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元皇澤寺展現(xiàn)的武則天時代的政治文化元素,研究寺廟中蘊含的大量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佛教寺廟的關系及其價值,更能夠讓我們審視這段歷史,更能夠直觀而深刻的審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武則天;佛教;皇澤寺;文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105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創(chuàng)造了一個驚人的奇跡,盡管后世許多仿效者欲步她的后塵,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這除了個人的原因以外,歷史與文化的作用成為這一事件的關鍵因素,其中唐代處于鼎盛期的佛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聯(lián)系廣元的皇澤寺探討這一歷史的風云聚變,可以給我們提供多方面的啟示。
武則天稱帝有多重因素,人們最多提及的是佛教因素,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通過薛懷義偽造的《大云經》制造“女主”君臨天下的輿論。其實在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之前,武氏家族就使用傳統(tǒng)的讖緯等手法制造過輿論了:垂拱4年,武承嗣就偽造了瑞石文:“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載初元年,武則天享明堂,大赦天下,改詔書為制書。這些都是改朝換代的信號。
當然,《大云經》的出現(xiàn)的確為武則天的稱帝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這一年武則天向全國頒布《大云經》,并下令各州建造大云寺。此后,通過導演唐睿宗等六萬余人上表請求改立國號,武則天終于宣布改唐為周,作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圣神皇帝”。經過36年的努力,她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夙愿。
對于古代正統(tǒng)文人來說,男尊女卑是天經地義的,后宮亂政歷來更是圣賢反感的事情,一個女人要做皇帝當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這樣的事情居然真的發(fā)生了!難怪后來的宋儒要痛心疾首了。然而,我們今天更應該注意的卻是當時的歷史狀況以及這一不尋常事件的背后因素。
武則天時代的政治時局正處于一個非常特殊而微妙的時期:一方面本來應該是最高權威的帝王卻是一個及其虛弱無能的傀儡,在本來就十分反常的“二圣”當中,具有實權的反而是“天后”。但另一方面,整個唐王朝卻仍然處于上升時期,所以最高權力集團的爭斗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改變的局面只是換了一個皇帝,也就是和歷史上的無數類似的換湯不換藥的時局變化沒有根本的區(qū)別。但由于武則天的特殊身份以及傳統(tǒng)政治與文化的背景,加上佛教在這個歷史變革中的敏感作用,從古至今人們對此的評價一直都有非常大的爭議。本文不準備對武則天的歷史作用作更多的評價,在這里主要結合至今仍存的皇澤寺對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中國一般的寺廟建筑結構通常是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等。而在這座獨一無二的“皇澤”沾溉的寺廟,卻給人們展現(xiàn)出別樣的面貌:歷史上最早的皇澤寺廟原貌今人已經難以描述,但據一些零星的記載,過去的皇澤寺有則天門、天后梳洗樓、樂樓(戲樓)、彌勒殿等建筑。這樣的建筑大概因為太不像佛教寺廟,所以后來也不能不進行改建。然而即使改建之后,我們從今天展現(xiàn)的皇澤寺來看,仍然抹不掉武則天時代政治、宗教的濃厚印記:則天殿、大佛殿、中心諸佛殿的柱窟以及諸多別的寺廟沒有的建筑。甚至連道教的神仙呂洞賓也在寺里有了專殿。這里既有武則天的濃厚印記,又有傳統(tǒng)文化三教合一的典型體現(xiàn)。正是這樣的特殊建筑樣式,才使我們能夠深刻認識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別關系。
從純粹宗教角度看,皇澤寺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建筑,然而從傳統(tǒng)文化集中體現(xiàn)的這個獨特古跡中,卻顯示出一個異常難得的標本意義,尤其是“二圣殿”更是古今中外的特例。據史書記載:“麟德元年,每上朝議事,帝坐于東間,(皇)后坐于西間。政無大小,皆于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矣,中外謂之二圣?!?/p>
