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新課改對高中歷史課程提出了改革意見,包括學習的方式和教學方式,合作學習就是改革的產物,是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提倡小組間合作互助,同時又是競爭的關系。在課堂學習中實施合作學習有助于豐富課堂,活躍歷史課堂氣氛,也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果,這種學習方式是新時代課堂的重要學習方式。
一、合理構建,取長補短
在小組合作中,首要任務就是要合理分配好小組,構建具有科學性的能夠取長補短的學習小組。教師在進行分組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基礎、性格、特長等因素,使小組成員各具特色,并且能夠各有所長,各有發(fā)揮的機會,這樣才能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精神。假如其中一個小組成員全是優(yōu)秀的學生,那么其他小組的成員就意味著各方面能力相對較弱,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冷場的情況,因為他們不知該如何開始學習;所以每個小組都要有一個具有領導氣質的成員,能夠合理引導其他成員進行學習,還要有善于語言表達的成員以及善于協(xié)調關系的成員。在這樣的小組結構下,學生之間就能形成互相影響、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課,筆者設置問題:“臺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的本質區(qū)別有哪些?解決的辦法又有哪些?”然后由學生進行討論。面對這個問題,如果是中下層學生,有可能無法比較全面地回答,因為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個別能力較差的學生則需要一定的引導,才能參與到討論中。所以一個構建合理的小組,就能夠照顧到每個學生,使每個人都有發(fā)揮的機會;而且當有的學生無法參與討論的時候,能力較強的學生就能給予提示或者指引,這樣合作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就能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
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在互相交流中使學生得到豐富的體驗,最后達成共識,得出結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學會交流,還能學會互相幫助,從而共同進步,這種學習方式對于高中生來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令學生明白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共同進步,互相提高。
二、以生為本,激活課堂
課堂的主角是學生,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而合作學習就提倡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放手課堂,由學生主導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課堂節(jié)奏,這樣學生就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也是小組合作的核心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每一課的教學任務布置給學習小組進行課前自習、預習,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思路,交由小組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熟悉,只有熟悉了教材,才能夠交流看法,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這一課時,筆者就先布置任務給學習小組,要求學生找出教學的重難點,以及每個小組要提出兩個問題參與討論。這個過程就是合作學習的體現(xiàn),在討論交流中學生之間互相學習,而且經過學生自己參與討論總結的知識,印象會特別深刻。有討論的課堂,就會有不同的意見,在學生不斷地爭論,不斷地總結的過程中,課堂的氛圍就活躍起來,從而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在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一定要有一個精講的環(huán)節(jié)。所謂精講,就是根據學生討論的問題,教師作一個完整的總結,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突破重難點。另外教師在放手課堂的過程中,要適當關注能力較差的學生,以免這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因信心不足而無法投入活動中。
三、明確任務,培養(yǎng)興趣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任務不夠明確,會導致學生目標不明確,不知自己該干什么,有些學生就會形成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不參與活動。因此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或者小組長要根據每個組員的特長分配合適的任務,這樣就不會讓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地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抗日戰(zhàn)爭”這一課時,我就引導小組長分配任務,把查找資料、提出問題、語言表達、文字記錄等學習環(huán)節(jié)落實到個人身上,根據學生的特長來進行,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在活動時還要求各小組制訂一些規(guī)則,比如,每個學生發(fā)言不能少于3分鐘,每個學生至少要提出一個問題等。這樣就使每個學生都能激發(fā)出主人翁的意識,這種做法對于激發(fā)中下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有作用的,學生的各項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高。
合作學習需要全員參與,集體學習,所以只有全部成員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價值。不斷激發(fā)學生參與的欲望是教師的主要職責,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