、譯本等進行了研究。其中譯本研究是典籍翻譯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在《論語》英譯譯本研究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理雅各等國外漢學家的譯本。對國內譯本研究力度相對不足,且主要集中在辜鴻銘、林語堂、劉殿爵譯本,針對其他國人譯本的研究相對零散,或僅以其中的幾處翻譯為例與目標譯本進行對比。近年來學界對林戊蓀《論語》英譯本文化核心詞翻譯等相關研究呈上升趨勢,但是鮮見從語境層面對其翻譯策略和特色進行探討的研究。
本文擬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理論為視角,對林戊蓀《論語》英譯本進行研究,看譯者如何在當代語境下對原文進行解讀和翻譯,分析其譯本特色及語境重構策略,并試圖對其翻譯效果進行探討。選題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慮:1.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不可小覷,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語境參數(shù)和層次的劃分和論述使其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2.譯者作為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具有代表性;3.該譯本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譯本之一,且譯者處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史時期,對其進行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2.1 功能語境理論與翻譯研究
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語碼轉換,更涉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博弈。任何翻譯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認為語境屬于從符號學角度來解釋語言使用的抽象理論范疇,展示了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和語言形式(meaning realization)之間的描述關系。(Halliday,1994)語境具有層次性,包括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其中文化語境是功能語境的第一個層次,指的是人類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為模式,即“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語篇所承載的意義總和,包括交際目的、過程、形式、內容等”。情景語境指的是語言發(fā)生的實際環(huán)境,由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三個變量構成。這三個變量分別指世界中發(fā)生的事情、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交際渠道和修辭方式等。上下文語境處于最底層,對應具體的語言表達形式,以語篇的形式體現(xiàn)上兩個層次語境變量的特征和配置。語境的三個層次之間是體現(xiàn)關系。其中文化語境是所有潛在的或實際的情景語境的總和,通過具體的情景語境對具體的語言交際起作用;情景語境是具體的,是文化語境的實例化,直接與語言發(fā)生關系,是語言活動及語篇生成的直接環(huán)境;而上下文語境則為語篇中具體語言形式的析取和組合。(李忠華,2014)語境的三個層次都對翻譯有重要的影響:文化語境對翻譯的體裁有較大影響;情景語境影響到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及譯文的偏離現(xiàn)象;上下文語境對譯文的銜接和連貫有直接影響。
另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境具有潛勢和多功能性特征。根據(jù)“語境—純理功能耦合假設”,語境變量與語言元功能之間存在對應關系,語場、語旨、語式分別對應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在詞匯語法層面分別由及物性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和主位結構、信息結構、銜接手段等體現(xiàn)。
功能語境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翻譯研究中,除了從語境三個層次對翻譯進行宏觀研究外,有學者從語境中的某個參數(shù)出發(fā)進行翻譯研究,如在語義層 Hasan(1995)對語場因素進行了細致研究,建立了語場體系;張敬源(2010)從語式出發(fā),對《背影》等文學作品的翻譯進行了研究;在詞匯語法層,司顯柱(2005)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指導構建了翻譯質量評估模式。
2.2 翻譯中的語境重構
翻譯本身是“用語義和語用對等的譯語文本代替源語文本”(House,1977),遵守 “等效”原則,即“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或言語接受者,因此翻譯的關鍵就在于尋求交際過程中譯語讀者和源語讀者的相似反應。(Nida,1995)為了實現(xiàn)翻譯中的“等效”原則,譯者要對譯文進行解構,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根據(jù)目標語語境和翻譯目的進行語境重構。
而探討翻譯中的語境重構,有必要首先厘清兩個概念——語境還原和語境重構。目前針對二者還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就本文而言,前者處于理解層面,發(fā)生在譯者對原文進行理解的階段;后者指的是在譯者操作層面,發(fā)生在譯文產出階段。
