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東
(東營市實驗中學,山東東營 257091)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涵泳本文的語言美。
2.揣摩體會本文的親情美、人性美、生命美。
3.通過寫作體悟生命精神紐帶的含義。
【教材分析】
莫懷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清新優(yōu)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著親情、人性等生命中的真善美,其內(nèi)涵豐富蘊藉,格調(diào)秀美雋永。對本文的主題的解讀,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表現(xiàn)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是表現(xiàn)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三是在尊老愛幼的主旨下包含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應(yīng)該說,這三種解讀都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本課從“生命精神紐帶的代際傳承”作為本設(shè)計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通過立體式“讀”——“悟”——“寫”三個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學習過程和載體,引領(lǐng)學生涵泳本文的語言美,體悟本文的主旨美,表達自己對生命精神紐帶的思考。
“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四個人不是簡單的孩子、中年人、老年人的喻示和象征,也不是簡單的血脈傳承的聯(lián)系。孩子向前發(fā)展便是中年人,中年人向前發(fā)展便是老年人,這是一個家庭中生命發(fā)展的軌跡,是每一個社會人生命發(fā)展的軌跡。維系社會這個最小細胞幸福的紐帶不只是血脈的呈遞,更重要的還有仁、慈、孝、賢等這些家庭的精神紐帶。
【重點難點】
本篇課文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篇文章,學習本文的重點,一是要引領(lǐng)學生通過反復(fù)朗讀涵泳體會文本的外在語言美;二是要通過教師的引領(lǐng)走進文本的內(nèi)容,進一步揣摩、體會本文蘊含的精神紐帶的深刻含義。而這一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要基于反復(fù)的朗讀體會,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是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的第一篇敘事散文。學生對敘事散文的理解難點更多的可能是對文章主旨深層次的理解,還有缺乏與生活的鏈接。從這點來說,本節(jié)課的學習既要集中突破文本,又要巧妙地指導學生鏈接生活。
【教學過程】
師:家風話題的討論成為今年的熱門話題,新年第一天,央視推出了街頭采訪第一問:你家的家風是什么?全國由此掀起了一股談家風熱。緊隨著這股熱潮,“家風”這個看似有些陳舊泛黃的詞語也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那么,現(xiàn)在談家風,有何意義?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家風?家庭如何培養(yǎng)和傳承優(yōu)良的家風?
今天,我們就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走進莫懷戚先生的散文《散步》,來學習體會一下“家風”在一家人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活動: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課文,給不認識的字注音,然后用最簡潔的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事件,并提出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個問題。
展示:請4個同學展示朗讀,每個同學讀2段。
學生表現(xiàn)預(yù)測:一是朗讀得流利快速,但缺少情感投入;二是讀得平穩(wěn)舒緩,但缺少重音的強調(diào)。
教師通過范例指導朗讀。朗讀要讀出本文的語言美。
例一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應(yīng)該把“我”“我的”重讀,意在強調(diào)。
例二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應(yīng)該用舒緩、厚重的語氣來讀,把“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整個世界”加以重讀。