這種事情如果放在其它朝代,一定是被視為極端的大逆不道的行為。然而,在當時無人能夠制止這一悖逆之事,武則天死后,“二圣”共治也被堂而皇之的塑于寺廟。其中的原因除了佛教的巨大影響以外,武則天的個人因素已經使她在民間享有巨大影響,成為與佛菩薩一樣被頂禮膜拜的對象,而且這個神靈已經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了。據史志記載:廣元本地每當遇到災事時,“軍民祈禱于天后之廟,無不相應?!焙髞砥砬笪浜筚n福的自發(fā)祭祀活動演變?yōu)槲鋭t天生日“婦女游河灣”的民俗節(jié)日,以后又演變?yōu)閺V元著名的“女兒節(jié)”。
在這個特別的寺廟中,還融入了大量的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元素。其中一些在中國的其它寺廟中同樣存在,而另外一些則是皇澤寺獨有的現(xiàn)象。比如二十四孝圖是中國許多寺廟和民間建筑中常見的繪圖雕塑作品,在皇澤寺中,建筑雕塑者特別挑選了其中的五幅圖畫:王祥臥冰、孟忠哭筍、喬莊打柴、董永別妻、扼虎救父。它們體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民間影響?!帮w壺酌酒侍宴圖”則有濃厚的道家意味。在這幅極具創(chuàng)意的圖案中,作者采取了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在鋪上了桌布的長方形食桌上擺放有執(zhí)壺、瓜果、食盒,但作者特意將酒壺懸空,好似有隱身人正在斟酒于杯中。這幅圖案明顯體現(xiàn)了道教的神仙思想,同時這種既注重現(xiàn)實生活享受又期翼長生不老的觀念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特色。儒釋道同處一室則正是三教合一的典型體現(xiàn)。
在皇澤寺里還有一處似乎與武則天無關,但卻能讓我們理解唐代這段特殊時期的歷史現(xiàn)象。這就是廟里非常著名的“蠶桑十二事圖”。它展示的內容是清代曾逢吉在廣元任縣令時鼓勵栽桑養(yǎng)蠶的事跡。他不僅在任上大力發(fā)展蠶桑業(yè),后來升遷松潘知府,還專門命人繪刻此圖,告誡繼任者與百姓不要忘記這一傳統(tǒng)。這件事與武則天的聯(lián)系就在于:老百姓在乎的并不是正統(tǒng)與否,而是政治人物的舉措對經濟發(fā)展是否有利,尤其是能否改善他們的生活。
所以,發(fā)生在清代的這一事件似乎與唐代的武則天風馬牛不相及,但二者卻有一個重要的共通之處: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與評價以及他們的歷史影響必須基于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對當時社會尤其是民生產生了何種作用與影響。在正統(tǒng)史學家看來,武則天的行為是大逆不道的“篡弒”,然而,縱觀唐代歷史,我們卻不能不承認武則天時代的“開元”、“貞觀”盛世的確是唐代經濟、軍事上最強盛的時代,更不用說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觀照了。我們當然并不否認武則天的殘暴手段,然而,在歷史上同樣殘暴的政治卻不一定產生同樣的國力強盛結果。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武則天除了有政治上的強硬手腕之外,還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并十分注意發(fā)展經濟,在用人方面有她的獨特之處。正如《資治通鑒》所說:武則天“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這話雖然略有夸大,但總體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在皇澤寺還有一個特別的雕塑,那就是所謂的“供養(yǎng)人”塑像:在武則天高大塑像的腳下,有一個形象猥瑣的小人跪像,有人考證他是中宗李顯,有人又說他是太子李賢。其實,塑像究竟塑的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佛教寺廟的皇澤寺這種建筑設施體現(xiàn)了怎樣的宗教情結,這種宗教元素又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何種影響。
在武則天的一生中,佛教與她結下不解之緣:早在唐太宗時代,太宗為了避免太史李純風告誡的“三十年后,有女主昌”的危險,下令將武則天在內的武氏嬪妃一律趕出宮中,削法為尼。從前侍奉太宗的才人武則天一下子變成了誦經侍佛、孤苦度日的女尼。正是佛教成為她的精神慰籍,使她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歲月。為了感謝佛教對她的巨大幫助,她不僅大建寺廟,禮敬僧人,還花費巨資作了不少崇佛弘法的大事。
在高宗、武則天時代,隨著國勢的強盛,佛教也進入了全面繁榮的時期,而武則天對當時中外佛教的著名高僧和禪師的禮敬也成為歷史上影響巨大的著名事件。西域高僧菩提流支來華時,武則天特別禮請譯經,義凈西域印度求法歸國后,她也隆重迎請這位高僧翻譯攜回的大量佛經,尤其是她對禪宗著名的高僧神秀的禮遇,更是轟動一時。
據《高僧傳》、《傳法寶記》等資料記載,神秀“少覽經史,博宗多聞”,“學究精博,采易道、黃老,自三古微笈,靡不博覽”。出家以后師叢五祖弘忍,得禪宗真?zhèn)?,譽滿海內外。武則天仰慕他的名聲,特派使者禮請神秀入京傳法。為了表示她的敬仰之情,她帶領中宗、睿宗郊外跪迎,并在宮中建寺供養(yǎng)。后來武則天還封他為“國師”,引起朝野轟動。
尤其是后來佛教幫助她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大位后,她更是大勢獎掖有功的僧人。甚至在武則天的晚年,她還作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法門寺奉迎佛骨。
