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飛祥
在眾多的論語翻譯的著作中,楊伯峻先生的學(xué)術(shù)成就是令人景仰的。其作品考證詳實,有理有據(jù),文句清晰,深入淺出。楊伯峻《論語譯注》為《論語》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為國人對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在語詞選用上,仍有一些小問題值得仔細斟酌。本文略舉幾例,供大家參考。
1 詞語的語體色彩
語體色彩指口語與書面語的差異。我們知道,《論語》以口語的形式表達孔子及弟子思想,隨和、親切、平易近人,這和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思想密切相連。論語》12.1章中,楊伯峻先生對“目”的處理,我以為用口語為宜。
12.1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顏淵道:“請問行動的綱領(lǐng)?!笨鬃拥溃骸安缓隙Y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p>
綱領(lǐng):1、政府、政黨、社團根據(jù)自己在一定時期內(nèi)的任務(wù)而規(guī)定的奮斗目標和行動步驟。2、泛指起指導(dǎo)作用的原則。(《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綱領(lǐng)”的用法特點,往往是針對一定時期、一定范圍、一定的具體工作的要求。更準確地說,“綱領(lǐng)”更像是對某項工作對具體計劃、布置和安排。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今天的“行動綱領(lǐng)”,已經(jīng)被人們政治化、程序化,常被用作官方大型時活動或重點工作的特殊詞語。所以楊先生把“目”釋為“行動綱領(lǐng)”,與《論語》原義是有出入的。其實,“目”本意就是“眼睛”,常用的詞語如 “頭目”“題目”,在這里,“目”的意思就是“重點”“核心”?!罢垎柶淠俊笨梢院唵蔚淖g作:跟我說說仁的核心要求吧。
2 詞義的感情色彩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dǎo)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p>
老實,在過去時代,也許可能用作褒義,但是今天,已經(jīng)普遍被看成貶義了。從楊先生的句子看,里邊暗含的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歧視意味是明顯的。這應(yīng)該不是曾子的意思。
“老實”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中,有以下幾個涉及性格的義項:
1.忠厚誠實。 2.循規(guī)蹈矩,規(guī)規(guī)矩矩。3.順從,服從。 5.愚笨的婉詞?!爸液裾\實”本屬褒義,但《漢語大詞典》用法舉例同樣讓人覺得這個“褒義”令人覺得可疑: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一折:“待嫁一個老實的,又怕盡世兒難成對。”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回:“恰巧他有個親眷,在上海南市那邊,開了個大錢莊,看見他老實,就用了他做個跑街?!?/p>
老舍 《柳屯的》:“夏大嫂是全家里最老實的人?!保ā洞笤~典》8卷599頁)
這些句子里邊的“老實”,意義同樣是“順從”、“規(guī)矩”、“愚笨”,要說它們是褒義,已經(jīng)非常勉強了。
在曾子眼里,“民德歸厚”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境界,是國家高層嚴以律已建立起來的良好道德風(fēng)尚。百姓的遵紀守法,來自對社會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是一種快樂的、幸福的崇高。即使是用“順從”“規(guī)矩”等詞來概括百姓的品行,也是不恰當?shù)摹R驗槟侵粐揽岬闹贫群托塘P約束的結(jié)果,不是百姓自身的道德自律。
厚:敦厚;厚道?!稌ぞ悺罚骸拔┟裆?,因物有遷?!笨讉鳎骸把匀俗匀恢远睾瘛!薄墩撜Z·學(xué)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大詞典》直接把“厚”解釋為“敦厚”、“厚道”,其褒義色彩應(yīng)該更濃。用我們比較通用的說法,“民德歸厚”可以理解為“百姓品德會更加崇高”。
3 詞義的對稱
《論語》中不但較多運用了句子形式的對稱,而且句子意義的對稱形式也非常普遍。重視對稱特點,并在理解和翻譯句子時,合理利用對稱規(guī)律,有利于我們體會句子深層含義,真正體會《論語》思想的精妙之處,感受前賢語言運用的非凡功力。
15.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鬃拥溃骸把哉Z忠誠老實,行為忠厚嚴肅,縱到了別的部族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無信,行為刻薄輕浮,就是在本鄉(xiāng)本土,能行得通嗎?……
楊先生在翻譯“蠻貊”與“州里”兩詞時,雖然也注意到了詞義的對稱,但是卻只看到了“表象”的對稱,而沒有聯(lián)系段落的主題去探究對稱的深層意義。簡單粗暴地把這兩個詞譯為“別的部族國家”和“本鄉(xiāng)本土”,這不但背離了詞語原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貊:古代北方部族。晉張協(xié)《七命》:“若乃華裔之夷,流荒之貊,語不傳于輶軒,地不被乎正朔?!?/p>
鄭曰:“萬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也?!薄靶U貊”者,說文云:“蠻,南蠻蛇種。貉,北方豸種??鬃釉唬骸阎疄檠詯阂?。此‘貉作貊,系別體……”。
“云雖蠻貊之邦行矣者”,若身修前德,無論居處于華夏,假令居住蠻貊遠國,則己之道德無所不行也。“云言不云云者”又云,若不能身修前德,而身居中國州里之近,而所行亦皆不行。故云行乎哉,言不行也。
“蠻貊”表面上指荒涼偏遠之地,但背后的真實意思是對當?shù)匕傩盏挠X悟的評價?!靶U夷之地”指百姓落后野蠻的地區(qū)?!爸堇铩弊置嬉饬x是人口眾多之地,這和今天的“都市”或“城市”相近。作者想表達的是“州里”百姓思想進步,合理的政治思想與措施易于貫徹。所以,我對“蠻貊之幫”與“州里”的理解是,一指百姓思想落后的偏遠山區(qū),一指市民文明進步的繁華都市,兩相對舉,旨在強調(diào)“忠信”對治國的重要作用?!靶U貊”與“州里”之對舉,可見地域歧視之久遠,當今北京爺們兒牛氣沖天,也就無可厚非了。
皇侃或許過分強調(diào)了“蠻貊”與“州里”之距離遠近,給了伯峻先生一種誤導(dǎo)。讓楊先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再說對“行”的理解?!靶小钡脑剂x是“道路”,然后引申為“行走”,楊先生把“行”解釋為“行得通”,應(yīng)該是從“行走”這一意義引申出來的。這個解釋雖然適合詞語原義,但在句子中的意義卻十分模糊,給讀者的理解帶來較大困擾。我們可以在“行得通”的基礎(chǔ)上進上步加以引申,把“行”理解為“政令暢通”:由于自己忠信篤敬,所以深受擁戴,在國家政治活動中得心應(yīng)手,令行禁止。
最后,本章的主題是:忠信篤敬,即使是在百姓思想落后的蠻貊之邦,治國也是件容易的事;相反,背離了忠信篤敬的要求,不論百姓素質(zhì)多高,都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子張問孔子如何做到政令暢通。
[2]孔子說:言語忠信,行為謹慎,即便是思想落后的山區(qū),也能做到政令暢通;言語欺詐,行為輕浮,就算是在文明進步的都市,也難做到令行禁止!
[3]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漢語大詞典》光碟版》8卷599頁
[4]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漢語大詞典》光碟版》8卷599頁
[5]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漢語大詞典》光碟版》1卷921頁
[6]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漢語大詞典》光碟版10-1335
[7]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16頁
[8]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四庫全書本第195-4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