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晶
曾聞求職者反映,有一些單位面試時,過于重視應聘者顏值,顏值高者獲益,顏值低者吃虧。有些面試考官將形象分向顏值高者傾斜,致使同屆求職者,因顏值不同而命運迥異,令顏值高者沾沾自喜,顏值低者憤憤不平,“好成績不如好臉蛋”的思想流傳。以至于一些畢業(yè)生在求職季到來之前紛紛整容,以博取面試的印象分。筆者以為,以貌取材的面試之風不可長。
首先,取材以務實為要。單位取材是一單位根據(jù)自身發(fā)展需要,招取所需人才,看中的是求職者專業(yè)、學識、能力,而不是求職者的高矮、胖瘦、黑白、美丑,應以所需職位為考察的根據(jù),以考察能力為重點,以求職者的專業(yè)能力為突破口來設計面試問題,檢驗考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怎樣學有所用、融會貫通。這樣才有可能招取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以備日后之需。
其次,以樹立形象為重。一個單位用什么樣的考官、錄取什么人才,在招錄過程中是如何做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會給考生、給社會留下印象。倘若以貌取材,會給人們留下華而不實、舍本求末的印象,那么,該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也不會好到哪里。所以,招聘的過程即是雙向展示的過程,招聘者應慎重為之。
翻開中國歷史,因貌失才的事例可謂慘痛:三國時期,周瑜死前把魯肅推薦給孫權(quán),魯肅自愧難當大任,愿舉一“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并孫吳”之人,此人即是龐統(tǒng)。但孫權(quán)見龐統(tǒng)“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盡管魯肅舉出龐統(tǒng)在赤壁之戰(zhàn)中獻連環(huán)計,為破曹立下第一功的事例,孫權(quán)仍以“吾誓不用之”,而拒之門外。結(jié)果致使東吳失去一相國之才,卻使劉備喜得孔明、龐統(tǒng)一雙“得一可安天下”的軍師。以相國之才資敵,實為孫權(quán)用人的一大敗筆。
無獨有偶,仍是三國時期,張魯欲興兵取川,別駕張松向劉璋獻計,勸劉璋委身曹操,以保西蜀平安。劉璋派張松為特使面見曹操,名以聯(lián)魏保蜀,實為委身曹魏。曹操見此人又丑又矮,形象猥瑣,早已有五分不喜,又聞其語言沖撞,遂拂袖而起,轉(zhuǎn)入后堂。這樣一位過目能誦,語傾三江之水的飽學之士,被曹操亂棒打出。原本唾手可得的西蜀,拱手讓給了劉備。
上述兩例,孫權(quán)和曹操都可謂當時“明主”,尚且有糊涂之時,做出因耳目之好惡,舍本逐末之舉,結(jié)果造成重大損失。后人如若再以顏值選人,重視外表而忽視能力,買櫝還珠,任浮泛之風暢行,欲要本單位人才濟濟,事業(yè)蒸蒸日上,無異于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