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海鹽縣民政局)
發(fā)揮地名檔案在本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析
楊曉燕
(海鹽縣民政局)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和載體。地名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見證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與發(fā)展,記載著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認識和思考。每個約定俗成的鄉(xiāng)土地名背后都有著一段地方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托。在保管好地名檔案的基礎上,開發(fā)利用好地名檔案資源,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地名資料和地名信息,發(fā)揮地名檔案在本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讓地名承載拾得起的鄉(xiāng)愁,是新時期地名檔案工作的一個重要落腳點和服務方向。
地名檔案 本土文化 關系 作用
地名檔案是指在地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記載各個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及其他信息的文字、圖表、聲像等材料。地名檔案是地名管理的專業(yè)檔案,也是地名管理工作成果的載體,與整個地名管理工作密切相關。地名檔案工作是地名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地名,更是具有獨特的地理文化、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質樸的鄉(xiāng)土文化內涵。地名檔案文化特征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地名語詞文化;二是地名實體文化。地名語詞文化揭示了地名語源的文化內涵,地名實體文化則體現了其所指代實體的地理歷史及鄉(xiāng)土文化。地名檔案在研究和挖掘本土文化底蘊工作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一)地名檔案展現了獨特的本土地理文化
歷史悠久的地名中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信息,任何一個地名的命名都能代表一座城市,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獨有的文化,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名代號。每個地名詞語變遷,都能展示出地方本土地理特色文化。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專屬名片,如一提到中山陵、虎踞關,人們就會想到南京,一提到靈隱、岳廟,人們就會想到杭州。又如海鹽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中國第一部區(qū)域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說:“厥土白墳,海濱廣斥?!碧平泴W家孔穎達所著《孔穎達疏》中解釋說:“海畔迥闊,地皆斥鹵,故云廣斥?!薄妒酚洝分幸灿浻小暗胤綌登Ю铩薄皷|海煮水為鹽”之說。如宋時海鹽縣城內分為十坊,分別為海瑞、海會、海晏、???、海清、海安、海豐、海熙、海潤、海阜。這些地名采詞,從地名語詞文化的層面表現了濱??h城的地域特色,又反映了地方悠久的文化內涵。
(二)地名檔案展現了濃厚的本土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見之于歷史文獻中的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地名,既可以是某個地名背后所蘊藏的神話傳說,也可以是對于名字本身的字意推敲及語言學闡釋,雖無從考證,卻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集。清光緒《海鹽縣志》卷七記載:“伯牙臺,一名琴臺。東門外二十步,臺側有聞琴村,聞琴橋。武原志云,臺基陀坡猶在。相傳伯牙鼓琴于此。”據傳春秋時,晉上大夫俞伯牙鼓琴于此,故得聞琴村一名,舊時村北還有琴臺和聞琴橋等。又如海鹽于城,又稱歟城。始建于東周吳越爭霸時,吳王筑城以御城,為“吳御越城”之一,后廢。據《清一統(tǒng)志》卷二八七記載:“嘉興府境東有顧城,西有新城,南有于城,北有主城,皆吳越爭戰(zhàn)時所筑?!睎|晉隆安時,吳郡太袁山松有筑城(高一丈,周一里)以備孫恩,“歟”乃“安”之義,故名歟城,并漸有市肆。
(三)地名檔案展現了濃郁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文化
地名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和人文氣息的縮影,每一個地方的民間藝術、手工技術、方言、風俗、民間故事、檻詞詩書畫等,都展現了一個地方的鄉(xiāng)土文化。如海鹽腔,是南(方)戲(曲)劇種之一,被《辭?!贰吨袊鴳蚯囋~典》等典籍列為明朝南戲四大聲腔之首,在我國戲曲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后來的昆曲、京劇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據元姚桐壽《樂郊私語》記載,海鹽澉浦人楊梓吸收村坊俚曲,南北歌調而創(chuàng)新成海鹽腔,展現了濃郁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
正如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曾說“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記錄了人類探索自然和自我的輝煌歷程,記錄了民族的變遷與整合,記錄了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中國特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
