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永曄
當?shù)貢r間2015年12月11日,新西蘭首都惠靈頓迎來了一群黃皮膚、黑頭發(fā)的中國人新西蘭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距離中國萬里之遙的新西蘭,到底與中國有哪些文化的連接?連接在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揭牌儀式舉行前十天,我來到了新西蘭南島小鎮(zhèn)箭鎮(zhèn)(Arrowtown),切身感受當?shù)氐摹爸腥A故事”。
背井離鄉(xiāng) 拓荒歷史
箭鎮(zhèn)上有一幢距離箭河只有一個街口的老房子,窗欞斑駁。每年旅游旺季,這里擠滿來享受明媚陽光的各國度假客。我去的時候還沒到旺季,老房子里每天有幾名老華人聊天敘餐。難得的聚會讓他們緬懷過往的歷史。
老房子的主人伍思慶每年都會在這里住上半年。一天,在我用餐結束后,他拿出一本老相冊,向我展示他祖輩以及身邊華僑們的故事。
最早來到此地的是伍思慶的四世祖伍鐘。19世紀80年代,原籍廣東肇慶的伍鐘聽聞新西蘭南島發(fā)現(xiàn)金礦,就與鄉(xiāng)人一起,漂洋渡海,踏上了箭鎮(zhèn)所在的奧塔哥地區(qū)。他們有同一個夢想攢夠100至200新西蘭鎊就回家鄉(xiāng)。
在今天的箭鎮(zhèn)湖區(qū)博物館里,還保留著與伍鐘同時代來到奧塔哥地區(qū)的許多華人淘金者的遺存,包括他們的衣物、生產工具、老照片,以及還原的居住生活場景。伍思慶告訴我:“早幾年,中國領導人來參觀過這所博物館,我們當時很激動,雖然離開家鄉(xiāng)好幾代人了,但是祖國還記得我們?!?/p>
1881年,隨著大量中國淘金者的涌入,新西蘭政府通過了限制中國人進入的《中國移民法案》,規(guī)定每名中國人入境需繳納人頭稅。1896年,這項人頭稅標準被提高,直至征收到1934年方才停止。2002年2月12日,新西蘭政府就當年征收人頭稅等不公正待遇向全體華人正式道歉,政府還撥款500萬元新幣設立“中國人頭稅傳統(tǒng)基金”,用于資助記錄華人歷史、弘揚華人歷史貢獻、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本地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等活動。
伍思慶說:“我們的先輩大部分當過淘金勞工,后來沒能回鄉(xiāng)而在這里生活下來。能在今天看到祖國強大,當初的歷史錯誤被糾正,是我們所有華人的驕傲。”
鄉(xiāng)音千里總關愁
雖然“淘金”幾乎代表了華人在新西蘭最早的文化,但在伍思慶這一輩人眼里,那畢竟已成為歷史。在他們的經(jīng)歷中,“華僑文化社”也許有著更特殊的意義。
華僑文化社活躍的時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新西蘭和中國還沒有建交。就像所有西方國家一樣,對新中國的不實評論在新西蘭民眾中占據(jù)主導。所以,伍思慶父親這一批淘金者后裔,和一群新中國成立前后移民到新西蘭的華人共同自發(fā)組織了華僑文化社,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放中國電影、傳播中國報紙雜志,邀請更多華人和新西蘭人觀看。
當時,伍思慶正在讀書,他父親在北島最大的城市奧克蘭開了一家蔬果店,并兼做一些油漆和建筑工作?!懊看稳A僑文化社組織活動,我就會早早出門幫忙,在現(xiàn)場連接線路、打零工。我還記得當時看了《白毛女》《地道戰(zhàn)》《呂梁英雄》等新中國拍攝的電影,每次看就像過節(jié),很多華人小朋友還有老外,都喜歡來湊這個熱鬧。我記得,當年有一艘中國漁船在新西蘭北島一城市??垦a給,水手們在碼頭上聽說了華僑文化社,就通過華人輾轉邀請文化社上船放映中國電影,與水手們交流。”
伍思慶說,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華僑文化社的活動太有意義了?!安荒茏屓藗兤犚幻嬷~,要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p>
樹高千丈 葉落歸根
中新建交后,華僑文化社的活動逐步減少,用伍思慶的話說,過去的“敵人”都已成為好友,大家都在努力推動中新友好,華僑文化社的使命已完成。如今,中新自貿協(xié)定都已生效多年,兩國經(jīng)濟和政治關系十分密切,各種華人社團如同雨后春筍,積極從事各類推動雙邊關系的活動。
華僑文化社的成員都上了年紀,當年那個跟在大人后面干活的伍思慶也已“知天命”了。這些年,伍思慶的日子過得不錯,兒子在澳大利亞做會計,家境殷實。這幢箭鎮(zhèn)的老房子是伍思慶在20世紀90年代買的,一則為了度假,二則也紀念曾在這里拓荒的祖輩,三則這里還是旅游區(qū),拿來當B&B(新西蘭一種特色民宿)也不錯,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游客特別多,能和入住的中國朋友們聊聊天、聽聽國內的狀況,是他退休之后最大的愛好之一。
如今,新西蘭華人約有15萬,占到該國總人口的3%,只能算是個“少數(shù)民族”。他們當中,有當年淘金者的后裔,有新中國成立前后避居海外者,也有近幾年從港澳臺等地移民的。雖然淘金者的故事已經(jīng)遠去,華僑文化社的成員們也正在老去、逐漸離世,但那些平凡經(jīng)歷,會被永遠留在時間的長河中。
離開箭鎮(zhèn)之后,我又去了南島第二大城市達尼丁,這是個英國殖民時期蘇格蘭人建造的城市。這里,教堂、車站、公路、飯店一切遵循蘇格蘭舊制,是被譽為“蘇格蘭之外最蘇格蘭的地方”。我到達的時候,當?shù)卣谂e行蘇格蘭傳統(tǒng)慶典,人們紛紛穿上蘇格蘭標志性的格子裙,上街巡游,演奏音樂,好不熱鬧。對照新西蘭華人樸實的話語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我想,也許不管哪個民族、哪個時代,都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