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祝/文
?
文人的收入
·黃紹祝/文
中國歷史上,從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續(xù)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從文人中考錄出10萬余名進士和百萬舉人,他們題名金榜不久就會被選派到各級“政府”走上仕途,雖不是個個暴富,但拿著朝廷的俸祿,也都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
但科考的臨場發(fā)揮無法把文人的才華全都“考”出來,一批在民間極具聲望的才子卻“屢試不第”,如王勃、盧照鄰、孟浩然、柳永、賈島等,這些淪為無業(yè)游民的文人不善農(nóng)工商貿(mào),他們謀生的手段大多依然是靠寫。但寫的詩詞再美也無處發(fā)表拿稿費,只是自我抒發(fā)消遣,那他們靠寫什么賺錢呢?
首先是受雇于“政府”寫公文。古時的府、道、州、縣官員多是通過科舉選拔上來的,不乏文采,但他們都身居官位,忙于紛繁復(fù)雜的事務(wù),享受聲色犬馬,哪有工夫?qū)懝?!正如現(xiàn)在的一把手,有幾個是自己寫報告?于是每當有急于上傳下達的文件就雇用民間寫手。如唐代詩人李邕文筆出眾,當?shù)丶案洁徶菘h官衙紛紛拿錢請他寫奏折,李邕一生代寫公文800余篇?!缎绿茣分杏涊d:“李邕代撰官折受籌銀巨萬,據(jù)此為豪富者?!?/p>
另外,唐代的知名文人賀知章、宋之問、駱賓王、王昌齡等也曾是代寫公文的高手,所得報酬均都不菲。
再是寫文賦,“賦”是抒發(fā)情懷、說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如今天我們要褒貶或講清某件事物寫篇“博文”。
西漢時期,陳皇后失寵,為表明衷委她請幾個文人給漢武帝寫文賦,但陳皇后看了都不滿意,這時有人推薦以寫《子虛賦》揚名的司馬相如。此時,司馬相如已因病退職回鄉(xiāng),陳皇后便鳳輦親駕鄉(xiāng)下找到司馬相如,他聽完陳皇后的傾述同情油生,文思旺燃,揮筆而就一篇凄楚委婉、動人魂魄的辭賦,武帝讀后大為感動,陳皇后遂復(fù)得寵,這就是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的《長門賦》。
白居易
陳皇后為感激司馬相如,賞賜他100兩黃金的稿費,在當時一個人全年的生活費一兩黃金就綽綽有余,司馬相如僅此一篇文賦,便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另據(jù)《晉書·陳壽傳》載:有位富豪請陳壽為其父寫傳賦。陳壽說:“見與千斛米,為尊撰佳賦?!币黄獋髻x開價千斛米,可見當時名人索要稿酬之高。
還有是給死者寫碑文賺錢。如唐代的韓愈,寫碑文頗得潤筆之利,他寫《平淮西碑》得到的酬勞是500匹絹,按《中國物價史》的記載換算:唐開元年間500匹絹相當于7690斗米,而買7690斗需要199940元,韓愈寫此碑文就拿了近20萬元稿費,而碑文只有1505個字,每字價值約132元。
白居易為元稹作墓志銘,其家屬付酬金70萬,白居易卻全部捐給了香山寺,為老友元稹積陰德。白居易雖晚年潦倒,但中年時卻很有錢,一捐就是70萬,看來稿費確實沒少賺。
清代的鄭板橋晚年寫有《板橋潤格》,對自己作品的稿酬明碼開價,且作詩說:“畫竹多于買竹錢,竹高一尺銀三千,任爾怨話任交接,只當秋風(fēng)過耳邊。”他完全放下了“君子喻義不喻利”的虛榮,明碼標價,愿買愿賣,豈有不賺錢之理!
當然,古代知名文人也并不是個個靠寫致富,也有清高自傲,不為當權(quán)者所用,致力寫“純文學(xué)”,但他們大多都貧困潦倒。
東晉末期的陶淵明雖才華橫溢,卻不愿為官府的“為五斗米折腰”,一生在故里過著“躬田自資、夫耕于前、妻鋤于后”的辛勞、貧窮日子。
號稱“詩圣”的杜甫,雖寫作成就很高,但因為沒有積蓄和經(jīng)濟來源,過著類似乞討的日子,晚年時連住茅草屋都“為秋風(fēng)所破”。
再有出身于名門望族的曹雪芹,幾乎一生投入到《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中,從不去寫那些亂七八糟的文賦碑銘賺錢,但他晚年窮困到“舉家日食一粥”的地步。
由此可見,古代文人也必須適應(yīng)社會、有賺錢的頭腦才能成為富豪,一如當今,逆市場經(jīng)濟者貧,順市場經(jīng)濟者富,否則,再有曠世才學(xué)也只能是一介窮困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