翻譯中的語境重構包括兩個層面,即共時語境與歷時語境重構。前者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進入到原作者的世界,從原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判斷;后者指的是在翻譯中譯者將自身所處的時代特點、詩學背景等因素考慮在內。也就是說譯文既要忠于原作語境,又要符合譯者自身所處的語境特點。語境重構對讀者、譯文、譯者都有重要意義:從讀者角度,能夠降低理解原文的難度;從譯文角度,能夠提高原作品的感染力;從譯者角度,為發(fā)揮主體性提供空間。
學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語境重構進行了研究。理論層面包括對個別翻譯對象的研究、對言內語境重構和言外語境重構進行探討。實踐層面,對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語境重構過程中的譯者顯形、語境重構與誤譯的關系、語篇銜接重構與典籍美學價值的關系(王彥清、趙桂英2011)等進行研究。在研究客體方面,既有對《紅樓夢》、《鹿鼎記》等文學作品的研究,也包括《孫子兵法》、《尚書》等典籍的研究。(陳丹丹,2015)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對典籍英譯中的語境重構進行具體研究的較少。本文以功能語境為視角,探討林戊蓀如何選擇翻譯策略,進行語境重構,以實現(xiàn)翻譯目的。
3.1 當代語境下的文化語境重構
文化語境衍生于與社會文化中的其它意義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潛在地制約著語言的使用,對翻譯的體裁有重要影響。譯者要在對原作者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等進行考證和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理解原文,然后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副文本輔助譯本翻譯,進行譯文的文化語境重構。
為了準確再現(xiàn)原文內容,典籍翻譯譯者通常采用“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方式,以求正本清源。面對典籍語境的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詞匯、語法及篇章層面的歧義,大部分譯者會借助注釋、評注、序言等形式進行“深度翻譯”。同樣,為了保證《論語》譯文的準確性,林戊蓀不僅前后耗費十年之久,進行大量閱讀以求根溯源,參考最新的學界成果和權威的語內翻譯版本,而且在翻譯時同樣借助多種形式的注釋等對核心術語、文化典故等進行“深度翻譯”,力圖將原作忠實地展現(xiàn)給讀者。
在典籍翻譯中,序言、注釋等都是常用的“深度翻譯”手段,林戊蓀的《論語》英譯同樣采用了緒論、注釋等副文本形式,但譯者在序言、注釋等具體應用方面有獨特的思考和布局。以緒論為例,譯者并未對翻譯策略、翻譯目的等進行大幅介紹,而是用大量筆墨對孔子的歷史形象進行還原與塑造;對孔子的主要思想進行概括,借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括孔子倫理政治觀;對孔子的六位主要弟子進行身份、性格、品質等方面的介紹;對“君子”、“小人”、“仁”、“義”、“禮”等12個核心概念進行音譯、字面意思解釋及現(xiàn)實意義的闡釋,為讀者理解原文提供充分的語境提示。
在正文本中為了保證譯作的準確性,譯者采用了大量的腳注和夾注對文化語境進行重構。通讀林戊蓀《論語》譯本發(fā)現(xiàn)譯者在注釋方面堅持“簡潔性”和“充分性”原則。其“簡潔性”體現(xiàn)在對不影響閱讀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進行簡要介紹;“充分性”體現(xiàn)在對文化內涵豐富的核心詞和現(xiàn)象進行充分的文化背景補充。以方便閱讀、降低閱讀難度為準則,避免過度闡釋造成的閱讀負擔。
譯文的腳注對象包括四類:文化負載詞和中國特色的現(xiàn)象或概念;中國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文化習俗介紹;思想延伸及背景補充。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消除文化因素造成的閱讀障礙。以 “圭”字為例,譯者在注釋中解釋為“a symbol of authority given to him by the ruler”。這些注釋不僅增強了文化闡釋的真實性,而且能夠減少文化因素造成的障礙,同時又不會像辜鴻銘譯本那樣與西方文化、人物、思想等進行過度類比,以減小讀者閱讀負擔②。
為了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流暢性,譯者在四種情況下采取夾注:對文化負載詞、核心概念進行音譯;在人名后添加國別朝代、身份、關系等簡要信息;補充對話背景,對副語言進行介紹;補充原句中省略的目的狀語。再以“圭”字一處的翻譯為例,譯者在正文前對對話背景進行了夾注(At the ceremony tomeet a foreignmission,he bent his body slightly forward),點出所談論之事發(fā)生在“會見外史”這一情形中。譯者借助這些手段,對原文進行解讀和重構,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文。
其次是注重譯者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構與歷時文化語境重構。由于典籍距離現(xiàn)代讀者時代久遠,在翻譯過程中要做好歷時語境重構,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要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林戊蓀進行《論語》翻譯時,從文化身份建構和中國特色的保持兩個方面進行有效的語境重構。
