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特級教師)
胡適和魯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師。曾有人論胡適,說他像個驚嘆號,善于激勵青年;而魯迅像個大問號,總是推說不知道怎么辦,逼青年去冥思苦想。于是,我常想: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是否也需要一些“驚嘆號”與“大問號”呢?
我們班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有了自己的《吾童數(shù)》,一學年編輯一冊。學生們的一篇篇“數(shù)學童書”,表達了他們情不自禁的數(shù)學熱情,也見證了他們堅持不懈的數(shù)學思考!有一次,一位也是特級教師的朋友看了我們班的《吾童數(shù)》,真誠地說:“這些童書,如果你能再幫學生們修改修改,篇篇都能成為代表作?!毖韵轮馐牵哼@些童書都需要修改。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提醒,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卻另有想法——在我看來,學生們的語言也許稚嫩,想法也許不夠成熟,觀點也許不夠科學,但是學生們的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對數(shù)學的向往。如果我進行過多的修改,也許不僅改變了學生記錄他獨特數(shù)學思考的初衷,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們表達的自信與勇氣。而我在學生們的文字后鄭重其事地寫上“指導教師張冬梅”,這本身就是一種承認,再把篇篇童書編成冊子更是一種鼓勵與支持!或許,讀者會懷疑指導教師的“水平”,而我只想給學生們一個驚嘆號!
還有什么比保護學生的自信更為重要呢?
一天,同學們做書上的一道習題:分母為10的所有最簡真分數(shù)的和是多少?同學們很快算出結果等于2。我想此題是為了鞏固“真分數(shù)”、“最簡分數(shù)”的含義,那么正確得出結果已經表達了一切,所以準備繼續(xù)下面的習題。可是一個同學卻好奇了:“為什么結果正好是2呢?分數(shù)相加,結果正好是整數(shù)只是偶然嗎?”于是同學們開始去舉例、去發(fā)現(xiàn)。果然,不一會兒,大家有了這樣的結論:從分母3開始,同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shù)的和都是整數(shù)。本來,同學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主動研究,還通過合情推理得出了結論,已經足夠讓我們驚喜了。可是學生們的思考并沒停下來,雖然下課鈴響了,但同學們依然興致勃勃地擠在走廊上把我團團圍住,說:既然結果都是整數(shù),那么能不能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呢?我真的不忍心輕易地說出原因與結果,而是同樣興致盎然地加入了學生們的討論。整整一個下午的課間,學生們得到了一個我看不懂的公式。也許,他們長大后回憶起我們今天一起討論的過程時,會嘲笑當年的我如此的“低能”,但我并不擔心被他人看低,我只想給學生一個大問號,讓學生在經歷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數(shù)學思考的美妙。
還有什么比保護學生的好奇更為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