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剛
從口唇看脾胃
◎ 李志剛
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起聚會,我發(fā)現一個平時愛說話的朋友變得寡言了。我又發(fā)現他的嘴唇發(fā)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干燥,且已經裂了口子。
我直接問他:“你是不是脾胃有問題?”朋友很是驚異:“你真神了,我最近確實感覺脾胃不好,不愛吃東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唇告訴我的!”我笑著說。
“我的嘴唇?我一直沒怎么說話啊?”這個朋友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說,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來我為其推薦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幾個脾經重點穴位,讓他天天堅持按摩。兩個月后,我再見他時已是嘴唇紅潤、神采奕奕了。
為什么我能從嘴唇看出這位朋友的脾胃有問題呢?《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于口”“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說明脾開竅于口,脾胃有問題時就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干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樣,則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還主涎液。中醫(yī)認為涎與唾合稱為口水?!饵S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則涎液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進行吞咽和消化,但它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來。
一旦脾氣虛弱,脾本身的固攝功能失調,“涎”就會不聽話了,比如在睡覺時會流口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哈喇子”。為什么小孩子愛“流哈喇子”?因為小孩子的身體發(fā)育還沒有成熟,脾胃本身還弱,所以愛“流哈喇子”。如果經常性地“流哈喇子”,我們可以從健脾入手,對脾胃進行調理。
(摘自《向脾胃要健康》中國盲文出版社 圖/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