譯者文化身份建構主要通過《論語新譯》封面、扉頁、序言等副文本形式實現(xiàn)。譯本題目突出“新譯”二字,從譯者角度,參閱的文獻新;從形式看,采用的副文本類型和模式新;從文化角度,體現(xiàn)了時代性。譯者文化身份在該書序言、中譯本推介及譯者緒論中得以彰顯。
為了更好地與當代語境相匹配,同時避免西方中心主義的哲學前見及東方主義的他者化(許雷,2013),實現(xiàn)推廣中國文化的目的,譯文在文化詞匯、人名翻譯、文化引申的處理中充滿了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在核心文化詞匯翻譯方面,林戊蓀主要采用直譯、音譯、音譯 +注釋、拼音+漢字、語義翻譯 +注釋或者音譯和文外加注結合等方式進行異化翻譯,以最大程度貼近原文并顯示中國文化色彩。在人名翻譯方面,主要采取音譯,以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中國文化。現(xiàn)舉一例: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胺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The Master said,“there is joy in eating coarse grain,drinking plain water and usingmy elbow for a pillow.To me,riches and honors attained immorally aremere drifting clouds.”(林戊蓀,2010)
在此例中,孔子將通過不正當行徑擺脫的貧困看作“浮云”,以勸誡弟子不要以不正當?shù)氖侄潍@取富貴生活。譯者沒有像辜鴻銘一樣采用西方讀者文化預設中的意象譯為mirage,而是直譯成 drifting clouds,極具中國文化色彩。
第三是注重與譯入語語境的匹配與協(xié)調。在翻譯中要重視譯入語文化語境,關注源語語境與譯入語語境的異同,適度進行文化語境的順應。落實到翻譯策略上,就是要適度的歸化,最大限度地激活譯入語讀者文化圖式,產生文化的交融與共鳴。為了實現(xiàn)與譯入語文化語境的調試,《論語新譯》譯者在文化詞匯翻譯中采用了替代、類比、刪除原文化詞、意譯、文內解釋等歸化翻譯策略,對文化詞匯進行靈活處理。為避免含義模糊或易引發(fā)歧義的對應項,譯者盡量選用不屬于西方哲學范疇中的詞語對應項,力圖清晰地傳達《論語》精義。
以孔子形象建構為例,在序言中,譯者將孔子與蘇格拉底和耶穌并置,從三者所處時代背景、思想體系及境遇等角度進行比較,使讀者清晰地看到三位圣哲之間諸多共通之處;另外除了概述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國本土的興衰之外,還提到了儒家思想在新加坡、越南等國的影響,使讀者在意識到孔子及其思想的兼容性和影響力的同時,加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
另外在翻譯中進行必要的文化類比,通過激活讀者自身的文化圖式達到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和文化共鳴的目的。如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譯為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others do unto you,與《新約》名句 Do unto otherswhat you want them to do unto you相類比,有利于在譯入語讀者中產生文化共鳴。
3.2 準確性、時代性并重的情景語境重構
林戊蓀譯本旨在推廣、弘揚中國文化,既要最大限度地還原《論語》原貌,對原著進行準確的語境還原和重構,又要迎合新形勢下讀者的閱讀需求。具體到譯文處理,就是對語場、語旨、語式三個變量進行合理配置,盡可能使譯文與原文情景語境配置相同或接近。典籍翻譯不是隨意改寫,在翻譯中要以語場對等為主,盡量忠實于原文,以還原典籍原貌。同時,受譯入語文化語境和語篇的交際情景所影響,譯文與原文的語旨和語式常常出現(xiàn)差異,但是也要盡量體現(xiàn)原著中的人際關系和原著語體特點。同時根據(jù)讀者教育背景、知識層次多樣性等特點對譯文進行合理調配,降低語言復雜度,提高可讀性。
進行典籍翻譯,首先要做到思想上“忠實”于原文,也就是要有原典意識。由于時代久遠,《論語》很多話語的具體語境缺失。譯者要通過文獻佐證等方式對原文的情景語境進行還原和重構。確保對原作思想、核心詞匯等處理得當。如: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稙檎诙罚?/p>
The Master replied,“Let your parents have no cause for worry other than your health.”(林戊蓀,2010)
此例的情景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對于“孝”的理解,涉及孟武伯和孔子之間的“統(tǒng)治者——思想家”、“學生——老師”兩對人際關系。具體語境的缺失,導致了“其”和“唯”的理解歧義。朱熹(1992)將“其”理解為子女;而劉寶楠(1990)認為“其”指代父母。對于“唯”有“唯恐”和“只有”之爭。林戊蓀將此句解讀為“不讓父母擔憂你的健康就是盡孝了”:將“其”和“唯”分別理解為子女和“只有”;對“其”、“疾”、“憂”的翻譯與原文切合。采用祈使句即符合人物的人際關系,又簡單明了,符合對話體的形式。
另外,在典籍翻譯中,要根據(jù)不同情景語境對核心詞匯的內涵進行準確還原。以高頻術語 “禮”字為例,共出現(xiàn)75次。通過對所處情景語境進行分析,譯者將“禮”字分為6類:《禮記》(4次),譯為 Books of Rites;“禮樂”(3次),譯為music and rituals;“禮物”(1次)、“尊重”(1次)、“敬重的”(1次),分別譯為gift,deference和 respectable and polite;指代抽象“禮儀”,同時與 govern等動詞連用(7次),譯為 regulations and rituals。其余58項指代抽象概念“禮儀”,譯為 rituals。既注意到了情景語境的細微差別,尊重了原典,又可有效避免術語混亂造成的閱讀困擾。
其次,要有讀者意識,注意調整難度和視角。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典籍英譯的讀者呈現(xiàn)文化背景多層次化、閱讀時間片段化等特點。要求譯者有讀者意識,從句法結構、敘事視角等維度對譯文進行調整。首先,在保證內容準確的前提下減少從句,降低語言復雜度。如:
(1)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而第一》)
情景語境是孔子弟子子夏在闡述對有“修為”、“學識”的理解。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分析方法,原文和譯文小句構成如下:
...1事君,2能致其身;3與朋友交,4言5而有信...
...1is ready to sacrifice his life for his ruler and 2keeps his promiseswith his friends....(林戊蓀,2010)
原文包含5個并列小句,而譯者對原文小句進行了合并、調整,只包含兩個并列小句?!笆戮笔恰澳苤缕渖怼钡臅r間狀語,相當于英語中when引導的從句。譯者將“能致其身”譯為“is ready to sacrifice his life”,而將“事君”這一過程譯為“for his ruler”,將原文的小句復合體處理為一個簡單小句,從句法結構上進行了簡化。同時用 is ready to表達了強烈的意愿,加大了人際意義表達力度,將盡全力“事君”這一信條表達地更加生動、形象。
另外,譯者兼顧譯文的文化性與通俗性,通過視角轉換、句序調整等提高譯文的權威性、表達力;通過句型調整,增強表達效果。如上文提到的“父母唯其疾之憂”的翻譯,譯者采用了祈使句,使譯文權威性增強,具有名言警句的特色。同時,譯者采用第二人稱敘事視角,擴大讀者參與度,提高閱讀熱情。
讀者意識還體現(xiàn)在過程類型的調整方面。如:
(2)管仲之器小哉!(《八俏第三》)
Guan Zhong had little capacity.(林戊蓀,2010)
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及物性理論,語言使用者通過合理使用各種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存在過程)來表現(xiàn)他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因此改變原文的過程類型就有可能造成意義表達的差異。(龍明慧,2015)原文是一個屬性類關系過程(attributive relational process),是對“管仲之器”進行描述,“管仲”是客觀的描述對象;譯文翻譯成所有型關系過程(possessive relational process),將“管仲”作為主體,使人物塑造生動化。
第三要有時代意識,注重多種模態(tài)的應用。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閱讀環(huán)境和閱讀習慣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現(xiàn)代閱讀語境帶有明顯的“碎片化”傾向,典籍類“厚重文本”的閱讀也出現(xiàn)“片段碎片化”(林元彪,2015)趨勢。要提高讀者選擇的典籍“碎片”的翻譯質量,使其具備相對的完整性,幫助讀者通過這些碎片透視、了解中國文化,就要在體例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
林戊蓀在這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主要體現(xiàn)在緒論的文化“索引”功能、導讀的概括功能、圖畫模態(tài)的利用、中英文編排體例方面。譯者在緒論中對核心概念等進行介紹,對譯名進行界定和統(tǒng)一,有利于讀者在閱讀中反復對照,降低閱讀難度。在每章正文前邊加導讀,或對主要內容進行概述、對文化現(xiàn)象進行闡釋、對人物、情節(jié)進行評價,或與當代社會聯(lián)系,推介中國文化。不僅能夠引導閱讀視角,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還能引起讀者思考,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以《子路第十三》導讀為例:
...China’s present call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well as a harmonious world where different states live in mutual respect and peaceful existence is in full accord with Confucius’ideal.(林戊蓀,2010)通過添加評論既能幫助讀者方便理解,又在無形中弘揚了中國信奉和平的主張,是對中國政治形象的正面塑造和宣揚。
為了適應翻譯中的“視覺轉向”,林戊蓀采用了圖畫模態(tài)。譯本封面除了中英文題目外,還包括了作為中國文化象征符號的孔子畫像,將孔子形象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另外,譯本中用12幅圖對鼎、觚等中國古代器物進行直觀展示。在每一章開頭頁都印有不同古代器物的簡圖,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在多個頁面邊角處繪有古代器物的圖案,使得整本譯著充滿中國文化氣息。除此之外,林譯本還包含一個活頁小冊子,精選30個《論語》名句進行中英文對照展示,方便讀者攜帶和誦讀。在體例上,譯本不僅出現(xiàn)了原文,而且在排版上與英文對應,分別列于左頁和右頁,方便雙語讀者閱讀與參考。
3.3 上下文語境重構
上下文語境對應具體的語言表達形式,具體體現(xiàn)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的特征和配置,主要通過銜接等語言手段及語言三大元功能的整合作用來實現(xiàn)。對譯文的銜接和連貫有直接影響。在翻譯中,譯者要對主位結構等進行調整實現(xiàn)語篇重構。使譯文連貫、語篇邏輯意義處理得當,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F(xiàn)舉一例: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
Their good traits I follow;their bad ones I try to avoid.(林戊蓀,2010)