武則天長安四年,大薦福寺主持、華嚴宗創(chuàng)立者法藏應詔為大周皇帝講《華嚴經》,并言及扶風無憂王塔佛舍利之事。武則天聽后作了一個垂末之年的重要決定:再奉“真身”。她命令身邊大臣與法藏一起前往法門寺奉迎佛指舍利,并在塔心的佛堂舉行了七日七夜的隆重法式。長安四年正月十五佛誕日這一天,武則天“身心護凈,頭面盡虔”,不是用錢財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了佛祖尊容前的最后一次祈禱。
歷史學家和學者們在論及佛教與武則天的關系時,大多將佛教僅僅視為她奪權的工具,其實這是一種很皮相的看法。如果我們聯(lián)系佛教的歷史影響,尤其是此時的佛教禪宗的變化,我們會發(fā)現(xiàn)更為深刻的政治、歷史、文化的多方面啟示。同時,我們對武則天能夠稱帝并維持和治理唐代盛世有更深入的認識。對于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的作用以及它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也會有進一步的把握。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華夏文化對周邊的地域產生影響。沒有一種異質的文化能夠立足中國,更不用說產生巨大影響了。甚至連以后歷朝歷代也沒有發(fā)生過這種事情。然而,有一種異質文化卻突破了這種歷史的格局,這就是佛教。在佛教初來中土的時候,它受到中原士大夫的本能排斥,但很快它就找到所謂“老子化胡”等依據,通過不長時間的磨合以后,佛教不斷的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并經由堅毅的宗教家與具有開放性的學者們不斷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它成為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改變了傳統(tǒng)文化固有的面貌。而這個歷史性的轉變正是在太宗、高宗、武后的盛唐時期完成的。
源于印度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最不平常的改朝換代的內在聯(lián)系,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
首先,原始佛教的傳播是由外而內的。創(chuàng)教人佛陀的教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教具有無上的權威,佛教徒必須依僧團中的師傅教化才能學得佛法,佛法僧被稱為“三寶”正是這種權威的體現(xiàn)。然而,中土的禪宗卻大膽的宣稱“依自不依它”,也就是說,覺悟與解脫之道并不需要一定依照經教,不需要向外尋求,唯一的最佳途徑是認識人天然的本性,只要確立自信,開發(fā)自我,就可以實現(xiàn)自我。既然佛教都可以如此蔑視權威,那么武則天面對一個孱弱的傀儡皇帝當然也可以來一個天翻地覆的革命。
其次,佛教是一種“方外之教”,它不受世俗權威的約束。既然武則天是佛教的“女主”,那她當然也就具有超越世俗王權的威權,武則天要跪迎神秀這樣的高僧,就是顯示她代表的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最高意志。
其三,作為“三寶”的僧團既然可以被禪宗革掉命,那么依照同樣的道理,固有的政治結構權威也可以被改變。武則天在上臺之前進行的一系列權力機構的變革,其目的就是宣布她即將作為一個新的權威登上歷史舞臺。
唐代的歷史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但它注定要留下許多深刻的印記,除了保存在過去的公私史料之外,積淀了大量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佛教寺廟更能夠讓我們審視這段歷史,更能夠直觀而深刻的審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路榮.武則天詩歌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2]李海峰.論佛教在武后時期勃興的原因[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3]田曉膺.唐代女詩人的道教情懷與審美意向[D],四川大學,2003年.
[4]董坤玉.唐代國子祭酒述要[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5]俞超.張說考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甄秉浩.我國歷史上登封泰、嵩兩岳的皇帝——武則天[A],武則天研究論文集[C],1997年.
[7]姜國民.古代大膽的改革家武則天[A],武則天研究論文集[C],1997年.
[8]武秉禮.簡析武則天稱帝的主客觀因素[A],武則天研究論文集[C],1997年.
作者簡介:
林光明,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廣元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廣元地方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