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增強語感,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表現(xiàn)預(yù)測:一是學生能迅速抓住題目和文章的第一句話來概括;二是學生可能添加上自己的閱讀理解。如“我們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本文寓意深刻而文辭沖淡,概括事件是很簡單的,但目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對以上兩個答案進行比較,進一步思考“一家人”的重要性。
學生表現(xiàn)預(yù)測:一是提不出什么問題;二是對“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理解不夠透徹;三是對本文的主題是什么有自己的認識。
意蘊深刻而文辭沖淡的文章,閱讀能力的高下表現(xiàn)在理解的深度上。設(shè)置這個問題的目的是通過學生閱讀調(diào)查學生的學情,基于學情,教師為本課的深入教學做好準備。學生的閱讀初感,是教學的寶貴資源,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引領(lǐng)學生超越自己的“初感”,進入文本,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層次。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讀課文,分別用例子說說你從本文的景物描寫、“我”“妻子”“兒子”“母親”身上及“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散步”中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表現(xiàn)預(yù)測:
1.景物描寫:生命,一幅春意盎然的畫卷,是對生命的關(guān)愛,對生命的熱愛……
有了這些景物描寫,這篇小文章便顯得厚重了,渲染了春天的氣息,烘托了一家人散步幸福的心境,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暗示了多元的主題……
如:綠色就是生命的象征。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 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總結(jié)點撥:連母親對美好春景都是“留戀”與“希望”的?!巴奔仁菍崒嵲谠诘男袨?,更是心靈的企望!母親視線留戀的地方,更是她期盼的境界!這些描寫傳達著母親對生命的熱愛,對活力的渴望!留戀的不僅僅是美好的春景,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我:孝順、責任感強、會教育孩子、顧全大局、愛家里所有的人……
如:散步過程中出現(xiàn)分歧,“我”決定委屈兒子而順從母親。在深感責任重大的關(guān)頭,我想不出兩全齊美的辦法,但想到陪伴母親的時日已短,便決定委屈兒子而照顧母親走大路。
走小路時遇到了老人和孩子都不容易走過的地方,我們背起了他們。我們走得“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很仔細”?!拔摇焙推拮佣贾馈拔覀儭北成系氖巧?,一個是年老的生命,一個是成長中的生命,只有這生命才是整個世界,才是整個世界的全部要義!
總結(jié)點撥:這是一個兒子、丈夫、父親應(yīng)該具有的品質(zhì)。
3.妻子:賢惠、溫柔、支持丈夫……
如:“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總結(jié)點撥:婦女也是半邊天,也是撐起家庭的支柱。
4.兒子:聽話、聰慧、有靈氣、善于觀察、善于提煉……
如: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總結(jié)點撥:在這樣幸福的家庭中,一雙慧眼對愛的觀察必將奠定孩子的慧根。
5.母親:慈愛、善解人意、開明、熱愛生活……
如: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彼难垭S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拔易卟贿^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蹦赣H對我說。
深化點撥:母慈,兒聰,妻賢,我作為中年人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大,我是建設(shè)者,是傳承者,承擔著承前啟后的責任與使命,是中軸。母親是我的生命源頭,母親開啟了愛的源頭,愛之河源遠流長,兒子是我的生命延續(xù),妻子是我的生命伴侶,這三個人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6.我們一家人生活的溫馨、快樂、美好、幸福、和諧,家庭的重要性,家庭中每一個人的重要性,尤其是作為頂天立地的男人的重要性……
引領(lǐng)點撥:生命的精神紐帶才是真正讓家庭生活溫馨、快樂、美好、幸福、和諧的根本。通過三代之間愛、責任的傳承,生命的精神紐帶必將更加牢固。
活動:就每個家庭來說,優(yōu)良的家風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點滴的家事中培養(yǎng)的,是在父母的嘮叨中、在親人的溝通中形成的,是在言傳身教中得以傳承的。本文是用第一人稱寫成的,請你站在“妻子”“兒子”或“母親”的角度,對其他三個人說幾句心里話。
如:兒子對父親說:爸爸,你的肩膀好寬厚呀!真穩(wěn)當!