比較:He can profit by the good example of the one and avoid the bad example of the other.(Ku,1898:53)
The good points of the one I copy;the bad points of the other I correct in myself.(Lau,1979:63)
林戊蓀對原文進行“順句操作”,并采用分號銜接,省去不必要的虛詞,使譯文更加簡單明了。對后邊兩個小句的處理尤為出彩:原文的信息起點都是“我”,而譯文將“其善者”和“其不善者”前置為有標記信息主位,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
而辜鴻銘譯文,不僅采用了第三人稱視角,在親切感、與讀者的距離感方面與林譯處理方式不同,而且將He作為信息起點,有平鋪直敘之感,在強調效果上也不如林譯。劉殿爵譯文與林戊蓀處理方式相似,都是將“其善者”和“其不善者”作為信息主位,起到強調的效果;但略顯拖沓,不如林譯簡潔有力。同時辜鴻銘譯本和劉殿爵譯本都用到了one...the other這兩種翻譯,客觀上將“善”和“不善”分別賦予“我”之外的兩人,意指隨行的兩人,一個有“我”要學習的優(yōu)點,一個有“我”要避免的缺點;對應到原文也就是用一個“其”字指代了兩個/類人。而林戊蓀將“其”共指同行的兩人,意指他們各有優(yōu)缺點,這種解讀更加符合邏輯和常理。
另外,《論語》語言簡練、一字傳神,包含了平行結構、反問句、重復、對偶、頂針、比喻等大量的修辭格,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在翻譯中,譯者主要通過順句操作方法,對原文進行對等性語篇重構——在忠實于原文、確保語義對等的前提下盡量保持原文的風格和修辭特色?,F(xiàn)以三處為例: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
The Master Said,“Is itnota great pleasure to be able to practice frequently what you have learnt?Is it nota real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e to visit you from afar?Is it not themark of aman of honor(君子 junzi)to not take offence when others fail to appreciate your worth?”(林戊蓀,2010)
原文包含了三個反問修辭,形成排比之勢,氣勢恢宏,又能引人深思。譯文同樣采用了三個問句以增強語氣,重現(xiàn)原文恢宏 、磅礴的氣勢。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使原文修辭得以保留,彰顯了原文的語言特點、修辭特色,保持原文的文學價值。有利于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在無形中對中國語言文化進行推廣。
翻譯過程就是語境重構的行為過程,譯文的產生即是源文語境在翻譯過程中的解構和重構的結果。(向紅,2011)加之典籍翻譯的時代特殊性,決定了在典籍翻譯中要重視語境的重構。而語境重構的準確度對于譯文質量的優(yōu)劣及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都有直接影響。本文結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理論,對林戊蓀《論語》英譯的語境重構策略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譯者通過注釋等手段對文化語境進行重構,使譯文具有學術性特點;通過詞匯語法層的調整,對情景語境三要素進行分析,最終實現(xiàn)情景語境重構,使譯文符合學術性、通俗性、時代性要求;最后通過主位結構調整、信息結構調整、修辭特色的保留等途徑進行語篇重構,再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色。
總體而言,林戊蓀《論語》英譯本體例較為完整、史料較為翔實,為后世譯者提供了有別于傳統(tǒng)經典推介模式的范例;既實現(xiàn)了文本形式的重構,也做到了對原著的“尊重”,注意到了讀者特點及閱讀需求,較好地實現(xiàn)了介紹、弘揚中國文化的目的。
注釋:
①華人譯本有——辜鴻銘(1898)、林語堂 (1938)、鄭(1948)、劉殿爵(1979)、程石泉(1986)、李天辰(1991)、老安(1992)、梅仁毅(1992)、潘富恩,溫少霞(1993)、賴波,夏玉和(1994)、王福林(1997)、黃繼忠(1997)、丘氏兄弟(1997)、李祥甫(1999)、丁往道(1999)、馬德五(2001)、彭子游(2003)、李天辰(2004)、許淵沖(2005,2012)、孫芝齋(2008)、孔祥林(2009)、宋德利(2010)、林戊蓀(2010)、劉偉見(2010)、金沛霖,李亞斯(2011)、吳國珍(2012)、楊春燕(2012)等。
②此處并非斷言辜鴻銘譯本與西方文化類比不當,而是認為結合當代語境和翻譯目的來看林戊蓀采用現(xiàn)有注釋方法更為妥當。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ed.)[M].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2]Hasan,R.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in text[A].In P.Fries&M.Gregory(eds.).Discourse in Society: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Meaning and Choice in Language:Studies for Michael Halliday[C].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5.183-296.
[3]House,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77.