要發(fā)揮好地名檔案在本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必須以地名檔案資源為基礎,科學制定地名檔案管理規(guī)劃,積極探索改進地名檔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研究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名,再現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及特有的本土文化魅力。
(一)建立科學完整系統(tǒng)的各類地名檔案是發(fā)揮地名檔案作用的前提
根據《檔案法》《地名檔案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健全完善檔案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地名檔案收集管理制度,收集的材料主要有:
1.反映地名實體內容的材料,包括:(1)地名調查(包括普查、補查和資料更新)的原始記錄、補充調查記錄和收集的考證材料等;(2)地名照片(含底片)等聲像材料;(3)地名普查成果表、地名卡片、地名文字概況、地名補查和資料更新成果表及地名圖的原始稿、審定稿、正本(成圖);(4)《地名錄》《地名志》《地名詞典》及各種資料匯編的原始稿、審定稿、出版本和計算機軟盤;(5)本單位編印的地名刊物的審定稿和出版本;(6)各種地名圖的審定圖和成圖。
2.反映地名管理工作活動情況的文件材料,主要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頒布的關于地名工作的文件。地名檔案部門要隨時收集和掌握各種反映地名情況的信息,尤其是對反映地名實體內容的材料要進行及時收集,以確保地名檔案能夠準確地反映地名的真實面貌。加強與有關業(yè)務部門的聯系,收集與地名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歷史民俗,以及與新地名相關的照片、錄像、錄音、媒體報道、地名來歷、地名解說典故、名人逸事等信息,以便能更好地發(fā)揮地名檔案的文化功能。
(二)科學規(guī)范地整理保管好地名檔案是發(fā)揮地名檔案作用的基礎
根據有關規(guī)定,地名檔案的保管期限為永久,這充分說明了地名檔案的長遠利用價值。在對地名檔案進行完整及時收集的基礎上,要對地名檔案進行科學規(guī)范整理與保管。
1.要按照地名檔案管理的要求,在每項地名工作告一段落或結束時及時對地名材料進行整理歸檔。如對地名的普查,應在該項普查工作告一段落或結束時即將地名普查的原始記錄、收集的有關考證材料、照片、聲像等整理歸檔。
2.地名材料按照一名一卷的原則整理。具體來說,可將地名文化概況與地名表裝訂成冊,將地名卡片入卡片柜或卡片箱、盒內保管,地名圖采用圖簡或專用柜等方法妥善保管,聲像檔案按照《照片檔案管理規(guī)范》《磁性載體檔案管理與保護規(guī)范》的要求進行整理保管。
3.加大對檔案保管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創(chuàng)造地名檔案管理必要的條件,采用先進技術,實現地名檔案的數字化管理。
(三)主動為本土文化建設提供地名檔案利用是發(fā)揮地名檔案作用的手段
1.準確把握地名檔案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加強對老地名的甄別,對歷史悠久、故事性較強、有典故的地名進行歸納整理,建立數據庫,作為今后地名命名的首選名稱。優(yōu)先使用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的地名,將優(yōu)秀文化融入新地名中,更好地體現本土地域文化特色,延續(xù)本土地名之脈。如可以根據本土歷史文化,命名一批有地無名的地點,使地方歷史文化信息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淹沒;可以根據人文傳說典故,重新命名舊地名,讓那些反映時代特征,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及地理特征的地名得到傳承;可以通過移借、派生,命名一些與本地旅游、文化名人有關的地名,體現本土文化特有的魅力。
2.在本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進一步挖掘地名文化遺產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了解保存現狀,充分挖掘人文歷史資源,講好地名文化故事,傳播好地方文化,保護瀕臨消失的地名。如做好地名文化遺產宣傳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村非遺申報工作等。
3.圍繞建設“兩美浙江”“詩畫浙江”的戰(zhàn)略部署,把地名文化建設作為提高城市“軟環(huán)境”品質的重要內容來抓。加速推進地名檔案信息化建設,應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延展地名文化內容。利用庫存地名卡片、照片、視頻、地圖等地名檔案,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地名檔案信息資源,編纂出版地名錄、地名詞典、地名圖冊、地名工具書等地名檔案編研成果,增進公眾對本土地名的立體了解。
總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地名檔案,發(fā)揮其在地方本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讓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地名不再沉睡淹沒于典籍,使鄉(xiāng)土地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1]薄洋.淺談地名檔案開發(fā)與編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J].中國地名,2008(12).
[2]張偉夫.地名檔案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式淺析[J].中國地名,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