兒子對媽媽說:
兒子對奶奶說:
活動預(yù)測:一是學生的語言不符合人物特征。二是理性太強,缺乏親切感。對以上問題教師要適時適勢進行指導。三是學生表現(xiàn)符合人物特點。
點撥:生活中,當我們變換角度,從別人的視角看問題時就會豁然開朗,你就會理解別人做事、待人時的想法。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每個人都應(yīng)學會換位思考,多點理解,多點寬容,多點樂觀,生活中就會多點快樂和幸福。
師:任選一個角度,談?wù)勀銓W習這篇課文后的收獲或感悟。
學生展示、教師梳理總結(jié):
總之,家風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的熏陶,體現(xiàn)在為人父母者的一言一行中,它浸潤于后人的血液,并一代一代傳承,而其總和,就構(gòu)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是我們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的根基,是生命精神紐帶的最好傳承。
【教學反思】
《散步》是美文,本文作者敘述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文辭沖淡卻處處彰顯著語言美。作者精心遣詞造句,靈活地使用詞語和句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平易樸實而又舒緩沖淡的特殊的文調(diào),彰顯出作者獨特的個性和語言美質(zhì),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特殊的審美效應(yīng)。大量的對稱語句,彰顯了傳統(tǒng)的對稱美:“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平實精煉的詞語表現(xiàn)出勻稱、平衡又參差變化之美:“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舒緩的音調(diào)與變化的句式相輔相成,描摹出一幅閑適而又生機盎然的、美到極致的圖畫。
意境是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藝術(shù)形象和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境界,是客觀景物與主觀意識相融的產(chǎn)物,是情與景和諧的統(tǒng)一。莫懷戚先生通過極具個性化的敘述方式,描寫了自己眼里的景和物,人和事,使圖景、形象和情感合成了完美的意境。文中景物著墨不多,但無處不昭示生命的可貴與美好,“新綠隨意地鋪著”,“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魚塘”“走去”,這些不著修飾的詞語描景、繪形,創(chuàng)造了溫暖、閑適、和諧、優(yōu)美的意境。我們在春色盎然的田野上其樂融融地享受著天倫之樂,盡情地享受散步帶給一家人的歡樂,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畫面,至真至純,閑適、和諧、優(yōu)美、溫馨、幸福。形象鮮明,如在目前,富有詩意而不膚淺;字句之外,包含著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蘊,達到了“韻外之致”的極高意境。
散文的“理趣”“理性”不是枯燥乏味的宣講與說教,而是用“形象”來呈現(xiàn),用語言來渲染,寓趣寓理于人、事、景、物。
寫人各具特點,充滿理性與情趣。
孩子活潑天真、充滿童趣,對生活、生命的觀察和認識充滿智慧。這樣聰慧的孩子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中,就會用他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從第一任老師身上學到關(guān)愛家庭、關(guān)愛他人。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耳濡目染,逐漸熏陶和培養(yǎng)了孩子對“愛”的行為自覺、自愿與自發(fā)。
妻子“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盡管妻子一句話也沒說,但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對丈夫理解、尊重、支持,對兒子疼愛,對婆婆尊重。
母親慈愛,善解人意,疼愛小孫子。
“我”是建設(shè)者,是傳承者,承擔著承前啟后的責任與使命。母親是生我的生命源頭,兒子是我的生命延續(xù),妻子是伴我一生的,這三個人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既要尊老,又要愛幼,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才使我覺得“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寫事簡單曲折,充滿矛盾與和諧。
我們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此粕钪袠O為簡單平常的事情,卻使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其中,經(jīng)歷了一段矛盾心路歷程的選擇,怎么解決呢?當然是由“我”這個家庭的中流砥柱來解決。這不是嚴肅的道德洗禮,而是在用矛盾中的和諧展示“我”及家人獨特的心路歷程和價值選擇,是親情、人性、生命價值的完美升華。
《散步》是作者“因為發(fā)一種生命的感慨”而作,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處處折射著作者對生命情思與民族精魂的理性審視。
莫懷戚先生在談到《散步》的寫作契機時,曾說本文的切入角度是“強化生命,淡化倫理”。文章開篇一一介紹散步的四個人,把“我”放在首位,意在突出“我”在家中的重要位置。生命于我,不僅是責任與使命;家庭于我,也不僅僅是愛與親情,更在于我是家庭生命、精神傳承的中軸、紐帶。賢、孝、親、慈等是家庭滋養(yǎng)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因子,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得以傳承的精神紐帶。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的體現(xiàn)。
一顆種子經(jīng)過細雨的滋潤,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在這樣的傳承中,生命歷經(jīng)春夏秋冬,周而復(fù)始,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無不積淀著對家庭最肯切的認識與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從而成為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yōu)秀的精神基因,需要在日常生活的長河中不斷延續(xù)與發(fā)展,成為維系家庭、民族成員的精神紐帶,成為家庭幸福、民族和諧的力量源泉,成為家庭、民族延綿不絕的精神支柱。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這是一條生命的長河,有時盡管曲折,但卻生生不息;這是生活的密碼,有時雖然難以把握,但卻代代相傳;這是人類的歷史,因為有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才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