[4]Ku,H.M.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y and Walsh,Limited,1898.
[5]Lau,D.The Analects(Lun yü)[M].London:The Penguin Group,1979.
[6]Nida,E.A.Dynam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A].In S.W.Chan&E.P.David(eds).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C].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223-230.
[7]陳丹丹.《尚書》譯本中的語篇銜接重構 [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9-67.
[8]李忠華.英文標題及其漢譯的功能語境解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76-179.
[9]林戊蓀.《論語》新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10]林元彪.走出“文本語境”——“碎片化閱讀”時代典籍翻譯的若干問題思考[J].上海翻譯,2015,(1):20-26.
[11]劉寶楠.論語正義 [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2]龍明慧.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5,(2):98-106.
[13]司顯柱.從功能語言學的語言功能觀論翻譯實質、翻譯策略與翻譯標準[J].中國翻譯,2005,(3):61-65.
[14]王彥清,趙桂英.翻譯與語境重構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95-97.
[15]向紅.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以《紅樓夢》英譯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2011.
[16]許雷.孔子新時代——《<論語>新譯》評介[J].求索,2013,(11):265+33.
[17]張敬源.功能語境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18]朱熹.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Re-contextualization and Translator’s Choice in Lin Wusun’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ZHANG Jing-yuan,QIU Jing-na
(Schoolof Foreign Studi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Lin Wusun’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versions produced by Chinese scholars;hence studying it system ically and com prehensively is of significance in providing reflections and entailing guidan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other Chinese Classics.Guided by Context Theory in System 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Lin’s transl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or app lies variousmeans to ensure the seriousness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source text in reconstructing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makes adaptations on lexico-grammatical level to reconstruct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le making it both more reader-friendly and compatible w ith the diachronic context.Therefore,the linguistic and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is preserved and restored.
re-contextualization;translator’s choice;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H059
A
1002-2643(2016)06-0086-07
10.16482/j.sdwy37-1026.2016-06-012
2016-06-14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支持項目“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自然語言處理研究”(NCET-10-0228)的階段性成果。
張敬源(1966-),男,安徽濉溪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邱靖娜(1983-),女,山東日照人,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講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